APP下载

高职院校“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研究——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4-07汪芳琳王风芹黄张送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池州校企育人

汪芳琳,王风芹,黄张送

高职院校“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研究——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汪芳琳1,王风芹2,黄张送3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池州 247000;2.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3.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据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在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地方高职院校实施“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一是强化地方政府“有力精准调控”的服务功能;二是明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目标;三是强化地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担当作为。

高职院校;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推进“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充分依托地方政府,主动与当地企业对接,围绕“岗课赛证”融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职业技能大赛以及“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进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也能够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池州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即创新池州、幸福池州、绿色池州)的远大目标和政策导向,积极实施“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本文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改革创新思路和举措。

一、“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在“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作为人才培养的决策者,学校作为实施者,企业作为受益者,三者合为一体, 构建出完整的培养链[1]。近年来,池州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绿色转型要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精心谋划培育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8大新兴产业。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池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地方高职院校,现有专业40余个,涵盖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旅游、农林牧渔、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卫生、教育与体育等10个专业大类,能较大程度地满足池州市区域内各类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池州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池州地方特色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制度,着力为地方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深度融合搭建平台和提供便利,既有效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学生跟岗(顶岗)实习、实验实训和对口就业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地方企业“用工荒”的难题,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的起点是岗位(群)核心技能,核心是课程质量,标杆是大赛激励,评价是行业企业证书[2]。高职院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准地方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将职业技术岗位、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以及“1+X”证书制度有机融合起来,构建立体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格局,提升毕业生职业综合技能和素养水平。实施“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真实性实验实训、跟岗(顶岗)实习基地等资源短缺问题;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行业高手”等优秀人才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能弥补高职院校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师资力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核心技能,推动“学徒制”改革迈向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兴趣,提高“1+X”证书考试通过率。

近年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注重与地方企业联手,探索“订单班”“校中企”“企中校”“工学交替”等多种类型办学方式,与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大衍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协议,初步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地方企业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

实施“政企校一体化”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优秀教师能够深入地方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开展企业员工岗位专业能力培训和横向课题研究,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开展企业生产、加工、包装、流通、销售以及新产品研发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创新升级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增强地方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深度交流与合作,大大增加了校企互动频次,地方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地方高职院校师生的脑海,使地方高职院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无形中增强对地方企业的认知和情感。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校园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资源,优先扶持有志于在池州市施展才华的应历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在池州市就业创业,本地就业创业率逐年攀升,较好地扭转了本地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也更好地彰显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能。

二、“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统筹协调用力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促进地方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推动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调查研究作风不实,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为地方高职院校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浮于表面,统筹协调不够彻底,甚至蜻蜓点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要么与本地实际脱离,要么重部署轻落实,工作虎头蛇尾;地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税务等部门沟通渠道不通畅,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收效甚微。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企业之间合作融合缺少应有的桥梁纽带和外部推动力,导致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措施与本地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难以同心同向,甚至背道而驰。

(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主次不明

目前,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内设机构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科研选题与成果转化、学生实习实训安排、专业动态调整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领域改革仍然良莠不齐,花样百出,学校工作的重心落在校内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对地方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关注不足。一些地方高职院校以扩大办学规模为主要目标,一味追求大而全,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也过于追求“高大上”,甚至套用外地院校方式方法,完全不考虑自身办学优势和地方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特点。在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方面,一些地方高职院校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校企签订跟(顶)岗实习或就业合作协议层面,双方真正互动互通难见踪影,而且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很少突出本地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宣传,没有真正让学生在校企互动互通和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热爱本地企业,导致本地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不明显。

(三)地方企业人才战略因循守旧

针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来说,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在职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其核心因素是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用工难”“留人难”“研发难”是制约一些地方本土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本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企业人才战略定位不高,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低且得不到有效培训;企业科研人才孤军作战,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顺畅;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提炼步履维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一些地方企业经营者过于强调眼前利益,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动力不足,对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资金投入决心不大,校企合作共同体意识不强,在校企合作交流中只求“索取”,不愿“奉献”。

三、“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强化地方政府“有力精准调控”的服务功能

地方政府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实施“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必须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地方政府协调引导作用。

第一,坚持党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市级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职业教育督导制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第二,加强政府“顶层设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并完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和政策,重点扶持区域内支柱行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名优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充分盘活和利用地方高职院校、本土企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打造“为学校办实事、为企业优环境”的良好服务氛围,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利益共同体。

第三,构筑校企合作服务平台。根据校企广泛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需求,为地方高职院校和本土企业搭建公共服务窗口和公共技术平台,主动为地方高职院校和本土企业牵线搭桥,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立地方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区域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支柱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第四,协调推进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资源统筹、示范带动,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引导和支持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为社会公众、高职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地方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地方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落地。

(二)明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3]地方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服务地方发展”这个“牛鼻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创新符合地方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服务区域内大中小型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进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则制度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内部监督与控制体系,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要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3]。要持续抓实抓细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第二,不断拓展办学思路。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所有地具备条件的大中小型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工艺改良、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市场开发、终身学习教育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推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双主体育人。要以地方产业发展态势为风向标,建立健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按照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总体要求,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各自的人才资源优势,校企联手开发在线共享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要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教学互补的体制机制,提升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注重校企双方人才互动交流,鼓励和支持双方技术人才交叉任职实践,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和企业创新发展。

第四,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毕业生“本土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地方企业的情怀和扎根地方企业创新创业的热情。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要将地方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毕业生能在地方企业顺利就业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逐步提升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创业的比例,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三)强化地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担当作为

“政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中,企业应当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实施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工程。通过校企合作,依托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搭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职业能力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提炼和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研究表明,企业薪酬待遇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而言,应当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育提炼,努力让员工在企业就业创业过程中受到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与鼓舞,看到自己业务发展空间和未来,从而坚定其留守企业的信心和毅力。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抓住学生在企业跟岗实习、实训实践以及企业人才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机遇,旗帜鲜明地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努力提高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第三,深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当出台相关制度,支持地方高职院校专业骨干和企业技术人才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探索解决制约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攻克企业关键技术难题,畅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通道,优化企业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要健全以地方企业为重要主导、地方高职院校为重要支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1]席曦,谢梅花.“政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管理探研[J].黑河学院学报,2017,8(5):56-57.

[2]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2-03-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G642

A

1672-4437(2022)04-0023-04

2022-05-14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20jyxm130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21jyxm1026)。

汪芳琳(1965―),男,安徽安庆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池州校企育人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