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
——以纪录片《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为例
2022-04-07潘津晶
潘津晶
2022年6月底至7月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西班牙语频道邀请来自墨西哥、阿根廷和古巴的三位青年来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田坝村,通过拉美青年调研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这一特殊视角,将镜头对准了田坝村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凭借影像记录、故事呈现,深度观察和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与思索,展现中国乡村之美和乡村建设者的坚韧与执着,生动而具象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少数民族村落的落地情况。在CGTN西班牙语频道的盛情邀请下,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Gustavo Sabino Vaca Narvaja)深度参与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10月7日—9日,CGTN西班牙语全平台推出三集纪录片《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及融媒体产品。
《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借助“他者”视角的讲述,为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全面的新视角,从而找到中拉人民之间的共同价值与共情之处,使之更容易被拉美受众接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作为人文题材纪录片,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认知上的差异,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彰显出独特的价值。
一、寻找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共同点, 深入挖掘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国际传播价值
2021年5月31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又要讲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而乡村振兴故事正是其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②《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③新华社:《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法律如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30/content_5604271.htm。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对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视,惠及亿万农民,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预见,继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中国的乡村振兴将吸引新一波国际舆论的关注。国际社会既关注中国乡村振兴的统筹规划,又关心其中的具体举措,肯定中国乡村振兴为世界减贫事业所作的独特贡献。讲好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重要借鉴,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讲好乡村振兴这个中国故事,CGTN西班牙语频道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纪录片策划,邀请两位拥有丰富田野调查和乡村调研经验的拉美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郭存海研究员和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崔忠洲副教授作为学术顾问参与项目。两位专家于2021年7月先行前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田坝村开展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并于2022年6月与摄制组一同前往拍摄。“通过密集走访和广泛调研,调研组认为田坝村具有将乡村振兴实践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条件。”①郭存海:《讲好田坝乡村振兴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3日。
从拍摄选址来看,田坝村是2019年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并且与拉美安第斯山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一方面,二者都是森林覆盖率高、人口较少、多民族混居、以山地经济为主的地区,地理环境多样、物产丰富多元,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所限,二者多年来都存在当地产品品牌转化率和知名度不高,特色资源未得到彰显,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下游等问题。但是,田坝村通过持续推进茶叶种植规模化、规范化以及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产业,实现种养结合协同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振兴之路;而拉美国家的乡村总体上还比较落后。随着2020年全球经济下行,拉美国家的农村贫困人口从5200万增加到5800万。2020年,拉美地区农村贫困率高达56.2%,赤贫率达到23.4%,与15年前的水平相当。②房连泉、成玺:《疫情冲击下拉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挑战》,http://www.cssn.cn/jjx/jjx_xzyc/202209/t20220914_5495746.shtml。从这个角度来说,田坝村的发展路径可以为拉美国家山地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此外,田坝村距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只有十多分钟车程,讲述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抢救生命、重建家园、振兴发展的故事,有助于展现我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
从拍摄对象来看,田坝村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年轻人的故事。比如,以全票当选田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陈福艳,是一名“90后”女青年,大学毕业后重返乡村,带领多民族群众走上脱贫减贫、振兴家乡的奋斗道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最好的讲述者。
基于前期资料整理和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聚焦田坝村乡村振兴“进行时”的实践,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近距离观察乡村发展,记录农村影像,贴近农民生活,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与叙事,讲述中国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故事,是向全世界传播新时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
二、引入“他者”视角,通过共情传播激发强大共鸣
不同于以往国际传播纪录片常以外籍主持人“穿针引线”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围绕三位拉美青年在田坝村的蹲点观察和采访这一主线,聚焦中国乡村和普通百姓,展示他们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平实、质朴的交流氛围在片中徐徐展现,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来自墨西哥的西南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拉斐尔·罗伯托斯·松岛(Rafael Robertos Matsushima)已经来华多年。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已经成为拉斐尔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拍摄中,拉斐尔来到北川,结识了当地的年轻人,聆听了政府带领群众进行震后重建的故事,深入了解中国新农村的传承与发展。
来自阿根廷的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霍凯·埃斯特拉尔(Joaquín Estrader)走进田坝村的山间茶田,探寻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理,观察新时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在田间地头,霍凯了解到,村民们已经从过去的仅仅以种茶为生,转向规划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他们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帮助下实现茶叶规模化种植以提高产量,村委会申请购买专业设备用于茶叶生产,进一步拓展茶叶销路,并引进远程会议设备以增进村民和国内技术专家的沟通交流。
来自古巴的CGTN西班牙语频道体育节目主持人大卫·拉米雷斯(David Rámirez)住在田坝村村民家中,从一餐一饭开始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大卫体会到,对于走出大山的年轻人而言,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可以并行不悖。在一场视频通话中,英语、四川话无缝切换,远在深圳工作的年轻人向家人透露了将回村商谈合作的消息,屏幕两端溢出的是割不断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位拉美青年在片中的角色侧重于观察、体验和展现中国乡村人才回归、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故事主题,而受邀参与拍摄的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则把促进中拉人民的互相了解和认同视为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他认为,拉美地区国家和民众应该更多地看到中国观点、听到中国声音,而不是一味地受美国和西方媒体的影响,这正是本片要表达的观点,而这个观点通过一个阿根廷外交官员说出来就更加有说服力。这是牛望道大使第一次来到中国农村的田间地头,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下了三篇日记,并授权CGTN西班牙语频道推出《大使手记》系列融媒体报道,从不同角度高度评价了中国的乡村振兴政策,赞赏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和执政理念。例如,他写道,“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经历,亲眼见证田坝村的发展,与村民们直接接触,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是如何成功落地实施的”;“北川新县城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新技术的应用,向世人证明了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城市对口支援乡村在促进当地产品销售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等等。在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牛望道又多次阐述田坝村之行给他带来的关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启发。在片中,牛望道与阿根廷青年霍凯品味着中国茶,想起了家乡的马黛茶,进而联想到通过网络平台展示更多的阿根廷特色产品。茶这个连接不同国家人民的典型文化符号,蕴含着哲思,启发人们生发出更多对于未来的思考。
《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通过“他者”视角,以更有说服力,更贴近对象国受众的方式展现中国乡村在人才回归、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成果,引起同样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受众的共鸣,进而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据统计,就相关主题CGTN 西班牙语全平台共发稿271条,全球阅读量3524.3万次,独立用户浏览量3298万次,互动量59.8万次,视频观看量526.2万次。
同时,《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获得了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官方微博账号“聚焦拉美”多次转载CGTN西班牙语频道的报道;阿根廷国家通讯社、阿根廷最大的新闻资讯频道C5N、阿根廷新闻有线频道A24、智利合作电台等媒体,均发布该纪录片的相关新闻并引用其画面。拉美多国公共和文化电视频道联盟—拉丁美洲公共电视网RedTAL已向旗下各媒体成员进行推荐,拉美各国电视台将播出该纪录片。RedTAL在拉美18个国家拥有80余个成员电视台,是共同制作、交流和加强该地区公共电视服务系统的平台。
三、用融通中外的叙事逻辑讲好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
与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似,在世界另一端的拉丁美洲的人口也集中在城市周围,而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拉美人民也在寻求发展之路,吸引人才回流、资源回流。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数千万的农村人口脱离了贫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能否运用在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拉美大陆,是片中三位拉美青年特别关注的,这也正是该片想向广大拉美受众展现和表达的。
与以往国际视野里常见的中国城市繁荣景象不同,《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着眼于外界不甚了解的中国乡村,在结构框架、内容设计、创作手法上力戒流于表面的叙述,力求内容全面翔实;切入点微观但思考视野宏大;素材细节追求精致,画面既具有生动厚重的纪实感又呈现美丽乡村的灵动意境。可以说,本片使用新锐时尚的镜头语言与表现手法,将拉美青年在田坝村的经历拍摄成一部影像志,着力将一个真实、美丽、和谐、发展的田坝村,作为中国乡村振兴成就的缩影呈现于荧屏。
片中以拉美青年的亲身经历来吸引观众的目光,用观察者的内心独白展现思索,用影像记录呈现故事,反映当地人们热爱生活和历经艰难依然自强不息的精神。该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故事性。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描绘人物经历,避免华丽空洞的表达,是纪录片创作的重点。有别于常见的专题片拍摄手法,《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借鉴剧情片的结构方式展开叙事,每一集都通过人物故事推进,不经意间引出相关背景,使观众感受审美上的愉悦,引起强烈的观赏兴趣。例如,在片中,大卫走出村民的家来到村文化广场,在他眼中,羌族音乐、舞蹈在这个“乡村剧场”轮番上演,羌族老奶奶衣领上的羌绣是“云朵上的民族”的诗意注脚。置身于载歌载舞、飞针走线之间,大卫感受着当地人的生活,看到了传统文化既得到保护和传承又对现代生活发挥着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正在获得更多来自政府的支持,羌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得以更好地在网络平台销售。艺术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成为延续民族传统、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这样的思考下,大卫说他“愿成为充满魅力的羌族文化的传播者”,“渴望把在这片田野所见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意蕴悠长。
第二是人文性。设计具有创意的引子,将艺术创作理念蕴藏在镜头语言背后,以强烈的人文关怀贯穿全片。例如,霍凯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写下了田坝村经验对于阿根廷乡村经济发展的启示,在他看来,田坝村可以说是无数个中国乡村的缩影。霍凯与受邀前来田坝村的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一同品味醇厚悠长的茶香,畅谈对东方文化的思考。“田野”这一典型的乡村意象,通过镜头中的民风、农事,在两个阿根廷人的对话中投射出奋斗和希望。
第三是纪实感。采用剧情化的创作手法,但在挖掘故事时保持本质的真实,用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创作人员在确保事件本身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用具有设计感的画面来展开故事讲述,充分发挥影像语言的表现力,用艺术创作的魅力展现当地人的精神特质。本片以拉美青年的内心独白来串联故事结构,迅速使观众通过他们的视角进入其内心世界,避免配音的“第三视角”带来的隔阂与疏离感。片中采访主人公的画面不多,更多地采用他们与当地人交流的同期声。例如,沿着坡道修筑的台阶、充满烟火味的厨房是拉斐尔和当地人聊天的地方。对话到了深处,眼角掩饰不住的泪水、动情时紧抿的嘴唇,这些生动的细节都构成了对人物思绪最好的阐释。走出乡村的年轻人们不是没有想过留在城市发展,是“长辈们像树一样,撑开树枝让后人乘凉”这样朴素的世代传承让他们最终选择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拉斐尔从中得出结论:“有时候脚下的路,不只为自己而走。”而这些正是中国脱贫攻坚战背后朴实、真挚的精神源泉。
四、采用融媒体手段多维度进行好感传播
在蹲点拍摄期间,CGTN西班牙语网红工作室基于“爱茶人”的人物定位,在Facebook平台进行系列直播《田坝村:坡地变茶园 高山种出致富茶》《夜晚的巴拿恰①编者注:“巴拿恰”在羌语中的意思是商贸街。北川巴拿恰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还是四川最大的羌族旅游商业步行街。:新北川的重生与发展》《云朵上的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羌族服饰与刺绣》。在直播中,拉美网友通过“连麦”对话田坝村村民,两国民众实时和直接的沟通大大降低了文化壁垒,增强了传播效果。该系列直播平均每场互动高达7万次。
在TikTok平台发布的系列短视频《这就是中国美丽乡村—田坝村》,展现了农家采茶、炒茶和其他生活场景;以风靡社交平台的民族风变装为灵感拍摄的羌族变装视频,使羌绣、羌舞、羌笛等民族文化元素得以悉数展现。在CGTN西班牙语官网、微博、Facebook等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云游北川》图文系列,挖掘当地美食、美景的视觉冲击力,多角度描绘发展中的田坝村,外国网友纷纷表示想来亲自体验。
此外,制作团队还通过在线3D互动游戏的形式,对田坝村风貌和片中人物进行卡通还原,网友在虚拟的游戏场景中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从田坝村看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产品利用H5技术和WebGL的在线三维引擎,在大多数拉美主流手机用户设备上得到流畅运行,达到简洁快速的传播效果。
《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不仅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个田野调查。CGTN西班牙语频道与北京中拉教科文化交流中心(CECLA)以及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在田坝村村书记的陪同下,走访村民,了解村志和民俗传说,爬梳历史和文化资源,盘点山川地貌和丰富物产,将蹲点的成果形成了调研报告。整个项目形成了闭环,通过观察和拍摄一个村庄,总结的是可以惠及世界的经验。中国和拉美虽然相距遥远,人民的共情却无远弗届。
结论
在纪录片《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中,调研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模式,既引发了三位拉美青年对中国西南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思索,也激发了他们对自己家乡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能否运用在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拉美,对这些共同关注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共情和共鸣,延展了纪录片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该片播出后获得了拉美多国网友的积极反馈以及媒体、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从中可以得到人文题材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一些启示。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美丽的风景、勤劳的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淳朴的快乐等词高频出现,显示出这种类型纪录片最能抓住人心之处,就是在平实的生活中寻找共性和共鸣。异域文化易引发新奇感,体验性视角易激发代入感,二者的交织拉近了一个中国山村与拉美受众的距离。在片中,三位拉美青年与当地村民聊家常,与阿根廷驻华大使聊拉美发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人情味贯穿于纪录片始终。
从媒体和学术界的评价来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这部纪录片给他们带来的最大收获,启发他们寻找拉美可以从中借鉴之处。例如,在拉丁美洲公共电视网RedTAL执行主席尼古拉斯·肖恩菲尔德(Nicolas Schoenfeld)看来,基于集体的、社会的意志和认同感大力发展乡村,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典范,他希望将纪录片所展示的中国乡村振兴模式带到拉美地区,通过学习这种经验从而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平衡的拉丁美洲。拉美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塞尔吉奥·里维罗(Sergio Rivero)认为,这部纪录片清楚地展现了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少数民族和当地群体所获得的关注,从片中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阿中研究中心协调员尼古拉斯·达明(Nicolás Damin)认为,这部纪录片向拉美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观众了解中国农村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可以共享的。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除了满足审美情趣、愉悦身心等功能之外,能否与受众生活实际相结合,决定了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证明,人文题材纪录片具有用真情实感打破文化壁垒的力量,有望成为有效的国际传播载体,增进拉美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与了解。CGTN西班牙语频道长期以来综合运用新闻报道、新媒体直播、短视频、纪录片、专题片、访谈、社交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生动鲜活地展示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为对象国受众打开一扇感知中国的窗;未来也将不断拓展思路,加强好感传播,深化融合传播,为中国和拉美国家不断深化友谊、拓展合作,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