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技艺调查研究

2021-11-25阿呷子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田坝镇,至今还有最原始的纺织术用于人们的生活,它就是彝族服饰擦尔瓦的编织技术。擦尔瓦是彝族同胞喜爱的用羊毛织成的传统服饰,彝语称为“瓦拉”。田坝的擦尔瓦呈白色,纯羊毛制作,无领无袖无扣,下端缀长穗垂到膝下,既能避风保暖、也能防潮防雨,昼当衣穿、夜可作被,穿上它还能添一些英武之气。查尔瓦具有族群认同、身份地位标识的功能,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我们去挖掘、保护与传承,助力文化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田坝  擦尔瓦 手工技艺 身份标识

田坝原是彝族住地,彝名毛日阿嘎,意思是毛日姓住的地方。《越西厅志》中有“马日杠”名。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逐渐迁入汉族。属越西厅、海棠都司府管辖,设有向化汛。先在今河上湾设顺河场,后被洪水淹没,迁至新店老场,再迁正街。民国时属越西县海棠区启明乡,辖9个保,辖地范围包括今田坝镇、启明乡、埃坡洛乡与胜利乡、前进乡的部分地区。甘洛田坝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此民改后的凉山彝区较有知名度前为宁地土司住牧地,是甘洛境内彝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方,早在元明清时就此设吏治封流官土司。田坝镇汉族染制擀制彝族用披毡,编织察尔瓦,并形成一条街——羊毛街,闻名全凉山。[1]如今凉山彝族服饰,男子发式椎髻、头缠英雄结、佩戴英雄带、着裤(宽窄不同),女子头饰发帕及荷叶帽、圆领右礽襟衣、着百褶裙等,皆披披毡与查尔瓦,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彝族服饰的古风,查尔瓦在凉山彝族服饰中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马晓华(2006),通过对彝族服饰历史背景的梳理,从清以前到现代的彝族服饰保留着“男椎髻、着长裤,女戴帕帽、着裙,皆披毡、跌足”的遗风,同时认为披毡和查尔瓦是凉山彝族长期认同、选择的标识性产物,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重载体的文化传承,成为凉山彝族历史的见证、古老文化的象征,他还指出,凉山彝族服饰承载了彝族人的身份地位、社会习俗、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历史文化信息。“袈施瓦拉”,即披毡和查尔瓦,成为彝族人的族徽和身份标识。[2]马长寿先生在《凉山倮彝考察报告》中记载:“羊毛洗净,晒干,倮彝扯之为绒,纺之为线,防线之工具为纺陀,防线法与汉人同,用纺车者极少,此法与宜诺区行之,一法植八木柱于地,斜立二杠倚于墙,唯上无耙,左右往复络整成把,络车整为经,经既毕,倮妇取之,一端挽于树或桩,一端套于织机,机端之线则束于腰尻,织机,构造简单,有一齿一梭及一刀而已,齿长二十至三十公寸,毛布宽如之,凡织一梭,即砍一刀,法与汉织相同,毛布每匹长二丈,三匹十二列可制男披毡一件,汉人称曰“查尔瓦”,不知其命名之由,倮彝称曰“瓦拉”。”[3]擦尔瓦的原材料来自羊毛,用木制纺织机织布,颜色以各自的偏好为主。擦尔瓦手工制作技艺,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是选料,选用优质羊毛,洗净、晾干;二是抛松,将洗净、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弹松;三是捻线,用纺机或手工“线坠”将羊毛捻成细毛线,再将细毛线三股合一,结成细绳;四是织布:用织布架将羊毛绳织成布,布的幅宽、长度无统一規格,按拟制的擦尔瓦的大小、长短确定,羊毛布的下沿还要做成20至30厘米和的穗须;五是缝制,要八九块羊毛布才能缝合成一件成品;六是擦尔瓦的染色,根据需要而定,可染可不染。织机就像一架矮木梯,两根立柱再夹几根横杆就成,经线绷在横柱上,中间夹两根挑扯经线来“提花”的竹棍,这样的织机,实际就是织布架而不是“机”,织布也没有常见的“梭子”,在竹棍上绕了毛线就是梭子。 查尔瓦制作技艺工序繁琐,目前在田坝镇羊毛街基本上不见这种情形。

田坝镇在是一个古镇,过去有七八条古街,目前一些古街风貌犹存。田坝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据当地老人讲,田坝的汉族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汉源县经南方丝绸之路灵关古道迁徙进来的。现在依旧较为繁华的羊毛街就是以前彝汉交易羊毛、查尔瓦的地点。彝族同胞从山上带下来售卖,汉族就加工羊毛,通过以上几种工序编织查尔瓦,转而售卖给彝人。田坝镇一家旅馆的主人杨师傅说:“他的先祖就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孝感迁徒入川的,又经灵关古道来到离田坝十多公里的团结乡定居,后来迁到田坝,修理便做编织擦尔瓦的活计。现在虽然搞起了旅馆,但杨师傅家还在做擦尔瓦,有空就纺点线,时间多些就织布。杨师傅家有两架纺织机,晚上有空的时候,经常和老伴一边看电视一边纺线,好一份惬意的事。”[4]在清末时期,汉人制作查尔瓦达到顶峰,每到赶集日,羊毛街是人山人海,彝汉交易查尔瓦和羊毛的场景可观。田坝的查尔瓦,区别于凉山彝族腹心地区,其款式主要是圆领、长及脚踝,留须,穗有性别区分,男一根穗有9须,女一根穗有5须,颜色纯白,男子穿上显得英武之气质。昭觉作为查尔瓦的非遗申报之地,其查尔瓦的主要款式圆领、长及膝盖以下,无须,腰部、后背有拼接,颜色有白色、黑色、蓝色相间,颜色不一,具有厚重之感。

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田坝的查尔瓦纺织技艺正面临传承困境:一是市场在萎缩,一些年轻人喜欢上了现代服饰,查尔瓦的市场缩小,消费群体锐减;二是效率低,成本走,经营艰难,缝制一件查尔瓦,从理毛、纺线、织布到成品,需要十天半个月,许多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都不愿做查尔瓦;三是受到现代技术的挤压,有的地方用上了机器织布,为擦尔瓦染色的矿物原料也渐渐被现代的化学染料所取代,能制作原始矿物染料的人也少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查尔瓦渐渐的遍布凉山彝区,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查尔瓦出现在市面上,琳琅满目。同时,随着外出务工浪潮的兴起,很多认为制作查尔瓦,及其繁琐、耗费时间、耗费精力、成本高、利润低、原材料匮乏等理由,将传统手工技艺丢失,转而进程务工。据笔者于2021年6月调研发现,田坝镇目前会制作查尔瓦的屈指可数,就是部分人会做,也不愿再去做,认为“不如买一件穿,也就一两千块钱”。查尔瓦作为彝民族的“族徽”,具有性别区分、族群认同、身份地位标识的社会功能。查尔瓦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在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笔者设想去田坝镇深入挖掘、收集、整理、保护进而传承,重构羊毛街查尔瓦制作技艺的繁华景象,重建“查尔瓦制作一条街”,重拾文化记忆,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甘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洛县志》(1911-1990)[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8-39.

[2]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3]马长寿.凉山倮彝考察报告(下册)[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477页.

[4]资料来源:木乃铁哈提供

作者简介

阿呷子洛(1991.08),女,硕士学历。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彝学)。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