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对策研判
——以五常市为对象的研究
2022-04-07姜天航张禹石
孙 军,姜天航*,张禹石
(1.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2.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2021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兑现了一项郑重承诺,即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在2020年底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全面脱贫。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胜利来之不易,“取得胜利”之后的关键问题便是何以“守住胜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2]。这充分标志了我国步入了“后脱贫时代”。“后脱贫时代”有其显著特征,那便是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甚至相对贫困群体大幅扩大。而针对于此,消除相对贫困、防止返贫致贫、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后脱贫时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黑龙江省为国家13 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20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9,全省水稻产量居全国首位。而五常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10。因此,在针对后脱贫时代的研究案例选择上,五常市具有显著意义。本文立足后脱贫时代背景,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上进行问题研究与对策研判,为更好地完成后脱贫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智慧方案。
1 后脱贫时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要求发展粮食作物同发展经济作物相结合、发展农业同第二、三产业相结合,重视社会、生态、经济三者效益的统一,主要发展模式包括增施有机肥、实行生物防治、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及种养结合、稻田养鱼等。《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3]。这些规划细则充分揭示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长期的生产中,我国农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发展过程中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污染、农村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取则行远,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4]。秉承这一理念,生态农业发展处处彰显着和谐共生的意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2—2019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 提升至77.14,在农业资源用养结合、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标准化和高品质农产品供给、绿色发展富民兴村新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5]。
1.2 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实现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后脱贫时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除了有利于巩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外,还有助于促进整个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小持续”同“大持续”的“公转与自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增加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平衡,以更少的化肥农药使用、更科学的农业种养模式,生产更为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新需求,帮助农民增收,保障人们健康,加快实现《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到2025年,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最终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五常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农牧业复合发展以及种养加复合发展,逐步构建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农业全产业链方向加大发展力度。五常市稻作区已建成“鸭菌稻”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充分结合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同时收获有机水稻、木耳和鸭子。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很大程度上为农民增收,更能保护好农业的根基——土壤,真正做到生态的有机循环。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棘手问题。
2.1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五常市普通农民仍存在思想滞后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生态农业缺少充足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主要原因如下:(1)政府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不够深入,还是以喊口号为主,没有帮助农民深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尽管这句口号人人皆知,却少有农民仔细思考背后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更不会将其付诸农业生产中。并且五常市的生态农业发展仍是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缺少对农民的培养,农民参与度低,并未真正了解生态农业的模式与益处。因此,五常市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生态农业更是知之甚少。(2)政府对于农民的实质性激励措施较少,尽管五常市推出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并加大对秸秆焚烧的查处力度。但由于缺少对农民的相应经济补偿,农民仍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思想,认为焚烧秸秆是成本最小、对农田有利的方式。因此相较于秸秆粉碎还田,农民仍然会冒着被处罚的风险,选择焚烧秸秆,在秋季,依旧会出现“烈火围城”现象,这不仅降低城乡环境质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在后脱贫时代,加快提高五常市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农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迫在眉睫。
2.2 生态农业相关政策法规较少
后脱贫时代,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说法的背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适用到农业发展中就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后脱贫时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降反增。多地先后出台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政策。如省级下发文件包括《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从全省角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水平。2019年江苏省《进一步推广赵亚夫“戴庄经验”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试点方案》,通过试点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建成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村。市级下发的文件中,2019年大庆市的 《大庆市城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全市总体布局为主,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布局。《绵阳市 “沃野绵州”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对各县市区具体情况进行精准定位,构建生态农旅融合、都市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创新三大主题区。但在五常市,关于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较少,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缺少具体可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五常市缺少相应的生态农业监督体系,存在生态农业发展资金不足、技术与人才方面缺少政策保障等问题。除此之外,五常市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上,加强黑土地保护也是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五常市缺少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专门政策法规,不利于实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的“加强黑土地保护,减缓黑土层流失”。因此,在后脱贫时代,加快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出,是五常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2.3 生态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不足
尽管五常市推出秸秆粉碎还田、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采用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试点,使用有机肥料等生态技术,但仍是小范围,并未覆盖到五常市粮食作物全产区,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仍不足。而影响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有3 个重要因素:技术、人才与资金,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资金。五常市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足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国农业生态发展多存在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社会资金进入平台的困境,五常市也陷入同样的困境。五常市生态农业发展仍以政府为主导,但由于黑龙江省经济薄弱,地方政府难以长期进行财政补贴,而银行贷款的支持也有限,因此在生态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方面的资金有效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五常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原因之二便是黑龙江省经济薄弱,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3 698.5 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全国GDP 排名中仍处于末位。由于经济水平落后、缺少强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人才浪费现象严重等因素,黑龙江省人才流失严重。根据2018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留在黑龙江省的毕业生比例仅占55.94%,其中,博士毕业生仅占0.64%,硕士生占4.28%。这意味着,黑龙江省每年有近一半的高校人才流失,且难以留住紧缺型人才,五常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才是生态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的重要一环,其中技术型人才尤为重要,而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五常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推广应用新型生态农业技术难上加难,只能维持最基础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与资金的缺乏,必然会导致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举步维艰。由此可见,生态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不足会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 五常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研判
事实上,五常市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上的问题是:目前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所面临的兼具通性和个性的问题,通性在于问题的普遍意义,适用的方法能够对此类大多数问题进行解决;个性在于各地的细微情况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水平、民风民俗、自然环境等引起的差异,因而方法的借鉴上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3.1 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深度,完善补贴激励政策
在加大宣传方面,立足后脱贫时代,五常市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关注宣传的普遍性,更要有针对性,下沉到基层,确保宣传到每家每户。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主要面向五常市稻作区开展线下宣传,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系列讲座、召开大会等方式,向农户详细讲解生态农业的益处,着重强调生态农业为农户带来的经济利益,务必让农户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真正利于农业长久发展、真正利于农户的举措。同时,宣传人员可采取“几人一村”的形式,走访宣传,对五常市主要稻作区逐家走访,向农户深入讲解发展生态农业的益处,确保生态农业宣传的精准性与全覆盖。
在完善五常市补偿激励政策方面,在已有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的基础上,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为五常市主要稻作区农民提供秸秆粉碎还田、使用有机化肥等方面的政策补偿,当了解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焚烧秸秆等传统农业时,农民自会转变观念,接受生态农业发展思想。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政策补贴也能为农民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能发挥切实有效的激励作用。
3.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后脱贫时代,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快制订实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既要保证政策的全面性,覆盖五常市农业生产的全领域各环节,又要保证政策的针对性,结合五常市各稻作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特性和要求,从政策层面上放宽限制。同时,五常市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深入稻作区进行考察调研,定期调整政策。政策制定后,要重视政策宣传,确保稻作主产区农民真正了解政策。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似的去支配自然界”[6]。从政策上来看,生态农业呈现很强的正外部性,需要激励机制。然而,这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引导农业生产者重视生态行为,有利于实施生态化生产,使用生态型农业投入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有效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形成并巩固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技术推广系统
在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方面,五常市应着手建立“政府担保、精准投入、政企合作、社会协同、监督有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后脱贫时代,坚持因地制宜是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精准性的重要原则,五常市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稻作区实际情况进行细化与分类,对于急需资金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稻作区加大资金与生态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实现优先发展;对于有良好生态农业基础的稻作区则保持原有资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同当地龙头企业合作,设置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吸引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入发展生态农业的队伍中。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资金的监督力度,采取各级一把手负责制,确保资金真正投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中。
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方面,后脱贫时代,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户之间的联系,共同打造“多方联合、培训教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邀请高校教授、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对层层选拔出的既有种植经验、又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培养出一批既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又拥有稻作区种植经验的新型农民,并以“一人一村”的形式,委托新型农民继续对其余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
4 结语
我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广泛号召者,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事业。而今,“后脱贫时代”的显著特征向世人揭示,要彻底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内的所有贫困问题解决,就要毫无“后顾之忧”,要让致贫和返贫的可能得到完全消灭,这是使贫困不再回头从而可以朝着小康生活迈进的必要保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