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弥逊后裔族商文化在闽台与东南亚的传播

2022-04-07

闽商文化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氏族谱李氏宗族

刘 涛

李弥逊是南宋福州连江县钦平下里人,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福河村福河李氏宗族奉李弥逊为开基祖,相传李弥逊担任漳州知州期间纳金氏为妾,生子李熙,由此落地生根繁衍成福河李氏宗族。目前,学术界关于闽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后学研究多有启示。如刘锡涛《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一文揭示福州海洋文化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①刘锡涛:《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 期,第15—18 页。。吴碧英《“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优势与契机分析》一文发现福州海洋文化发展存在的优势,需要深入发掘海洋文化内涵,大力提升福州海洋文化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②吴碧英:《“海上福州”海洋文化发展优势与契机分析》,《新西部》2020年第3 期,第55—56 页。。在深度广度仍有探讨的空间,如以往研究大多就闽都论闽都,普遍认为世界大航海时代中国唯一对外开放口岸漳州月港与闽南有关,却鲜少述及福州人及其后裔在漳州发挥的历史作用。

福州迁居漳州的宗族研究,以李弥逊宗族为代表,李弢先后有两篇论文述及。《李弥逊家族在闽宦迹及其影响》考辨李弥逊故里福州连江县鳌江镇浦下村珠浦李氏与福河李氏渊源,主要从科举、仕宦角度出发,揭示其家风传承③李弢:《李弥逊家族在闽宦迹及其影响》,《闽台文化交流》2010年第3 期,第136—141 页。。《李弥逊家族诗文辑佚——兼及其族“诗礼簪缨”之成因》则从福州连江县《珠浦李氏族谱》出发,揭示其诗礼传家及其原因④李弢:《李弥逊家族诗文辑佚——兼及其族“诗礼簪缨”之成因》,《闽台文化交流》2019年第1 期,第101—106 页。,却未能从制度史与族群互动角度出发,揭示福河李氏祖溯福州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现实价值,未发现福河李氏宗族实则明代漳州卫福河把截所旗军出身。拙文《明万历间漳州李氏宗族反对参与对外贸易原因探析——来自福河李氏宗族大潭墘房头的案例》一文通过考察李弥逊漳州福河后裔的大潭墘房头,发现李氏宗族对万历年间参与吕宋贸易的族人多持反对态度的现象,结合漳州地方社会历史变迁,分析其成因⑤刘涛:《明万历间漳州李氏宗族反对参与对外贸易原因探析——来自福河李氏宗族大潭墘房头的案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 期,第595—600 页。。

基于闽都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集大成者,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将围绕闽都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重新审视历史问题,从闽都历史名人李弥逊出发,揭示李弥逊后裔在漳州坚持祖溯福州,还原其在世界大航海时代以及下南洋时期应有的历史地位。针对李弥逊后裔福河李氏,搜集族谱、地方志、口述资料等史料,通过考察福河李氏祖溯福州的原因与影响、还原其移民台湾(包括金门)与从事海外贸易的历史过程,揭示福河李氏的宗族建设与族商文化。期望以此达到推动福州名门望族的研究进程,促进闽都海洋文化传承。

一、福河李氏祖溯福州的历史情境及其意义

福河李氏以李弥逊为开基始祖,以此计算世系,与福州祖地关系密切。福河李氏与福州祖地渊源主要体现在族谱文本书写、兴修祠堂、传承祭祀仪式,既与地方社会历史变迁有关,又是族群认同的标志。福州于福河李氏既是宗族户籍,福河李氏祖溯福州则是祖先叙事,福河李氏通过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促进族群认同。

(一)福河李氏长期祖溯福州

福河李氏祖溯福州应回到历史现场,从制度史角度深入研究,揭示其与福州渊源。《福河李氏族谱》收录五篇谱序。其一,《立谱序》云:“□肃公、金□□之苗裔也。”①[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抄本复印件,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龙海7019,1995年,第195—196 页。落款:“洪武拾九年岁次丙寅四月朔旦,九世孙均厚若子广题于河西梅园”②[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96 页。。其二,《修谱序》云:“吾家自上世居福州连江钦平,而居福河,由福河而起居凤□两坑,其众尤甚,乃悉载之谱。俾知名分居址、立户各籍而均为忠肃公、金夫人之苗裔也。”③[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98 页。落款:“时弘治八年岁在乙卯二月谷旦,十三世孙杰,字廷规敬修”④[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99 页。。其三,《续修谱序》云:“其所载则自忠肃公始。”⑤[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01 页。落款:“万历拾五年岁次丁亥八月望日,十五世孙坦字孟远敬撰”⑥[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01 页。。其四,《族谱小序》云:“吾家上世居连江钦平下里,由钦平而居福河,而徙分居凤塘、溪尾、两坑、翰林、二十九都,尤然甚众,若不举纪之谱中,又何以知其分居各籍而均为忠肃公祖金夫人之苗裔也。尝观世之分居者多,而未必如吾家之祖先坟墓世代昭然,支派可考。”⑦[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09 页。作于“忠肃公生于宋元祐四年己巳,至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共六百零八年。”⑧[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11 页。即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其五,《修谱小序》云:“历世代累遭国变,祖居变为邱(丘)虚,族人分为路客,祖庙残荒,家谱稀存,仅有吾房逃乱之中竭力藏收,冒险寻取。”⑨[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13 页。作于“康熙三十五年”。⑩[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12 页。

福河李氏自洪武十九年(1386)创修族谱,历经弘治八年(1495)、万历十五年(1587)、康熙三十五年(1696)多次重修,符合福建宗族发展规律。福建宗族普遍发展主要在两个历史时期:其一,明朝在嘉靖十五年(1536)允许庶民祭祀始祖,通过里甲户籍联宗造族,修纂大量族谱、兴建大批宗祠。其二,康熙二十九年(1690)开始到清末在福建范围内开展的粮户归宗运动,同姓合为一户,出现大量单姓村。福河李氏在万历十五年(1587)重修族谱源于嘉靖十五年(1536)允许庶民祭祀始祖运动历史背景,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谱则借助康熙二十九年(1690)开始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粮户归宗运动。

在宗族社会,个人与宗族组织的关系,正如郑超麟《髫龄杂忆》所云:“一直到民国初年,漳平县的政治斗争都采取宗族斗争的形式。那时没有什么‘个人’,个人不过是宗族的一个成员,以宗族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①郑超麟著、政协福建省漳平市委员会文史委编:《髫龄杂忆》,《漳平文史资料》总第20 辑,2013年,第18 页。漳平县在明代清代前期隶属漳州府,整个福建情形也是如此。

从制度史来看,福河李氏与连江钦平下里关系密切,与福河李氏宗族成员息息相关。嘉靖《龙溪县志》记载:“十一都福河社”②[明]刘天授修: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甲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2 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第5 页a。,福河社明代隶属龙溪县十一都。福河是龙溪境内凤塘、溪尾、两坑、翰林、二十九都等地分支的宗族户籍所在地,宗族户籍具有赋税完粮的功能。福河李氏祖溯连江,反映福河李氏自明代起就与连江关系密切,成为福河李氏证明来历清楚的依据。正是因为来历清楚,方能得以获得入籍,只有获取户籍方能获取入住权以及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二)福河李氏祖溯福州的历史情境

就祖先叙事而言,福河李氏奉李弥逊为英雄祖先,只有通过追奉李弥逊为始祖,方能不被共同生活在漳州的其他姓氏“比下去”。明清时期,漳州社会的主流话语是祖溯“陈元光将卒”。表面上看,李弥逊、李韶祖孙曾任漳州知州,与漳州刺史陈元光的历史地位似乎可以相提并论。然而,陈元光及其将卒形成庞大的族群,相比之下,李弥逊漳州后裔则独树一帜。万历癸丑《漳州府志》记载:“徭人”“俗呼畲客”“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自河南迁来,畏之,由陈元光将卒始也。”③[明]闵梦得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整理: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卷38《丛谭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下册,第2582—2583 页。明代畲民称漳州汉人为“河老”,祖溯“陈元光将卒”成为漳州汉人社会的主流。陈元光在北宋走向神坛,到明代宗族发展时期,成为具有神明性质的祖先。福河李氏却奉李弥逊为始祖,视福州连江为故里,归到“宋连江李登仕派福河弥逊支系”。

就福河李氏所处的生活环境而言,福河李氏与“陈元光将卒”无关,极为不易。例如“陈元光将卒”掌握地方社会话语权,参与修纂万历元年《漳州府志》的卢岐嶷、万历癸丑《漳州府志》的戴燝、康熙《漳州府志》总纂蔡世远均是“陈元光将卒”后裔①刘涛:《陈元光文化重要符号燕翼宫历史地位考》,台北《宗教哲学》总第91 期,2020年3月25日,第103—104 页。。“陈元光将卒”后裔在漳州占据大量社会资源,非“陈元光将卒”后裔往往“无份”,福河李氏亦然。

福州人与闽南人虽然同是福建汉人,却分属两个民系,福河李氏长期祖溯福州,以闽都文化传人自居。闽南乡村社会流传的祖先叙事,常常出现文本书写与口述史料不一致的现象。例如泉州部分乡村的陈元光后裔,其族谱并未书写陈元光谱系,却残留于口述史料中。究其原因,应与泉州人大多祖溯王审知及其将卒,漳州人则大体祖溯陈元光将卒有关。在闽南乡村社会流传着更改祖先、更换族群的现象,如漳州客家人会在祖先谱系上增加“陈元光将卒”部分,漳州客家李氏族谱记载客家始祖李火德是陈元光部将李伯瑶的后裔。福河李氏能够从明代到清代,在族谱上一以贯之直书福州故里,极为难能可贵。

(三)福河李氏祖溯福州的历史意义

就传统社会而言,福河李氏的出身并不好,却仍然坚持祖溯连江。福河李氏与李弥逊渊源由来:

二世祖讳熙,字子明,号果庵,弥逊公第五子也,金氏夫人所出。宋孝宗乾道六年,以人材举荐,充龙溪县尉,统旗军监到河把截所事,安抚边民。时遭疫疾,卒于官邸。其祖母夫人金氏抚养幼孙讳瑛,是为吾家之始祖母也。②[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21—222 页。

参考田野考察所得福河李氏口述资料,金氏夫人实则李弥逊知漳期间所纳侧室,李熙是李弥逊的庶子。福河李氏相传“到河”是福河的古地名,李熙开基福河与其曾经率部把截有关,然而李熙未见载嘉靖《龙溪县志》。另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记载:“龙溪县所属福河把截所,在县东十一都,地滨于海。”“以上各把截所,先时俱漳州卫岁拨旗军守把。今废。”③[明]罗青霄修、陈叔侗点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14《龙溪县·兵防志》,厦门大学出版社,上册,2010年,第474 页。福河李氏宗族实则明代漳州卫福河把截所旗军,出于卫所军户世袭需要而修谱,早在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允许庶民祭祀始祖之前就两次修谱,漳州府长泰县军籍进士戴同吉也是如此④刘涛:《首轮修志人物传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2005年<长泰县志>为例》,《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11 期,第31—39 页。。但是,李熙开基福河的祖先叙事无所谓“真伪”,只能是“真”的,否则无法达到凝聚族群的目的。明代卫所军户社会地位较低,其子弟只能通过参与科举考试来避免服兵役,从而导致福河李氏立志向学,致力于诗礼传家。

宋明时期嫡庶之分明显,庶子的家庭地位远不如嫡出。明清时期,对宗族成员而言,宗祠是安放祖灵的圣殿。然而,侧室去世后,其神主牌位未能像元配一样被供奉到宗祠。庶出后裔在发达后,将兴建供奉侧室的祠堂吗,即“小姨祠堂”,以此避免其侧室祖妈沦落成为“孤魂野鬼”。李弥逊出身士大夫家庭,无法将庶子李熙带回连江故里,只能就地安置在漳州。

侧室及其所生之子常常不能载入族谱,福河李氏完全可以按照谁开基就奉其为始祖的原则,尊奉与福河结缘的李熙抑或留居福河的李瑛为始祖,而非尊奉李弥逊为始祖。福河李氏祖溯李弥逊,将导致与连江珠浦李氏比较考察,从而再提嫡庶之分。福河李氏述及李熙由来,也不利于漳州地方志对名宦李弥逊的书写,将给福河李氏带来麻烦。然而,福河李氏甘冒风险,秉笔直书。族谱是健在的宗族成员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文化策略。当然也要注意到被尊奉为始祖的历史人物本身,如李弥逊、李韶祖孙两人先后担任漳州知州,可与数代守漳的陈元光家族及其将卒后裔相提并论,这也是福河李氏长期坚持祖溯李弥逊的原因之一。

二、福河李氏移民台湾的历史过程

福河李氏移民台湾主要有煮海为盐、军事移民、经商等形式,始于明初,历经明郑时期与清代。

(一)明初移居金门及其原因

福河李氏明初移民金门,始于十一世李福、李禄兄弟。《福河李氏族谱》记载:“以仁,讳福,维可公孙,金门。”①[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33 页。李福,字以仁,定居金门。“以德,讳禄,维可公孙。”②[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33 页。李禄,字以德,定居金门。李福、李禄均是李维可之孙,李维可何许人也?九世“维可,讳献,金门东门一派也。”③[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31 页。李献,字维可,金门东门李氏祖先。李献仅有一子李伯章:“维可,伯章,号宏词,字均文。”④[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32 页。另据《福河李氏分居金门东门世系图》记载:“八世:献,维可公,金门东门。”其子“九世:均文,字宏词,号伯章。”其孙“长:以仁(1407)”“次:以德(1409)。”⑤[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下册,手抄本复印件,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龙海7020,第23 页。金门李氏谱系应以旧谱所载为是,即李献为“九世”,而非“八世”,以此类推。

李献祖孙定居金门的原因应与漳州、金门的渊源有关。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记载:

查得福建纳课盐场凡七所:上三场为上里、海口、牛田,原定附海去处办纳本色,召商开中;下四场为惠安、浔美、丙洲、浯洲,盐色低黑,商人不愿报中,止是拆银解给官军月粮。有中盐者谓之行盐地方,故有禁例;无中盐者则无禁例,此福建盐课之大略也。漳州无盐场,惟漳浦、潮东等处有盐丘数所,近亦照例纳课。其龙溪等处人民食盐俱出浯、丙二洲,用海船载至海澄地方歇泊埠头,转用小船搬往西北二溪、漳平、龙岩等处发卖。经过巡司把隘,辄行私擅抽分,有不从者指作私盐,解官治罪。不知前盐既已纳课,又漳非行盐地方,岂可目为私盐?沿非袭弊,其来已久。近又奉户部勘合,欲将漳州柳营江等处招商造船,给引发卖,其法难通;又奉布政司札付,据商人郭武、姜正芳等各呈称,愿充官商发卖官盐。此又奸商牟利之术,以致本府难于定议。万历元年,该知府罗青霄议得:漳州食盐与省城不同,难以招商官卖。①[明]罗青霄修、陈叔侗点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5《漳州府·赋役志》,上册,第187 页。

此“浯洲”指金门,明时隶属泉州府同安县,是福建下等盐场。其时漳州无盐场,龙溪县百姓食盐来自浯洲盐场与晋江县丙洲盐场。明代漳州食盐问题由来已久,直至万历元年(1573),漳州府知府罗青霄仍针对漳州与福建省城福州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福河李氏食盐主要来自浯洲盐场。“海澄县,本龙溪八九都地,旧名月港”②[明]罗青霄修、陈叔侗点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30《海澄县·舆地志》,下册,第1188 页。,海澄县隆庆元年(1567)置县前为龙溪县八、九都,即月港。福河李氏经月港前往食盐主产地浯洲,其有此认识应与其祖溯福州,福清县海口、牛田盐场属于上等盐场促使其对食盐有深入了解。福建食盐产自沿海,煮海为盐,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且户籍之分明显,有“灶籍”“盐籍”。李福、李禄很可能出身“盐籍”,其开基金门对福河李氏而言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近水楼台先得月”,较为方便有效解决福河李氏的食盐问题。

(二)在台海传播闽都文化

福河李氏祖溯福州,虽然目前所见建筑与闽南无异,但是在早期则应保留其鲜明特点。以清末福州盐商民居为例。郑超麟《髫龄杂忆》述及:

漳平和宁洋二县属于一个叫做“平宁帮”的盐商集团的地盘。盐商本人很少露面,主持其事的是一些“师爷”,即现在说的经理。漳平县“盐馆”设在今天第一中学的地方,面临九龙江,下游运来盐在此入库,然后批发给盐店。盐店不是随便可以开的,要走后门,花钱,买执照。“盐馆”的“师爷”(经理)和“大爷”(职员)多数是福州人,似乎盐商股东多数是福州人。盐馆虽是商办,但一派官气,称谓已是官气了,那些“师爷”又同知县平起平坐,不仅出入衙门,而且时常在馆内宴请知县、幕宾以及当地绅士。盐馆有个后花园,虽不大,却有亭台、池塘、树木花草。盐馆有很多的钱,义和团前后曾遭一伙强盗抢劫,强盗是从下游坐船来的,抢完坐了船回去。①郑超麟著、政协福建省漳平市委员会文史委编:《髫龄杂忆》,第4 页。

福州盐商在清末民初仍负责九龙江流域食盐运营管理,所谓“下游”是指九龙江北溪下游,即龙溪县一带,至今在龙溪县二十五都(今华安县)仍有福州盐商后裔。福州盐商在漳平盐馆兴建的后花园具有福州传统建筑特征,其宴请地方官员与当地士绅也是闽菜。从漳平是传统山区县来看,今日山里人喜欢食用海鲜,福州盐商宴请的闽菜以海鲜类为主。

清末民初福州盐商如此,明初“盐籍”移民亦然,闽都文化通过海洋传播。李福生于永乐五年(1407),李禄生于永乐七年(1409),以明代十六岁成丁来算,其移民金门应在永乐、宣德年间。其时,福河李氏已祖溯福州多年,对定居金门的李福、李禄宗族房头而言,是来自漳州的福州人后裔。

(三)两次移民台湾本岛及其原因

福河李氏在清代两次移民台湾。就台湾本岛而言,福河李氏移民台湾的时间始于明郑时期,追随民族英雄郑成功迁居台湾。根据福河李氏的世系,按照先后顺序,有十八世李奉珠:

元珍公(廿九都),讳奉珠,字媚乙,号□□。国选公长子也。生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二月月初十日巳时,终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六月初七日,葬在东都下林仔,坐北向南。配陈氏,讳□娘,生万历四十八年庚申七月二十七日丑时,终于康熙□□年□月□日,葬在□□。生子三:长讳声,次讳再,三讳尾。因次子在□都藩前任事,全家是以居焉。②[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75—176 页。

此“廿九都”指龙溪县二十九都,是福河李氏的分支。李奉珠生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东都”是明郑政权在台湾所建天兴府,即今台南。李奉珠虽是长子,却因其次子举家迁往台湾,其次子情况如下:

乳名再,讳芳春,字君迎,号□□。元珍公次子也。生于崇祯十五年庚辰十月十五日酉时,配薛氏,讳未娘,生于己丑年六月十二日未时,生子四:长讳寅,次讳然,三讳参,四讳□。③[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83—184 页。

李芳春,乳名再,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所谓“□都藩前任事”即“东都藩前任事”,此“藩”指延平王。此延平王即郑成功,郑成功曾下令其部将携带家眷迁居台湾,李奉珠一家属于军事移民。施琅将台湾纳入清王朝版图后,李奉珠因年纪较高而未遣返,继续留居台湾。

福河李氏迁居台湾又有商业移民。福河李氏二十一世:“威,商于台湾。(溪尾)”①[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60 页。李威,来自福河李氏的龙溪县溪尾分支,在台湾经商,卒于台湾。李威漂洋过海从事台海贸易,是福河李氏商贸传统,源自闽都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李威何时前往台湾虽未见载族谱,但是从福河李氏十八世孙李奉珠在明郑时期迁往台湾来看,李威应在随后前往台湾。李威前往台湾并非军事移民,而是以经商为生,可见其时台海环境较为安宁。李威应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收复台湾后,前往台湾经商,时间大致在清代中期以前。

三、福河李氏海外贸易的特点

福河李氏从事海外贸易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福河李氏从十四世起从事海外贸易,分布在吕宋、巴达维亚、暹罗等国,形成族商文化。早在清代,福河李氏就参与兴建宗祠,祖溯福河,重建宗族组织。从福河李氏奉李弥逊为始祖来看,身处海外的福河李氏以此世系相认,祖溯福州。

(一)经商遍布东南亚

福河李氏主要经商吕宋(今菲律宾)、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福河李氏前往吕宋参与海外贸易者来自龙溪县二十九都的李时芳:

时芳公(廿九都),讳□,字时芳,号振吾,孟忠公次子也。商于吕宋,卒于外域。生于嘉靖三十年十二月初九日,终于万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②[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60 页。

李时芳生于嘉靖三十年十二月(1552),前往吕宋经商,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于海外。

李尧经商吕宋:“尧,商于吕宋。”③[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62 页。

福河李氏参与印尼海外贸易者来自龙溪县溪尾,始于二十世:“颙基,商于吧,卒。字佳珠,号随侯。”④[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56 页。此“吧”指巴达维亚。二十一世有李基、李镇、李湛、李谐等四人:“基,生长□。商于吧。”①[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58 页。“镇,商于吧,庶出。”②[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59 页。“湛,商于吧。□十,庶出。”③[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59 页。“英士,谐,商于吧。”④[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59 页。

此四人经商巴达维亚既有“同一个字”来写,即同姓“李”,出自福河李氏的因素,又有溪尾同乡关系。李镇、李湛均是庶出,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地位较低,只能通过从事海外贸易发家致富来改变命运,令人刮目相看,由此“输人不输阵”下南洋奋斗。

福河李氏前往暹罗(今泰国)经商有二十一世李吸:“吸,商于暹罗。(溪尾)”⑤[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60 页。

《福河李氏族谱》记载从事海外贸易的宗族成员大多述及国别,唯独二十世李贞仅云其经商“海外”:“贞,商于海外。(廿九都)”⑥[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51 页。从明代漳州府龙溪县人张燮所撰《东西洋考》来看,此“海外”应指东南亚一带。

(二)宗祠文化

清代中后期,福河李氏积极参与海内外宗祠建设,均奉李弥逊为始祖。首先是印尼方面,述及“李和宗之旅吧族亲世系及祖祠对联”始末:

嘉庆或道光□年,在吧城(即雅加达)□街置地方尺,建立李氏祖祠,为旅吧子孙奉祀,并书一联曰:

百子千孙永绍南洲世德,

三元一品远扬北海明宗。

由廿三世传起,采用该联字句为子孙定名,乃纪念祖功宗德之意也。⑦[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下册,第67 页。

此“廿三世”沿用福河李氏习惯,继续尊奉李弥逊为始祖,以福州历史名人后裔自居。福河李氏的印尼后裔根据宗祠楹联作为统一字辈,强调福河渊源,突出下南洋印记。

福河李氏海外移民积极参与故里宗祠建设。《分居四社慎徽堂祖祠兴修碑文》记载:

分居四社慎徽之祠由来旧矣,因甲子年遭发贼毁折瓦角,楹木概为损坏,嗣后每欲议修,具事不果。裔孙子凤、子昌身虽出自吧城,心实恋乎桑梓,知吾家之祠堂久未修理,遂慨然乐酬英银伍佰圆,附与族亲敛然携归本里董成其事。……阅有三月事乃高竣……董事敛然立石。光绪六年岁次庚辰阳月吉旦,十三世孙景福书。⑧[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下册,第28 页。

此“甲子”指同治三年甲子(1864),此“发贼”指太平天国军队,福河李氏祖祠慎徽堂毁于太平军攻打漳州之际。福河李氏几经努力,均未能重建,直到光绪六年(1880)在印尼侨胞李子凤、李子昌资助下,得以迅速重建。其时印尼已建福河李氏宗祠,与故里宗亲均奉李弥逊为始祖,为之勒石立碑者仍以“十三世”相称。

福河李氏从最初的排斥“货番”之举,到接受“通番”募捐重建宗祠,反映了大量经商海外促进了故里地方社会的思想转变。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漳州福河李氏出身明代卫所军户,其祖溯福州,在漳州地方社会中独树一帜,有多种原因。古往今来,福河李氏海内外后裔奉李弥逊为始祖,实则闽都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第二,新时期闽都海洋文化研究应在揭示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上,还原文本的书写过程,分析其目的、成因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产生的历史影响。应置身于更广阔的时空,深入研究,重建史实。

猜你喜欢

氏族谱李氏宗族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文言文练习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李氏朝鲜对明事大关系确立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