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法科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省思与优化

2022-04-07陈爱英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素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陈爱英

(山东政法学院 经济贸易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革新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会不断改进和发展。

一、创新素养培养的内外在驱动力

(一)国家需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乃至国民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如何提升、提升哪些素质也是学校需要去思考和回应的问题。但创新素养应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方期待

很多地方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等类似文件,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科教强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为加快培育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推动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阶段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注重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

(三)学生需求

2020年以来,人们深深感受到了复杂、不确定情况频频发生,同时,“乌卡时代”成了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乌卡时代(VUCA)是不确定性(Uncertainty)、波动性(Volatili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缩写。[2]在乌卡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确定: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创新素养、坚定信念等核心素养,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应对未知的将来。

二、现有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学校教育仍以传统的班级制教学组织形式为主。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自由度比较大,而学生只有拼命努力地听。多数教师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意识相对淡薄,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阻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一)课堂呆板,持续性学习不足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要呈现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样态。由于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课堂教学以满堂灌为主,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难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3]结果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评价不足,学生上课应付、考前突击的现象严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督促学生持续性学习,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高阶能力训练不足,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中。

(二)实务训练有限,创新素养低

目前,高校教学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有限。基于学校教育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无法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实践的机会,学生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缺乏创新能力训练,存在只听不练或训练不足的现象,实操能力弱,创新素养低。

(三)难以满足多种学习需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师生互动有限,很多时候教师处于“盲教”状态。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的要求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听懂与否、想听哪些无从知晓,也很难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及时回应,教学手段和内容单一,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开展分类教学,满足多种学习需求。

(四)思政育人内容有待丰富

受传统课堂的局限,受时空的限制,课堂上教师进行系统、细致的知识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价值塑造。思政育人活动较少或生硬,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走进学生心中,需要丰富思政内容,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育人效果。

三、创新素养培养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的形式、内容、质量等,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需要更新教育理念。

一是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有先占优势,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当信息技术时代到来,互联网新生代成为课堂的主体后,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从“先学后教”到“边学边教、边教边学”。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线上学习资源,设定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学习,且可以反复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针对重点内容设置章节测试题,供学生自我检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答疑解惑、重点讲解,打通难点、疏通堵点,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塑造价值。

三是关注学生发展,注重教师成长。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引领学生不断成长。教师不仅要教知识、练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制订学习目标、获取学习资料、高效掌握目标知识或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品格。[4]

所以,创新素养培养应以学会学习为前提,以持续性学习为基础,培养学习能力,为创新素养持续续航。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

(一)融合式教学模式为主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融合式教学模式。

1. 全面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课堂在时空上无限延伸,能承载更多的育人功能。

首先,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将事实性知识和部分理论讲解内容录制成10 分钟左右的视频,做成线上学习的任务点。学生可自主确定学习时间进行线上学习,且能反复学习,直至彻底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视频是线上的主要资源,可形成简单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架构。教师还可设置学术前沿、实务应用、以案说法、法律文书等线上丰富的资源,既能满足普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满足知识素养较好的学生对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丰富的线上资源一方面为线下课堂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线下师生深入探讨式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一是开展多种课堂活动提升课堂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组织为主,通过选人、问卷、投票、抢答、主题讨论、案例研判、小组成果展示等方式充分训练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线下教学做到“三不讲”,即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线上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能学会的不讲。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巧妙设计问卷,引领学生系统学习,建立知识体系。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和网红事件巧妙设计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和应用,提醒大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时复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思政育人和价值塑造。

2. 实践导师进课堂

探索实践导师进“课堂”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实践导师引入“课堂”,一方面,由实践导师提供真实工作场景的视听资料,实现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有代入式体验,引领学生探寻和构建个人发展规划,激发自我成长的内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主题、有计划地与实践导师连线,从倾听导师从实践的角度对问题的分析,训练学生职业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热情,在探索中培育创新素养。

(二)灵活运用多种辅助形式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需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果线上学习是“形”,线下课堂学习则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实现学习目标;二是高阶能力训练,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以输出定输入”,将来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就训练哪些能力。即教师将不再沉迷于“教知识”,而是致力于“赋能力”。[5]在线上视频承担了大量识记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线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机会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第一,小组探究式。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6],以学生自由组队的形式结成学习小组。可以是理论研究型,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收集、查阅、分析学术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可以是案例分析型,结合典型案例从实务角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分析,进行类案检索,形成研究报告。这样既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情景代入式。教师可在课程知识体系基本建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定剧本、定角色、定情节,模拟生活实景,实施模拟仿真训练。通过情景式、沉浸式角色体验,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在能力应用中训练提升能力。

第三,现场教学式。教师可充分利用课程的实务应用课时设置,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运用专业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让知识活起来的同时,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其知识储备去探索与实践,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第四,个别教学式。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通过线上资源为其提供拓展学习资源,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其提供专项能力提升的指导和训练。针对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同学,教师可运用线上平台手段精准提醒和督促,督促多次仍没有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的,利用课前、课后或课间面对面交流,了解该生是否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进行帮扶,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

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础,灵活运用以上辅助组织形式,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实操训练、思辨训练,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心、学生专心,共同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高效课堂,最终实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价值塑造。

(三)教学组织形式优化的配套措施

1. 相关保障

学校制度层面给创新素养培育探索提供经费支持、制度保障和包容性的评价机制,为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提供空间和机会。

一是制度保障。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制定各类规章制度,如教研、教改立项;教师课时工作量的计算;教学类赛事活动的举办和奖励。为教师的创新探索指引方向,为激励措施提供依据。二是经费支持。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给予经费支持,如通过立项教研、教改项目,拨付研究经费;设置课程建设立项,结项后可赋予较高的课时计算系数;举办教学类各项赛事,引导教师不断研究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三是评价机制。任何一项改革和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尝试的过程中允许出现偏差,构建包容性的评价机制,减少“教学事故”这一红线的使用,让教师放开手脚敢于尝试和探索。

2. 考核评价

以考促改,以考促学,不被考核的改革创新是无法发挥实效的。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创新必须有相应的考核保障措施。

第一,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一是学习过程时时记录。二是学习活动分类赋分,既能监控学习,又能提升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第二,学生深度参与评价过程。一是学生成绩综合评价,设置开放问题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二是引入答辩式考核方式,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三是尝试学生出题,根据命题质量赋分。第三,“以学论教”的评价机制。树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即“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五、结语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挖掘自身最大的潜力。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帮助学生体验和发展一系列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如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好奇心、合作能力、毅力、公民素养等等,让他们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素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