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为用,落实阅读素养
2022-04-07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第二中心小学222324张艳玲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第二中心小学(222324) 张艳玲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百花齐放。不难发现,优质课的执教者均善于从情境化课堂中变换出不同的教法,为学生搭建有声有色的语文情境课堂,将素质教育、阅读素养纳入课堂活动中。要落实阅读素养的培养,就要把握其综合性。教师可从最基本的识字教学入手,引导学生从字音、字形、字义的学习中积累言语词汇,为阅读奠定基础;可从词组、短语、句式的学习中,促进学生自主、准确、流利地进行阅读表达;可从读与写的融合中,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教学中,笔者坚持以生为本,强调以学为主,积极探索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阅读中体验到愉悦,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落地生根。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误区
阅读是提升学生认知力、思维力、学习力的重要途径。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重训练,轻策略
阅读教学离不开阅读活动的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阅读技能的训练,忽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以生字、生词教学为主,关注文本基本内容的概括,忽视文本内涵、思想、情感的提炼。学生不了解阅读方法,总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阅读,导致他们阅读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
(二)多讲授,少对话
阅读活动需要动口、动脑。在阅读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讲授,围绕文本,对所读内容、重点进行讲解,缺乏问题的引导,忽视学生的质疑。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间的对话、师生间的交流过少,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最终让语文阅读陷入沉闷、无趣的境地。
(三)重封闭,疏开放
阅读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空间。但教师在方法引领上,又往往陷入封闭式当中,不是读书本,就是讲教材。特别是对课外阅读,很多教师疏于拓展,认为将教材讲透、讲深就行。学生的视野被局限,对阅读活动失去热情,自然无法提升阅读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情境阅读依托问题来串联阅读内容,创设学生易于理解、感兴趣的阅读情境,鼓励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分组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综合能力。情境为用,就是要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一)情境为用,让学生阅读更主动
情境为用,即通过引出问题,由问题来驱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得到激发,敢于对阅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情境为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会聚焦教材,参照课标来设计阅读任务。但阅读教学不能囿于教材,而应该立足教材,做好课内资源的补充和课外知识的拓展,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文本的背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将问题放置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三)情境为用,让语文阅读更鲜活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情境教学法,营造趣味、平等、自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并对阅读中的问题展开交流与协作。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经验入手,去感知和体验阅读,强化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情境为用,让学生有了更真切的阅读体验,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境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一)关注学以致用,搭建适合的阅读情境
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对文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字面意思,而是要立足文本阅读,强调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在阅读情境的构建中,教师要将直观的文本、学生感性的知觉作为教学的基础,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当中,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该文属于叙事性散文,从认识花生的好处入手,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学生不要追名逐利,要树立高尚的理想,要做有用的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浅显的语言文字中提炼出花生的品格,找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并与桃子、苹果、石榴等水果进行对比,发现花生不炫耀、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接着,将花生的品格,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体会花生的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高尚品格,从而让学生深切感知:做人,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重内在,要学习花生的品格,实实在在做事。在课堂导入设计中,教师先从谜语入手,让学生认识花生:“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从花生的外形特征引入,利用谜语的方式来呈现花生,能够照应本文的主题“落花生”。接着,教师让学生将花生与苹果、石榴等对比,说说哪个更有价值。有些学生认为苹果又红又大又甜,就选择苹果;有些学生认为石榴酸甜可口,就选择石榴。对于花生,它有什么独特的品质?为什么作者要极力赞美花生呢?由此,教师启发学生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文本的主体内容中。
(二)联系学生生活,挖掘文本的内涵价值
语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语文是草木,生活就是太阳;语文是人和动物,生活就是空气。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悟语文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作者从少年时买书的事件入手,描写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对于贫困的家庭,一元多的书价是很大一笔开销。但母亲辛勤劳动,努力挣钱,并毫不犹豫地将钱给了作者。该文的阅读重点在于对母亲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如对工作环境的描写:七八十台缝纫机在轰鸣,母亲也在艰辛地工作着。对母亲外貌的描写:以“脊背弯曲”“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来刻画母亲的瘦弱形象;以“背直起来”“布满汗珠”“眼睛吃惊”“充满血丝”来刻画母亲挣钱的神态。在阅读情境中,教师以“拉家常”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来引入主题。“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谁能用一个词语、一句话或者一个小故事来刻画自己的母亲?”学生对妈妈是非常熟悉的,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的学生想到“刀子嘴,豆腐心”,有的学生想到“勤劳慈爱”,有的学生想到“真诚朴实”,有的学生对母亲给自己买生日礼物深有感触。了解了学生的不同想法后,教师继续引导:“作者小时候想买一本书,却不好意思向母亲要钱。当母亲将钱给他后,他没有买书,却买了水果罐头。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一阅读引导,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搭建了良好的学习支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到这是作者心疼自己的母亲挣钱太不易的表现,同时也将母爱表达得更加深沉、无私和伟大。
(三)引入背景知识,创设有效的阅读情境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背景知识的引入,为学生创设有宽度、有厚度的阅读情境。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丰富文本知识,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增强阅读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小学阶段的阅读情境创设,教师要将文本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一诗,独具讽刺意味,将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情况进行了揭露,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的愤慨。对该诗的解读,教师通过引入历史材料,结合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抱负。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彰显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示儿》,对比解读作者的情感。北方山河沦陷,西湖岸边却歌舞升平,权贵们纸醉金迷,一个“休”字、一个“醉”字深刻呈现出两者对立的矛盾。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引领学生从阅读体验中获得真才实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学科整合,要立足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体系,体会阅读情境,生成有意义的学习。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以蔺相如为写作主线,通过三件事将“将”与“相”之间的矛盾与化解过程展现出来。文本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故事的因果关系是阅读的重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内容不同,但内在联系紧密。教师可借助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物关系,为学生深刻把握阅读主题做好铺垫。在“完璧归赵”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演绎法,引导学生围绕该事件,思考起因是什么、结果又如何、蔺相如是怎样的人,抓住动作、语言等相关句段,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将蔺相如面对赵王时毫无畏惧、针锋相对的斗志展示出来;在“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引入自读法,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引领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人物的特点,如蔺相如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这样教学,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让文本阅读更有厚度和深度。
(四)展开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
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与写的融合。叶圣陶提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只有从阅读中吸收言语知识,才能促进写作时表达思想。小学阶段,阅读启蒙离不开读写结合,不能陷入纯阅读、纯写作的弊端,要从读写互动中发挥阅读促写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读写习惯的培养,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合。
在学了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后,结合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师鼓励学生对故事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改写,或者对文章中的空白点、对文章的结局进行补写。如阅读完《猎人海力布》后,教师请学生对该文进行概括,提炼出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写清楚,以体现出海力布的美好品质。在阅读完《牛郎织女》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牛郎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童年生活怎样?长大后,生活又怎样?牛郎是怎样与织女走到一起的?”鼓励学生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重写,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构思合理的故事情节,运用多种写法来展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样,在阅读了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后,教师也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故事或散文的形式改写诗歌,促进学生对古诗意义的理解。
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单篇阅读,强调对文本的精讲细读,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这样教学,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视野具有局限性。读写结合可以将多篇文本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运用类比阅读策略展开分析,从多篇文本中求同存异。如在阅读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时,借助注释学生就能了解字词的意思及古诗大意。教师可围绕“童真童趣”这个主题,向学生推荐与之相似的古诗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等。从这些古诗词的阅读中,学生对比诗文意义,感知童趣的生活。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古诗中的儿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样教学,不仅突破了单篇古诗学习的局限性,而且增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中,联系已有认知和经验,循序渐进地去拓展阅读。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整合,促进各科知识的融通与互补,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还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言语知识,在写作中表达思维,在情境阅读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