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顾“三观”:文言文言语教学的立体建构策略

2022-04-07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215122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4期
关键词:三观言语文言文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215122) 周 飞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名篇,凝聚着古人的言语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的言语教学要以微观视野推敲耐人寻味的言语细节,以中观视野领悟逻辑严密的言语关系,以宏观视野鸟瞰影响全局的言语章法,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完善言语图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微观视野:推敲耐人寻味的言语细节

文言文重视炼字炼句,作者精心选择最恰当的字词句来表情达意,力求言简意丰。因此,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着读者去发掘。微观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语形式的细微处,从作者的遣字、用词、造句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探索文章表达的奥秘。

(一)品味意蕴丰厚的实词

文言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表示事物的名称、性质、状态、变化、数目等内容。一篇文言文常常有可以辐射全文、体现主旨的实词,它是带活全篇的关键词。找到关键词,就找到了教学的抓手。教师应引领学生体味关键实词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读出文言实词的弦外之音。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文中的“囊”字,出现两次。这两次语境不同,意思有别。在“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一句中,“囊”的意思是口袋,属于名词;在“囊萤夜读”一词中,“囊”的意思则是用口袋装,名词活用为动词。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囊萤”一词探究几个问题:“谁‘囊萤’?‘囊萤’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囊萤’?‘囊萤’用来做什么?人们记住的仅仅是‘囊萤’吗?”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突破语境义、领悟象征义,使学生在“囊萤”和“勤学”之间建立意义联系,不仅懂得囊萤夜读的故事,更佩服车胤勤奋好学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出示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中的“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宋朝《三字经》中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明朝《龙文鞭影》中的“张绰剪蝶,车胤囊萤”,让学生知道一代又一代人都在传颂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从而懂得人们实际上是在传承勤奋好学的可贵精神。

(二)体会神气相融的虚词

文言虚词无法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通常依附于实词上,表示句子的语气以及各种语法关系。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乎、者、也、而、夫、盖、矣、哉、焉”等。在写作时,作者的情思是内隐的,但虚词的语气是外显的,抽象的虚词隐含着某种含义。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关注虚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声音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与情怀。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的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两句话末尾的“乎”字,生动地表明两小儿争辩时互不相让的态度。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上扬语调,读出反问的语气,表现两小儿都想强调自己的观点,以引发对方的思考。

除了表达语气的作用,虚词还起提示行文脉络的作用。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的句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字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夫”字,朗读时要稍做停顿,提示听者集中精力,注意接下来所要议论的内容。显然,抓住“夫”字,便抓住了文章的结构脉络。

(三)揣摩匠心独运的佳句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即其有别于其他话语之处,是它以各种方法使普通语言‘变形’。”文言文特别注重炼句,利用特殊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语言具有深刻的含义和高远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练就洞察言语奥秘的火眼金睛,发现文言文句式的陌生化表达,由言入文,读出丰富的言语意味和特别的言语意图。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形式。言语形式的变化带来言语内容的变化,言语形式的差异就是言语内容的差异。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的句子:“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惟奕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的表达是“惟听奕秋”。教学时,教师可出示课文中的原句和改动后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倒装句的特殊表达效果——突出了这“一人”听奕秋教诲时的全神贯注。

用典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作者通过古事或古语来表情达意。所引用的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能够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用典能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丰富的含义,使语言含蓄典雅、意义深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文,有这样一句:“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其中“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这两个典故均出自《庄子·秋水》。教学时,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故事,他们才能走进言语的深处,深刻领悟典故背后的寓意,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中观视野:领悟逻辑严密的言语关系

语境决定着语义,而语义的形成在于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细品遣词造句的妙处,还要以中观视野观照文言文的言语形式,研究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读得有趣味,领悟到真味。

(一)填补言语的空白

留白,是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内涵。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最能描绘意境、传递情感的文本留白处,引领学生驰骋想象,探寻文本的内蕴,读出含而不露的情义志趣,感受文本虚实相生、无言处有妙境的表达艺术。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中的“问之”一词,指李白向老婆婆问磨铁杵这件事。他们两个人之间应该是有对话的,但作者省略了。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推想李白会怎样发问,揣摩李白听了老婆婆一番话后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文言文的含蓄隽永,对铁杵成针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二)斟酌言语的顺序

改变了言语顺序,就改变了思想情感,因为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斟酌文言文的言语顺序,实际上就是在推敲作者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斟酌言语顺序最有效的策略是比较。具体做法是先对原文的语序做出调整,然后和原文进行比较,发现言语内容的差异,在差异中掂一掂文字的分量、辨一辨文字的色彩、品一品文字的味道。这样,学生就能一步步走进作者精心建构的言语世界,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美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教学时,教师不妨打乱语序,让学生和原文反复比较,发现言语内容的逻辑关系:有智慧了才能富裕,富裕了才能强大,强大了才能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能更快地进步。可见,这一段文字的言语顺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揭开言语顺序的神秘面纱,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把握作者逐渐高昂的情绪状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感受言语的节奏

文言文的节奏,主要体现在整散协调以及声音和谐两方面。整散协调,指句式整齐的整句与长短不一的散句交错配合。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散句则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整句和散句相互配合,能起到节奏鲜明、挥洒自如的表达效果。声音和谐,是指用对偶、押韵或平仄的方法实现声音的抑扬顿挫,凸显音韵之美。众所周知,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诵读文言的兴趣,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在诵读中捕捉作者流动的情感。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中锺子期对伯牙说的两句话:“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字数相同,属于整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山”是平声字,“水”是仄声字,平仄搭配,声音和谐。如此有节奏感的语言,能引起读者对这两句话的格外关注,使它们在全文中显得特别突出。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表现人物内心的愉快,感受锺子期和俞伯牙深厚的情谊。接下来的散句字数渐增:“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用渐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朗读这一散句,让学生体会锺子期离世后俞伯牙日益沉痛的心情。如此咂摸文字,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深刻、更到位。

三、宏观视野:鸟瞰影响全局的言语章法

宏观视野下的文言文言语教学强调全局观念,关注篇章表达,引领学生鸟瞰文本,从文本体裁、篇章构思、言语背景等角度探寻文本篇章的整体风貌。

(一)立足文本体裁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包含寓言、神话、散文、议论文等多种体裁。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侧重和写作意图,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体裁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活动等都应该有所不同。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读懂故事,读出故事中的道理,并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一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学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体会精卫坚忍执着的形象特点。

(二)琢磨篇章构思

原始状态的言语素材犹如璞玉,只有经过精心雕琢才会焕发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言语教学既要兼顾文本的体裁,又要抓住文本的个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只有把握每一篇文言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突出“这一篇”的独特教学价值。文言文的篇章构思,一般体现在情节、人物和结构等方面。用全局的眼光设计语文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亲近文言文,感悟文学,沐浴文化,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叙述了这样的故事: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距离人的远近”展开辩论,双方据理力争,连孔子都难断对错。让孔子出现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是列子的刻意安排,他的用意是什么呢?孔子是世人公认的大学问家,连学识如此渊博的人都无法裁决两个小儿的对错,可见学无止境,任何人都不能骄傲自满。列子用这个寓言故事激励人们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提醒人们要重视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联结言语背景

言语背景一般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人生境遇。任何文本都有自己的言语背景。学生只有了解了文言文的言语背景,才能消除与文言文之间的隔阂,将思维的触角伸向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思。这样,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联结点,获得生命的养分,吸取成长的力量。

例如,蒋军晶老师在执教《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首先点明文中“今日”是指1900 年前后,然后用课件出示反映1900 年前后中国社会面貌的老照片,同时进行介绍:“1900 年前后的中国是贫穷的,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生活穷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1900 年前后的中国是蒙昧的,很多人没有接触过先进的科学,看到皇帝、官员时下跪,自称奴才,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1900 年前后的中国是落后的,对欧洲的发现、发明几乎一无所知;1900 年前后的中国是弱小的,西方列强仗着自己的强大,强迫我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了解了时代背景,再读《少年中国说》,每一个汉字都像鼓槌一样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之,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视野展开文言文教学,引领学生徜徉在文言文的言意间,沉醉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能让学生深度融入多姿多彩的文言文世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三观言语文言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