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能力的调研和思考
——以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为例
2022-04-07邓晓衡
邓晓衡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南宁 530022)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服务能力,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时代的新课题,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少,针对广西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能力进行的系统研究更是空白。公共文化场馆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休闲度假场所,面对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旅游需求,广西公共文化场馆是否做好旅游服务准备?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法、电话访谈法、文献调查法,从旅游服务基础条件和旅游服务情况两方面,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的《广西公共文化场馆导览图(设区市免费开放版)》[1]中11家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进行调研,包括博物馆5家、图书馆3家、群众艺术馆2家、美术馆1家(见表1),根据不同公共文化场馆实际提出旅游服务提升建议,以期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深化文旅融合。
表1 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情况一览表
1 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旅游热与接待游客群体结构分析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国内公共文化场馆旅游热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城乡居民休闲时间较疫情之前有所增加,参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实地观看演出等的文化休闲活动时间增多;2021年国庆期间,84.9%的游客参与2项及以上文化活动,比去年提升9.6个百分点,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比例达到52.8%。游客普遍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更近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了”[2]。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自治区级和市级公共文化场馆集中。利用节假日以及南宁特有的“三月三”“南宁—东盟博览会”小长假,公共文化场馆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使得公共文化场馆游热度不减。尽管因为疫情原因限制了参与人数、减少了活动举办频次,广西民族博物馆2021年接待的团体研学预约仍明显增多,广西美术馆的馆内研学活动场场预约满员,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在南宁民歌湖和三街两巷举办的“周周演”也均报满。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接待的游客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周末以亲子家庭为主来参观和体验文化活动的本地市民;二是节假日期间短途游、短期游的区内游客以及广东、湖南、浙江、云南等邻近省份的游客;三是到南宁、北海、巴马等地养生度假的外地“候鸟人群”。国内旅游平均花费下降、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收缩、研学旅游深度旅游受欢迎等旅游趋势下[3],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共文化场馆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2 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基础条件
对于时间有限的旅游者而言,选择公共文化场馆作为旅游目的地时,会考虑其在当地的文化定位、特色馆藏资源、周边旅游资源以及交通便利情况等因素。笔者将其归结为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服务基础条件(见表1)。
从文化定位和馆藏资源看,南宁市区11家公共文化机构中有6家为自治区级文化场馆,5家为市级文化场馆,集中了广西规模最大的各类文化场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是广西最大的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4],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是广西唯一综合性自然类博物馆[5],广西民族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收藏数量最多、种类最齐的铜鼓[6],南宁孔庙博物馆是广西乃至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7],南宁市图书馆则是广西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环境最优美、智能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图书馆[8]。另外,广西民族博物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宁博物馆和南宁孔庙博物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9];广西民族博物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美术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南宁市博物馆、南宁孔庙博物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5家公共文化场馆入选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从地理位置和交通资源看,11家公共文化机构中7家集中在青秀区,3家位于五象新区,1家位于江南区;11家均有公交车直达,4家可搭乘地铁到达,游客自助出行更为便利。从周边旅游资源看,10家公共文化场馆位于或与公园景区、旅游风景区、沿江风景带、商业街相邻,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如位于南宁市人民公园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与同在民主路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形成集科普研学、自然风光、人文展演于一体的“自然博物馆—人民公园—群众艺术馆”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同在民族大道上,与南宁民族广场、梦之岛百货商圈相邻,可形成体验城市文化与城市休闲游的“图书馆—民族广场—博物馆”线;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南宁孔庙博物馆同在青环路上,相隔仅一个公交车站(920米),沿途可欣赏穿越南宁城市的邕江风景,并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相邻,可形成体验民族文化为主的“民族博物馆—邕江风景带—孔庙祈福—青秀山风景区”线。
调研发现,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具备上述较为成熟的旅游服务基础条件,但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公共文化场馆对自身“文化名片”宣传不够,部分公共文化场馆官网信息更新不及时,缺少对自身文化特色的主动宣传和推广,公众的知晓度和辨识度不高。二是与本地旅游平台的联动推广不足,从“携程”“马蜂窝”“美团”等旅游生活服务平台上,只看到对部分公共文化场馆的介绍、旅游指南和免费预约服务,如“携程”只链接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孔庙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4家受调研的公共文化场馆,“马蜂窝”只推荐了广西民族博物馆1家,“美团”的“门票景点—场馆展览”中只看到南宁市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场馆的整体推广意识有待提升。三是缺少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融合推广,公共文化场馆之间本身缺少互动和相互推介,也没有看到将公共文化场馆与周边旅游资源连成旅游线路进行推广的有益实践。
3 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情况
3.1 提升空间旅游功能
11家公共文化场馆均有馆内空间,其中4家还建设有馆外旅游空间,游客游览体验更丰富;外观上,部分公共文化场馆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更容易被游客识记。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广西铜鼓,整个建筑像展翅的鲲鹏,有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还有4万平方米的广西传统民居建筑露天展示园[10];南宁市博物馆建筑外形像一串轻盈的树叶,又像华丽的凤凰翅膀,地面铜鼓纹饰上有羽人和壮锦等民族图案,大厅展示“邕”(南宁简称“邕”,古称“邕州”)字艺术装置,设有博物馆餐厅、纪念品商店等配套设施[11];南宁市图书馆外观融合了梯田、铜鼓、风雨桥等壮乡元素,室内增加了城市客厅、餐厅、咖啡吧、创客空间等休闲空间[12];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建有室外科普展示园和露天恐龙园,与人民公园景观融为一体;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借助相连的南湖公园湖景,打造馆内“湖畔书吧”沉浸式阅读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建有一座民族文物露天陈列馆即民族文物苑(目前全馆进行改扩建施工闭馆);广西美术馆外观酷似“几何体组合”,内部空间别有洞天、庄重气派,引发网友“美与丑”的讨论,也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13]。
3.2 丰富特色馆藏陈列展览
广西公共文化场馆的特色馆藏资源丰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突出,11家公共文化场馆均利用特色馆藏开展陈列展示。从展示时间上,可分为常设展和短期特藏展、专题展,其中常设展更方便随时到来的游客观展。8家公共文化场馆设有常设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常年展出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等;广西民族博物馆有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广西铜鼓文化展等6个固定陈列展览,还利用全景技术实现常设展厅的线上观展;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有珍稀动物、地球和生物历史等常设展;南宁市博物馆有古代南宁历史陈列、近代南宁历史陈列等五个常设展;南宁孔庙博物馆有包括红陶孔子圣迹图展在内的南宁儒学文化系列展;此外,广西美术馆有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常设展览;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人民公园分馆常设连环画展厅;南宁市图书馆常设南宁人著作展区,每年举办一届南宁人著作展更新展览内容,还建设“南宁印记”主题馆[14];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开启线下南宁市数字文化馆体验中心。部分公共文化场馆策划与“旅游”相结合的短期专题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走读广西 八桂美圕”展,集中展示公共图书馆打造扶贫阅读点、景区景点阅读站、城市智慧书房等特色分馆建设成就[15]。
3.3 开展研学等文化体验活动
10家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有研学等文化体验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结合“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如针对传统节庆的主题教育课程、针对馆内展览开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全新升级“闯江湖 救三姐”展厅竞技教育课程、“小小非遗传承人”深度研学旅行等;广西美术馆开展“画说周末”、“历史的课堂”、大师大讲坛公共教育活动及“有章运动—篆刻艺术走进生活”研学课程;南宁市博物馆开展文物修复体验、“小小讲解员”研学课程;南宁孔庙博物馆开展“科举体验”互动、汉式婚礼展示、孔子公祭大典、传统笄礼、千人拜师礼、中秋拜月大典等游客体验活动;南宁市图书馆开展中小学生借还书、检索、学习分类法体验活动。除了馆内研学项目,还开展了馆外研学旅游的尝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17年启动的“跟着博物馆游广西”项目已开拓8个研学主题、12条以广西区内博物馆游览为主的研学游路线;广西民族博物馆与阳朔三千漓山水人文度假区合作打造非遗项目活态体验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组织家庭走进崇左花山岩画、白头叶猴保护区开展“小小博物学家”研学之旅;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组织读者开展“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艺团队举办南宁民歌湖“周周演”和三街两巷互动演出活动等。
3.4 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旅游文化
10家公共文化场馆根据馆藏特色开发和展示文创产品。部分公共文化机构设置文创部门和岗位加快文创产品的研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设置文创开发岗位,将更多富有广西特色的文化和山水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发有珐琅彩百花纹、青花缠枝莲纹、凤灯、花山、骆越风韵等众多系列文创产品,广西民族博物馆推出广西12个世居民族娃娃、花山、铜鼓、“麽乜”防疫香囊等特色文创,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有白垩纪恐龙、帽子、雨伞、手袋、蝶踪魅影蝴蝶等文创,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发有文创大礼包、红军茶具、实木镇纸、山水书立、几何笔筒等。跨界合作为文创开发注入新活力,如广西民族博物馆曾与肯德基合作在主题餐厅推出四款以壮族铜鼓纹饰为元素的“铜鼓萌兽”咖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银行推出桂民卡·大师笔下的广西主题纪念卡“阳朔山水图”,南宁孔庙博物馆与文创公司合作推出文创美食等,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动了旅游文化的传播。
3.5 提供旅游导览服务
11家公共文化场馆设有服务咨询电话,电话畅通且能够提供馆内游览咨询服务。各公共文化场馆有场馆空间分布图,但普遍缺少场馆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推荐,缺少各空间游览内容和看点介绍。导览服务方面,广西民族博物馆提供有偿人工讲解服务及自助语音导览讲解器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每天提供两场讲解(疫情期间暂停服务),南宁市博物馆有人工讲解、团队预约、自助语音导览器租用三种导览方式(前两种疫情期间暂停服务),广西美术馆、南宁孔庙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及图书馆类公共文化场馆只接待单位团体参观,没有配备旅游导览人员和服务。部分公共文化场馆的导览内容兼顾到广西区内及周边国家旅游推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官方网站有16个“周边景点”的介绍及图片,南宁市图书馆官网有“东盟手册”信息专栏介绍东盟博览会、东盟十国与东盟美食文化,南宁孔庙博物馆入口及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提供广西旅游导览图(2021版),但没有设置旅游信息咨询窗口,导览内容存在旅游信息不丰富、旅游线路不全、衔接不够等问题。
4 公共文化场馆提升旅游服务的思考
文旅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场馆研学热、游学热,有利于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公共文化场馆应以迎接旅游大军为契机,做好文化旅游服务的建设,双向推动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共同发展。
4.1 加强交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南宁市区公共文化场馆积极参与文旅融合,旅游服务亮点逐步增加,但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博物馆类接待游客经验最为丰富,场馆、设施、服务较为完善,研学等文化体验活动和文创开发能够持续、系列地开展,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图书馆类公共文化场馆具有本地深度游开发价值,应注意利用现有场馆空间和馆藏资源,挖掘地方文献资源打造适合游客游览的特色馆藏常设展览,开发适合游客参与、可长期开展的研学游活动,开辟游客休闲游览空间,增加游客到馆游览的逗留时间。群众艺术馆在重点打造线上文化宣传阵地和文艺进景区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场馆旅游功能的建设,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及表演艺术的展示展演;美术馆应注意将馆藏资源与旅游结合,为当地旅游提供文化支持,增加场馆的旅游宣传功能。公共文化场馆之间加强优质旅游服务的案例和经验交流,促进提升旅游服务过程中人才、经费的保障,鼓励全员主动转型参与文化旅游服务。
4.2 智慧化技术提质升级旅游服务
智慧化技术的引进,可以丰富导览服务手段,弥补公共文化场馆疫情常态化下无法提供人工讲解,也缺乏智能导览服务的不足。如引入智能手机可用的旅游路线导览系统和智能语音导览系统,游客只需在馆内扫码,通过定位就能获得实时路线推荐和语言讲解,更自主、更自如地游览场馆;又如引入MR智慧导览技术,实现虚拟吉祥物带领游客开启私人定制的游览效果。智慧化系统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结合,不仅能够完善场馆的旅游功能,还能实现馆藏文献资源的导览导读。
4.3 加强文化旅游服务的宣传力度
文化旅游应该有“好酒还怕巷子深”的宣传推广意识,完善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在旅游信息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一是完善自身宣传阵地建设,及时更新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发布平台,在突出位置展示自身“文化名片”和文化特色,加深游客第一印象;二是主动与旅行社、旅游门户网站合作,参与当地旅游路线的制定,使公共文化场馆成为旅游路线的景点之一,主动将本馆特色馆藏资源、文化活动等信息同步到当地旅游信息网站、APP平台上,让游客在制定旅游路线时能及时获知信息,将公共文化机构列入目的地;三是建立面向游客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将日常咨询服务与旅游服务融为一体,向机场、车站、加油站、酒店等游客接驳点投放文化旅游服务信息,确保文化旅游服务的线上线下覆盖。
4.4 积极参与旅游公共信息共享建设
旅游是与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公共服务等密切相关的产业,公共文化场馆应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共享建设,通过自身宣传阵地、媒体、旅游网站等渠道,实现与游客之间的有效信息共享。建立游客反馈渠道,及时跟进反馈意见,改善文化旅游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改变粗放的游客接待模式,注意通过二维码、门票预约等方式掌握游客大数据信息,根据游客来源地、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了解文化旅游需求,及时调整旅游服务重点,同时保护数据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