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分析
——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
2022-04-07宋晗琳
宋晗琳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理论基础
话语分析学者Foucault曾指出,媒介的新闻报道具有社会性,它是一种社会实践,具有一些复杂的、人为的选择标准,并非中立地反映社会现实或经验事实[6]。对于媒介语言的解读来说,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富含社会学特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深入媒介话语内部,通过考察话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征,揭露隐藏于媒介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及意识形态。然而,着眼于少量语篇的话语分析往往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大数据、统计学等手段逐渐被运用于社科类研究,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分析即是重要进展之一。庞大的语料数据经过语料库处理和分析软件挖掘,隐含其中的普遍语言特征得以呈现——学者通过词频共现网络、索引行、词丛等信息捕捉到具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
二、研究设计
本文利用资料数据库『聞蔵 II ビジュアル:朝日新聞記事データベース』,以“南海”“海南岛”和“中国海南”为关键词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涉南海报道,经过人工阅读,剔除重复及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报道后获得90篇有效文本,去除新闻版面、日期、照片标示等信息后约76343词,共计120420字符。借助KH Coder语料库分析工具的共现网络、词频统计、索引行等功能,对样本的词汇共现、词汇搭配、词丛等进行分析,以更客观的视角分析话语生成的过程。
三、涉南海报道的共现网络分析
共现网络(colocetional network)可以运用统计手段确定高频词之间的搭配链,是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的重要方式。Baker认为,共现网络展示了语篇中搭配词间的多重连接,通过搭配网络可探索话语中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1]。
考虑到研究样本体量较大,笔者将最低词频数值设置为50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图1)。共现网络图以圆和线的形式展示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圆的面积越大表明该词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越高,链接两个圆的线条灰度越深表示两者的相关系数越高。共现较多的关键词会被识别为同属一个子网络,标以相同的颜色。
首先,如图1所示,与“南シナ海”相关系数最高的关键词是“中国”,“中国”也是所有共现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乎涉及南海必提中国,这代表着《朝日新闻》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同时,南海问题也是近年来日媒三大报刊涉华报道的政治热点之一[2]。而从2011年日本出版的《防卫白皮书》首次设立“海岸有关动向”主题以来,每年都在《防卫白皮书》上提及中国“军事力量上升”“试图用武力改变现状”,造势渲染“中国威胁论”以谋本国海军发展。《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将南海问题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媒空间配合日本政府的立场将南海争端归因于中国。
图1 共现网络图
其次,关键词“中国”和“米”也存在较高的相关系数,另一个关键词子网络更具体地说明了日媒对中美两国的关注领域,即“美”“中”“対立”“関係”。事实上,美国对南海争议的态度由暗转明——在南海地区的军事介入频率越来越高,风险性越来越大。以“航行自由行动”为例,在奥巴马执政的八年里美军在南海仅进行了5次,特朗普政府仅2020年度就进行了9次。中美两军南海对峙几成常态,美国官方和民间媒体对中国的指责和污名化也不断升级。然而,在中美对立中,日本常常扮演的却是美国的协助者,在舆论领域公开声援“自由航行”行动,在经济领域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支持美国重返亚太,在军事领域配合美军联合演习,仅2020年度美日澳在南海周边区域联合军演就超过5次。这在共现网络中与关键词“米”相连的子网络关键词“日”“豪”“同盟”“安保”“協力”上也有所体现,报道在这一点上基本符合事实。
再次,可以看出与“南海”相关系数相关较高的“ASEAN”,即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子网络中,“会議”“開く”“東南アジア”等关键词共现较多,表明日媒报道在南海问题中对ASEAN会议着墨颇多,而在现实世界,在南海争端中偏袒和拉拢东盟南海声索国是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3]。报道中,“南海”与“ASEAN”的高相关系数暴露了日媒在报道南海问题时常常借助东盟发声的倾向。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南シナ海”“中国”等关键词的子网络中,使用“主張”来表达中国立场,而在“バイ(Biden)”“政権”等关键词的子网络中,表达美方立场使用的关键词则是“政策”。在日语辞典《大辞泉》中,“主張”的释义为:自分の意見や持論を他に認めさせようとして、強く言い張ること。また、その意見や持論[4]。给人以主观性强,且固执己见的印象。而“政策”则是中性词汇,泛指已成文的政治方针,较为理性、客观,是国家深思熟虑后的成果。可以看出,《朝日新闻》在构建中国和美国形象时有所差别,描述中国行为时倾向于塑造固执、强势的国家印象。
四、高频搭配分析
对语料库的索引行进行统计比对,可以发现文本中的词语搭配规律,从而对话语中隐含的话语韵、话语策略有所启示。例如:通用语料库中“provide”一词搭配的都是表示积极的词汇,如果描述某人“provide”某物,则表示他们也许在态度上赞许某物;汉语中“全力”一词右边的大部分搭配词偏向于打击罪犯,如“全力侦破”“全力缉拿”“全力清剿”等,但也有积极语义的搭配词,如“全力支持”“全力维护”[5]。
本章先分别统计出现在全部样本中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美国、日本的前10位高频实义搭配词,再提取重点搭配词将左右跨度设为5检索词丛,最后通过词丛的索引行对上下文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在选择高频搭配词检索词丛时,需要注意鉴别重要的搭配,比如“东盟”的搭配词“首脑”“会议”,虽然分别出现在高频搭配词的前1、2位,但它们和东盟本身构成一个词组,并不具有特殊的搭配含义,不能作为有效的例证用来分析文本的话语韵。
(一)“中国”相关搭配分析
笔者提取样本中和“中国”共现次数最高的10个搭配词,形成表1。
表1 “中国”高频搭配词
如表1所示,在样本中作为中国的高频搭配词出现的国家仅有美国(“米”“米国”)和日本,并没有出现真正和中国存在争议领土的任何东南亚国家或组织,这表明涉南海报道样本中构建的中国形象是与东南亚争议国家割裂开来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国早在2002年就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17年5月东盟第14次高官会审议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2017年8月6日第50届东盟外长会正式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面对在南海存在领土争议的东南亚国家,中国始终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通过对话合作管控分歧,但这些并未在《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的样本中呈现,相反,美国和日本(见表4、表5和表8)两个域外国家的高频搭配里却出现了关键词“ASEAN”。
表2 中国方面“军事”高频搭配词丛
表3 中国方面“经济”高频搭配词丛
笔者提取“軍事”一词的索引行进行归纳和分析(见表2),发现以下现象。“軍事拠点化”或“軍事拠点づくり”等词丛表示中国将南海建设为军事基地,前者出现了9次,后者出现了1次。两者同样运用了名词化(nominalization)的策略:将原本未知信息变为已知信息,实现知识和观点的前景化和常识化;将局部的、暂时的过程和特征变为事物或实体固有的状态或属性,赋予其时间上的稳定性[6]。《朝日新闻》大量使用名词短语“軍事拠点化”或“軍事拠点づくり”替代“軍事拠点をつくる”,使读者在无意识中接受报道的预设信息,将中国在南海发展军事力量一事认知为既定事实和固有常态。
此外,表示具体“軍事”动作的短语多出现在“中国”右边,根据日语表达习惯,这样的句式通常是他动词主动句(如軍事力を増強する或軍事拠点化·づくりを進める),在语义上强调动作的施动者。报道样本使用此类句式表述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动作,塑造出一个主动囤积兵力,企图建立海上霸权的中国形象。
笔者提取“経済”一词的索引行进行归纳和分析(见表3),发现“中国依存”等短语使用频率较高,描述其他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同样以名物化后的形式出现,表达为“中国へ·の依存”或“中国寄り”。
其次,样本中4次表述为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国家分别是“フィリピン”“フィリピンやベトナム”“南シナ海の領有権を争う東南アジア諸国”和“日本”,而2次表述为中国重要经济伙伴的国家都是日本。不难看出,虽然都和中国存在经济往来,日媒更愿意将日本描述为中国的经济伙伴,却将东南亚国家描述为中国的依赖者,暗指中国利用经济依赖关系掣肘南海问题存在争议的东南亚国家,而东南亚国家接受中国的经济援助,难以向中国声讨南海问题。
(二)“美国”相关搭配分析
表4和表5分别是“米国”和美国简称“米”的高频搭配词。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的全称还是简称,中国和日本都以极高频率共现。以“美中対立”为主题构建的中美关系和以“美日同盟”或“美日安保”为主题构建的美日关系已成为《朝日新闻》呈现的南海局势中心国际关系。
表4 “美国”高频搭配词
表5 “美”高频搭配词
笔者在索引行中对表4高频搭配词“世界”进行归纳汇总,发现较常出现的词丛为“世界大戦”,笔者对其出现位置进行归纳形成表6。
表6 美国方面“世界大戦”高频搭配词丛
表7 美国方面“主義”高频搭配词丛
进一步调查美国和“世界大戦”的搭配发现,“世界大戦”出现在美国左边时,报道样本将战争作为背景和历史提要,强调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渊源。把以前发生的时间作为原因或条件提起,描述已发生的后果或预测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建立新闻事实之间的联系,增加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或可能性,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即提高新闻的劝服效果[7]87。事实上,日本对美日同盟前路的担忧由来已久,常常担心美国回归孤立主义的传统致使美日同盟破裂或弱化。《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中表现出这种话语韵,说明在美日同盟介入南海问题频频进行联合军演的今日,日本也没有停止过这种担忧。
通过调查发现,日媒也直接使用意识形态的分类构建美国形象,如外交主张“孤立主義”“モンロー主義”,或者社会意识形态“民主主義”,笔者根据对共现位置的归纳和统计形成表7。
在描述美国实行“孤立主義”“モンロー主義”的索引行中,有3次提及世界大战或19世纪时期,和上述“世界大戦”相关分析相同,透露出担忧的负面话语韵。
在提及美国“民主主義”的索引行中,日媒将其与中国“権威主義”形成对比,并将其理解为中美对立的根本原因,如:“米中の対立は、米国の民主主義と、中国の権威主義という価値観の違いが原因だ。”[8]
首先,这样的分类并不符合常理,民主主义和权威主义都是一种统治思想和表现形式,中国并非没有民主主义,美国也并非没有权威主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划分应当按照国家本质,即阶级来区分。《朝日新闻》使用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民主主義”“権威主義”等词汇形成对比,真实意图在于强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二元对立,捏造资本主义即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即权威主义的假相,鼓吹西方式“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这是西方媒媒体惯用的政治宣传策略。其次,美国并非南海问题域内国家,一再驱兵南海滋事致使南海冲突升级,破坏南海国际航行秩序,威胁中国海洋主权安全,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趋势,巩固自身霸权地位,而并非“民主主義”和“権威主義”之争。日媒将美国归于“民主主義”阵营并与“権威主義”形成对比,一方面暗示读者中美两国在南海海域进行大国争霸的角逐,一方面为美国介入南海局势杜撰合理借口。
(三)“日本”相关搭配分析
笔者统计样本中和“日本”共现次数最多的搭配词形成表8。如表8所示,报道除了提及日本和各国外交关系,《朝日新闻》对日本在南海局势中所担任的“役割”也有所思索。
表8 “日本”高频搭配词
表9 日本方面“役割”高频搭配词丛
笔者进一步调查日本方面“役割”相关的搭配词丛,并根据其出现次数和位置进行归纳统计形成表9。
如表9,样本中《朝日新闻》数次提及日本在中美对立局面,东亚,乃至国际中所扮演角色或所发挥作用,表明日本已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试图在东亚乃至国际社会发挥更重要的政治、经济作用。如表9,观察索引行可以发现,在提及“国際社会で日本の役割”时,左边也常常伴随“米中による大国間競争”,即暗示国际局势和“米中競争”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及“日本の役割”时,有2次作出了“役割がある”的肯定陈述,3次对“役割が何か”或“どんな役割があるか”发出设问,且紧接着对日本“役割”的实现手段作出进一步解释,即修改“日米安保条約”、或巩固“環太平洋経済連携協定(TPP)”或“対話を重んじる”等军事、经济、外交途径。
在报道中,日本形象构建的新闻加工策略极大地迎合着日本社会的新闻价值取向,即新闻从业者共同认可的,媒体面对的公众间接认同的有关事件和话语是否值得报道的观念[7]125-128。新闻价值受社会认知因素所限制,如:新闻的新奇性、新近性、预设、一致性、接近性、反常性和反面性等[7]125-128。这些认知因素在新闻话语者进行社会信息加工时并不孤立,而是共同作用,比如新奇性需要以前的知识、信仰作为基础,反常性和反面性需要一致性和积极性作为呼应。
样本中“日本の役割”这一概念对于日本人显然并不陌生,日本人有着极强的民族优越感,在二战时期,日本曾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战略构想和政治号召,虽然“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只是掩盖侵略事实的名号,但也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认为日本理应统治亚洲,突出西方列强重围,构建世界新秩序。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朝日新闻》提出当今局势“日本の役割”,符合对新闻价值一致性和新奇性等认知因素的考虑。
新闻中的反面性因素,比如丑闻、冲突、犯罪、战争等,既可以营造出不和谐感,使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新闻产生代理性参与的心理,释放压力,也可以促使读者运用所属团体一致认可的社会规范或价值观从范明界定和证明自身的正确性,增强认知显著性,易于读者检索和回忆[7]125-128。因此,新闻从业者为了迎合读者对负面新闻的需求,也更倾向于报道反常性或反面性的新闻,形成“坏新闻就是好新闻”的风尚。报道样本构建出美中对立、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背景,使读者更容易记住“日本の役割”。由于新闻话语在模拟实践时,需要提供解决问题、重新建立该团体或文化共享的目标、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认知模式,所以新闻的反常性、反面性因素需要一致性和积极性因素作为呼应。《朝日新闻》既需要为“日本の役割”构建出动荡不安的国际背景,也为“日本の役割”的具体实现途径作出具体的解释,这一系列新闻信息加工策略给读者提供了完整的认知模式,强化正面的日本国际形象——即对世界局势存在正向引导的作用和责任。
本文使用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2020年度《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的大国形象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兼顾定性分析的深入性和定量分析的客观性。研究借助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从微观层面挖掘话语中国家形象构建的潜在规律,并从中、美、日三国的高频搭配词丛入手,对报道呈现的中心国际关系、各国新闻形象构建的特点及策略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朝日新闻》存在将南海现存问题归咎于中国的倾向,同时大量以“米中対立”“日米同盟”等国际关系概括词汇再现新闻上的南海局势。报道中国方面行为时较为强调军事行为,在相关报道中采用名物化策略和主动态句法,强化动作的主体,在中国经济方面事态时,强调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依赖;报道美国方面行为时强调美方和中方的对立以及和日本的同盟关系,表现出强化美日关系的决心;报道日本方面行为时,使用新闻价值导向的新闻加工策略引导读者思考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作用。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朝日新闻》涉南海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向性,通过新闻加工技巧,将维护本国利益和抹黑中国形象的真实意图隐藏在新闻事实的话语背后。为了维护中国南海的舆论安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日本涉南海报道的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消除报道对国际社会上中国形象构建产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