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认知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2022-04-07覃春梅陈宥霖

全科护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条目家属量表

覃春梅,周 华,陈宥霖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病人发病突然,且存活病人大部分存在后遗症[1]。由于大众对脑卒中认知有限,导致病人预后疾病不确定感明显,使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2]。病人不良情绪会导致病人应激反应加强,从而影响病人治疗信心及遵医行为,降低病人生活质量[3]。研究指出,脑卒中的确诊和治疗会导致病人产生应激心理及行为,而应激后的负面情绪属于正常表现[4]。但是,当这种负性情绪的程度过高,超出了正常界限时,就会引发精神层面的问题,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5]。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有必要对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情绪做出积极干预,将心理应激水平控制在界限范围之内。疾病认知干预是以病人及其家属认知为核心,针对病人及家属疾病知识中薄弱环节,向病人及其家属传递疾病相关知识,让家属参与到病人疾病管理中,使病人获得家庭成员更多支持,从而减轻病人应激情绪,促进病人身心健康[6-7]。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对脑卒中病人及其家属实施疾病认知干预,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4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4年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②所有病例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③均为首次发病;④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⑤病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②长期偏瘫或卧床者;③合并严重糖尿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者;④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5(51.2±3.7)岁;合并症:糖尿病18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14例;学历: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12例,专科或以上2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44~75(51.9±3.5)岁;合并症:糖尿病16例,高血压16例,高血脂13例;学历:小学10例,初中11例,高中14例,专科或以上1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宣教,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需要告知病人住院注意事项、用药注意事项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病人出院时指导病人定期回院复查,每周对病人进行电话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15~20 min,随访内容主要是了解病人居家期间用药情况、饮食情绪、日常生活情况及功能锻炼情况。

1.2.2 观察组 给予病人及其家属疾病认知干预。首先,了解病人疾病认知不足之处:向病人和家属发放科室自行设计的心理状态评估问卷,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测试病人目前的心理压力与应激来源,分析并统计问卷结果,表明病人家属的应激来源主要为对脑卒中发病、进展、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不足。然后进行认知干预。①干预第1周:科室聘请神经外科领域专家为病人及家属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在健康教育现场,为病人和家属发放脑卒中知识宣传手册,手册中详细说明脑卒中的诊断方法、治疗过程、手术方法、康复干预、预后情况,帮助病人和家属对脑卒中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在平台中发布脑卒中相关的信息,方便病人和家属随时查阅以及调取信息。②干预第2周:调查病人和家属对脑卒中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填写脑卒中相关知识。完成填写后,护理人员对填写情况进行统计,指出其中错误的、不准确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并针对各种情况做出针对性的纠正与干预,使病人和家属能够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知。逐条对不准确的认识方式进行记录和总结,标注正确的知识,让病人和家属反复阅读这些内容并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③病人住院期间每周组织3次集中访谈,让病人和家属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和感想。在访谈现场由脑卒中专家为病人和家属答疑解惑。④病人出院后护士对病人和家属展开每月1次的定期随访,随访方式包括QQ群、微信群、电话等,结合随访结果,护士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教育。干预时间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记录两组入组时及干预3个月结束时应激反应、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①应激反应:应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8]进行评价,问卷包括对创伤事件回避、创伤事件再体验、分离性症状、警觉性增高4个维度,合计3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5分,总评分0~150分,得分越高提示病人应激反应越明显。②疾病不确定感:应用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MUIS-A)[9]进行评价,量表包括信息缺乏性、复杂性、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合计3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总评分33~165分,分值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明显,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③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1]进行评价。HAMA量表共24个条目,每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为各条目评分之和(24~96分)。HAMD量表共17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为各条目评分之和(17~68分),评分越高表明病人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④生活质量:应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12]进行评价,SIS量表包括思维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肢体能力、行动能力、记忆能力、交流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8个维度,每个维度采用百分制标准分评价,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应激反应及相关维度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HAMA和HAMD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3.1 疾病认知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疾病不确定感是由于个体无法明确疾病产生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认知状态[13]。研究指出,病人疾病不确定感越明显其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MUIS-A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包括信息缺乏性、复杂性、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疾病认知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这是由于疾病认知干预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干预时以脑卒中的认知为核心,针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入手,面向病人以及其家属做脑卒中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病人正确、完整地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方法等[15]。通过QQ和微信等平台,护理人员能够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更及时的互动与沟通,传递最新的关于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不断强化病人与家属的认知能力,从而减轻了病人疾病不确定感[16]。

3.2 疾病认知干预对脑卒中病人应激反应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脑卒中病人经救治后大部分能存活,但存活病人中多数存在生理机能功能障碍,如运动功能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他人的帮助依赖性变高、社会性变差等,不仅增加病人家庭经济负担,由于病人自理能力的缺失会加重病人焦虑、抑郁情绪[17]。不良的情绪会影响病人治疗信心,导致病人后续康复训练依从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SASRQ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疾病认知干预可减轻脑卒中病人应激反应及焦虑、抑郁情绪。这是由于疾病认知干预具有针对性,医护人员通过评估和调查等方式了解个体的应激来源及对脑卒中相关知识认知不足之处,并结合具体情况指定处置措施,确保了干预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使得病人和家属具备专业的知识,这能够有效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感,同时强化家属照护病人的信心,有效降低病人和家属的应激反应和不良情绪[18]。

3.3 疾病认知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思维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肢体能力、行动能力、记忆能力、交流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疾病认知干预能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这是由于疾病认知干预使得病人及其家属认知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纠正病人错误认知和错误思维,从而有效改善病人不良情绪,而心理情绪状态的改善能够增强病人的康复信心,使病人更好地适应患病后角色的转变[19]。同时疾病认知干预的对象也包括病人家属,通过强化家属疾病认知,可提高家属照护技能,确保病人获得良好的照护及支持,从而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改善病人生活质量[20]。

4 小结

疾病认知干预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减轻病人应激反应,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纳入病例数较少,缺乏大样本随机抽样,且受人力资源和时间限制,对病人随访时间较短,关于疾病认知干预对于脑卒中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在日后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条目家属量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