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境与进路:民俗体育反排木鼓舞的融合式发展研究
2022-04-07潘江洁雷胜海夏开龙锦
潘江洁 雷胜海 夏开 龙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5)
引言
民俗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少数民族历经岁月沧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反排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从形成至今,历时1000多年,经45代人的匠心传承,可以说是台江苗族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世界认识台江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政策支持,并鼓励其创新发展,以应对外界文化的冲击,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反排木鼓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对其创新可激活内生因子,可实现造血蓄力促进反排木鼓舞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保护原生文化的效果。而反排木鼓在传承中如何进行创新,才能最大化的推动其发展是值得深思的,对传承与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反排木鼓舞的概述
1.1、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最早起源于祭鼓节,据《苗族古歌》记载,它是一种祭祀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是台江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反排木鼓舞主要由五个独立的章节组成,分别是出门舞、亮刀舞、踩虫舞、播种舞和丰收舞。舞蹈整体节奏较快,以鼓点为节拍,练习者可跟随鼓点节奏进行跳跃、下蹲、扭腰、旋转等等,经过长时间的继承和发展,反排木鼓舞逐渐由单一的祭祖功能演变成为表演、旅游、健身休闲、教育普及等多层次、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具有健身性的民俗体育。
1.2、反排木鼓舞的发展过程
反排木鼓舞经过45代1500年的历史传承,在2006年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在很久以前,反排村苗族人的始祖“放耶古”因受到其他苗族部落的侵略,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几乎全族覆灭。为了保住血脉,他们从东面一路逃亡西面,他的主要家族成员才得以保命。之后他们来到反排这个地方,开始过起原始般的生活,他们长年居于深山与野生动物相伴,在忙完后会倾听山林草兽之声,跟随鸟虫学会了跳舞,这就是反排木鼓舞最初的样子。除此之外,“放耶古”的儿子勇俞古和女儿央妮耶在平日时将鱼虫鸟兽的叫鸣作为管乐,以自然的风雨雷电作为节奏旋律起舞,打发闲暇时光。据说有这么一天,兄妹俩偶然听到了“嘟嘟”的响声,这声音清脆悦耳又富有节奏。出于好奇,兄妹俩遂音而上,发现这是啄木鸟啄木发出的声音。因为大树内部已经空心,敲击时声音回荡就会出声响。兄妹俩一番思量后,找了一块空心木进行打磨做成了鼓,将它当作舞蹈的伴奏乐器,这就是木鼓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部落的战争趋于平静。勇俞古和央妮耶开始思念在外的亲人,为了使失散在外的亲人团聚,他们举行了热闹非凡的斗牛比赛,扩大影响力。在斗牛比赛结束后将斗败的牛宰杀,用来祭祖和款待人们。又在人们酒足饭饱后,将自己创编的木鼓舞展示给大家看并进行传授。因此,很多在外的族人纷纷赶来庆祝,反排木鼓舞也由此诞生。经过45代人的传承,木鼓采用了更有韧性的牛皮制成,同时舞蹈的动作也更加具有象征性,伴随着鼓点有节拍地进行运动,动作简单明了更容易让人接受,即使你是初出茅庐的学习者也用不了多久就能掌握其步法。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始逐步升温,备受人们的关注与研究,传统形态的木鼓舞也向现代形态过渡,神圣庄重的祭祀仪式和原始文化被逐渐削弱,具有民族符号的传统文化展示的功能被逐渐强化,反排木鼓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倾向于大众的方向。
1.3、反排木鼓舞的动作技术特征
反排木鼓舞舞蹈动作简明,有多种组合方式,舞姿豪迈,启、承、转、合有序,舞蹈的风格上表现出了淳朴的民风和劳动形式。舞蹈动作结构清晰,过度自然的逐一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身运动,跟随四二拍,摆动同边手,舞姿粗犷洒脱、和谐优美、热情奔放。头部、肩部、手上、下半身幅度开合大,幅度摆动广。主要使用单和合以及交叉的敲击演奏手法,节奏欢快、起起落落、鼓点鲜明、和谐统一的与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反排木鼓舞由五个章节构成,将鼓点激烈的节奏作为主旋律,分别由起身、踏步、跨越、转身、甩同侧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主要反映出苗族祖先不惧生死、不畏艰难、长途跋涉、开疆拓土、晨起耕种、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反排木鼓舞主要的特征是需要将手部和脚以及胯在一个节拍中完成动作,两只手,右手偏高左手偏低。进行来回交替地摆动,身体的各个部位需要达到高度整齐。起舞的人有男女老少,但主要还是青年男女居多,他们围绕木鼓不断地变位旋转,女在内,男在外,人多热闹欢快。在木鼓的敲击伴奏下,构成变化多端的音调,一般节奏为四六拍。舞蹈动作分为五种:第一种为进退皆三步,向左旋转,再回身;第二种为二步进与退;第三种为踏步,原地踏步后向左转前进三步;第四种为左走两拍,退后两步,再向前;第五种为正前两步走,右侧身走三步,接向左转两步,再回原位向前。将胯作为动作支点,进行身体各个部位自然地扭动、甩摆及蹬踏、转体等,常常以快速逆转的方式形成强烈对比。具体反排木鼓舞的章节、舞蹈名称、寓意、跳法如(表1):
表1 台江县反排木鼓舞五章节的名称、寓意及跳法
2、反排木鼓舞的现实困境
2.1、外来文化冲击,“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马歇尔称之为“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在农村受地域的局限和当地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导致年轻人大量外流,同时,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老一辈人保留的习俗文化寄托在青年的身上,却不能保证他们都对本民族文化感兴趣,许多文化和思想无法得到有效保留,久而久之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年轻人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难以建立起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实施建档措施,反排木鼓舞的存活面临严峻挑战。
2.2、传承人口老龄化,活态传承链脱节
反排木鼓舞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苗族文化和苗族精神,并依赖于传承人这一载体而得以“活态传承”。传承人作为传承的重要主体不仅掌握着精湛的技艺,还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反排木鼓的传承人呈现老龄化趋势成为共识,张文显、唐开学等核心传承人已步入年迈,对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逐渐显现力不从心,反排木鼓舞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年轻态传承问题,活态传承链脱节,内生动力不足,极易出现“人亡艺亡”的现象。
2.3、缺乏有效宣传平台,宣传力度不足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是重要的宣传手段。台江县被称为 “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具有广泛的少数民族群众基础,还具有多种特色的民族项目,如,施洞龙舟、台江舞龙嘘花、台江姊妹节、反排木鼓舞等皆是台江县最亮眼的明片。其中,反排木鼓舞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传承性、即兴性的特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运动兴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除此之外,还兼具休闲健身、娱乐表演、教育普及等多种功能。虽然反排木鼓舞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和自身功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和机制,导致反排木鼓舞后生推动力不足,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3、反排木鼓舞的融合式发展策略
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融合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其“融合”理念也贯穿到各个领域,并产生作用。在新时代重视融合发展,完成新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学者基于此理论提出了新的融合理念,如产业融合、经济融合、体教融合、互联网融合等。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谢士玺、彭响等人在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说道,民俗体育不仅有健身功能,又有其娱乐和文化价值,对练习者而言可达到强健体魄和愉悦身心的效果,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这决定了民俗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动形式。范本祁、杨慧在《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及,学校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性化和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并进行推陈出新,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朝着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钟玉姣、许焰妮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一文则道明,体育消费的升级是“体旅”融合的重要路径,加上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的推动下实现健康可持续的融合发展。综上,作者在综合前人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三种符合反排木鼓的融合式发展策略,为解决其困境,开辟进路。
3.1、突出休闲健身功能,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民俗体育是全民健身的一面旗帜,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和内容,给人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使居民和谐,民族团结。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体育也越发关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老龄化问题出现以后,全民健身显得尤为重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相继实施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也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反排木鼓舞是名副其实的有氧运动,运行需要头、肩、腰、臀等各个关节的相互配合,踩鼓点节拍进行全身运动,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低,一块平坦空地和几个鼓具就能进行锻炼,不仅提高了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心肺功能,还缓解了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具有健身、减压的功效。2009年台江县总人口数量仅14万,会跳反排木鼓舞的人数已超过2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练习反排木鼓舞的年龄群体主要集中在10-30岁之间,占到总体人数的75%,这说明年轻人对于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有浓烈的兴趣。同时,有关研究人员对反排木鼓舞的参与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现勾选心身放松、娱乐休闲、锻炼身体选项的人数排到了前三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反排木鼓舞面临着“同质化”的危险,对反排木鼓舞进行创新融合,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构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新方向,守住民族文化的底线,形成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既顺应国家的号召,也保护了本民族文化免受侵蚀。
3.2、发挥教育普及功能,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
反排木鼓舞传承人老龄化和活态传承链脱节,是影响反排木鼓舞发展的障碍。要开辟进路,推动反排木鼓舞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反排木鼓舞的教育普及功能,将反排木鼓舞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以学校体育为发展着力点,创造新生传承力量。一方面,反排木鼓舞经张文显、唐开学等传承人60多年的改编,趋于简便,融合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体教融合成为了学校体育提倡的教育方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民族情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民俗体育传承力量的源泉,学生对反排木鼓舞的喜爱,有助于构建反排木鼓舞的活态传承链。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也共同推动了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拓宽课程领域,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因此,将反排木鼓舞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成为了推动反排木鼓舞发展的重要途径。
3.3、利用娱乐表演功能,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断攀升,大众的消费观由生存消费转向了享受消费。有数据统计,仅2021年“五一节假日”中国就有14个省份旅游总收入超过百亿元,而台江“姊妹节”期间就创造了3.5亿元。可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催生了新业态,人们猎奇、求异、体验的观念,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体旅”是从常规旅游当中衍生出来的新兴旅游项目,而少数民族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可广泛吸引游客的眼球,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村落就此创建了民族体育特色小镇,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反排木鼓舞的娱乐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多姿多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感受反排木鼓舞的风采后说道,“这就是东方的迪斯科”。新型的“体旅”方式收获大众的好评和青睐,将反排木鼓舞与“体旅”融合,可有助弘扬和传承反排木鼓舞,拓宽反排木鼓舞发展路径,完善宣传机制。同时,也为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驱动力,极大地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结语
反排木鼓舞蕴含着苗族精神和苗族记忆,是苗族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仅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还面临继承压力,加上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致使反排木鼓舞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在政策的推动之下获得一定的保护,但是在未来仍任重而道远。反排木鼓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持之以恒、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其策略除了作者提出的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还有其他新的出路,关键在于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为反排木鼓舞的继承和发展开创多路进和多渠道。在资金投入力度、法律法规建设、多主体协同治理、利益契合等方面多下功夫,将创新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转变继承与发展模式,走效率高、速度快、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