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虚寒性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
2022-04-07李斐李高彪
李斐 李高彪
(西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陕西 西安 710021)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其为鼻鼽,特征性表现是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大部分患者病症发作有突然性和反复性,发作快,消失快,发作后如常人,少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较长,且遇刺激即发[1-3]。我们在临床中常见两大类证性,即虚寒性及郁热性。虚寒性过敏性鼻炎范围较大,包括《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的肺虚风寒外侵型、脾气虚型、肾阳不足型之鼻鼽病症[4]。在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除以上所述症状外,可伴有面色无华或肿而色暗、眼下乌青、自汗、易感、手足冷、月经量少而色暗、皮肤瘙痒干燥、腰膝酸软、大便不成形、小便频数等全身表现,局部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色暗、清水样分泌物较多,舌淡、苔薄白或腻或滑,脉濡或紧、或沉、或弱。患者每逢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间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不及时易诱发过敏性咽炎、过敏性哮喘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5-10]。我们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患者中病情迁延难愈者,其症状会逐年加重、病程会逐年增长,极大的影响身体健康。
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抗组胺类、糖皮质激素类、抗白三烯等药物治疗本病,但往往因为患者体质差异及病情变化而不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11-12]。中医药对此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用方灵活,起效迅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黏膜水肿明显,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密切相关,脏腑阳气亏虚,水运不及,同时致卫表不固,易感风寒[1-4]。而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阳散寒、通窍止嚏之功效,治疗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临床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诊治的120例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 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7.23±2.61)岁,病程为6个月至9年,平均病程为(2.32±1.42)年;治疗组 30 例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龄13~73 岁,平均年龄(38.78±2.71)岁,病程为6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为(2.29±1.3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15 g (先煎),制附片10 g (先煎),细辛5 g,炙甘草15 g,红参15 g,生白术15 g,干姜 15 g,每剂加水2000 mL,先煮麻黄、制附片,大火烧开,小火煮半小时,撇去浮沫,纳入其他药,再用小火煮约75分钟煎至 600 mL左右,每剂煎1次,12~16岁患者每次100 mL,每日共口服300 mL,分3次服用,16~18岁患者每次150 mL,每日共口服450 mL,分3次服用,18 岁以上患者,每次 200 mL,一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氯雷他定(先灵葆雅)10 mg,睡前服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MSD Belgium BVBASPRL)喷鼻,每日两次,每次两鼻孔各1喷。
1.3诊断标准
1.3.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3]制定:①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②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③血常规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1.3.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4]制定: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流清涕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证候分型:①肺虚风寒外侵型:常因感受风邪或寒邪发病,患者常有恶风、恶寒、咳嗽、咳痰色白、气短等症状,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浮细或浮滑;②脾气虚型:四肢乏力,易疲劳,纳差,大便溏,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腻或厚,脉滑或细弱无力;③肾阳不足型:患者常有畏寒肢冷,腰部酸痛不适,小便清长,大便溏,甚至完谷不化,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舌根部厚,脉沉弱或沉细。
1.4临床表现记分标准 参照 2004 年兰州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5]见表1、表2。
表1 症状记分标准
表2 体征记分标准
1.5疗效判定 以 1997 年中华医学会海口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6]为参照,制定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判定症状体征分级计分标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积分,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总和,计算疗效百分率,公式为: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疗效≥ 51%为显效,50%~ 21%为有效,≤2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n×100%。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用药1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如表3。
表3 临床疗效对比(n)
2.2临床表现积分对比 用药1周后,治疗组患者临床表现记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中患者出现轻微程度的口干、咽痛、心慌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出现轻微程度的嗜睡、头晕、鼻腔干燥出血不良反应6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
表4 临床表现积分治疗前后对比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门诊诊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变应原的接触或暴露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平时对药物的不规范使用,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冬暖夏凉”的过度追求,降低了机体免疫能力,使得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目前治疗本病主要有避开过敏源、全身应用抗过敏药物及局部应用鼻喷激素和免疫疗法等方法。现实生活中过敏源种类繁多,往往较难避免接触,现代医学治疗往往需要联合用药,局部应用鼻喷激素治疗见效较为迅速,但一般仅能控制过敏反应症状,对于预防过敏反应、防止疾病复发的目的较难达到。据相关报道,临床中长期应用鼻喷激素可造成鼻腔干燥、鼻腔出血等局部不良反应,更有甚者会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抑制儿童生长等全身的不良反应[17];而口服抗组胺药物有可能出现困倦、头痛、眩晕,进而影响患者判断力和操作能力下降等不良反应。中医药疗法相对而言,其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也可达到减少疾病发作、减轻疾病发作时临床表现的目的,因此得到多数人的青睐。
本研究选方为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理中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本为两方,前者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之功效,后者可温散风寒、温经达表。理中汤中以干姜为君,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以人参为臣,补气益脾;以白术为佐,健脾祛湿、温阳助运;炙甘草兼为佐使,一方面合参、术益气和中补脾,另一方面调和诸药。四药合用,使脾阳升,浊阴降,中焦得理。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温肾助阳,麻黄、细辛祛风散寒、宣肺通窍,三药合用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在现代研究中,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过敏性鼻炎治疗较多,如日本的山本岩[18]认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服用本方提取剂 3~5 g,空腹顿服,则 3~5分钟后鼻痒消除,喷嚏停止,鼻塞缓解,全部症状很大程度的改善。板东正造[19]认为近年来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难以见效,而采用本方则能屡获良效,运用其他药物对鼻塞无效时,运用该方效果明显。魏小萌[20]采用本方治疗过敏性鼻炎20例,服药后45分钟内有效率达95%,效果可持续 3~4小时。但笔者仍认为,顾护中焦阳气,方为百病向愈之根本,且过敏性鼻炎仍需辨证给药,虚寒性发作水肿期应用此方有良效。
西安地处西北,气候干燥偏冷,尤其每逢秋季 9~10 月,深受陕北地区沙蒿影响而患过敏性鼻炎的人群占我科门诊量 60%以上,此类患者经辨证大部分为虚寒证性,《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一环境下,体质健康的人群无碍,气虚、阳虚的人群易感。正所谓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又进一步造成了过敏性鼻炎容易反复、病情变化多样的特点。很多中医治疗此病,总以顾护卫气、敛肺止涕为主,常见玉屏风加减,但几年临证以来,发现仅仅顾护卫气,以补益肺脾为主不能总有良效,犹如河道治理,常堵不疏并非良策。针对此病机,我们用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实卫、升清散寒、益气健脾、助阳解表、通窍止嚏,用以治疗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患者,临床效果明显。
本研究中可见不良反应共11例,治疗组5例不良反应考虑发生于对麻黄、细辛药对成分较为敏感患者,或在煎煮中不注意煎煮方法,在外取药时对红参、附片处理不当所导致。对照组6例不良反应主要考虑氯雷他定片可能存在嗜睡、头晕不良反应,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时未掌握正确喷法,频繁喷药于鼻中隔黏膜表面导致出血干燥可能。
总之,理中汤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虚寒性过敏性鼻炎发作期疗效确切,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并且临床仅有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西安市中医医院地处西北,每年过敏性鼻炎患者病例多,高年资有经验的中医耳鼻喉科医师欠缺,用此组方药作为虚寒性过敏性鼻炎的基础用方切实有效,适合局部地区推广应用。此后我们将注重研究此方药理作用,并利用纯中医门诊科室优势,增加科研病例数量,为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