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与思政教学互融互促的探索与实践
——以《独立电影制作》为例

2022-04-07黄帆郝晋渊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视办学思政

黄帆 郝晋渊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育人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门学科具有的功能,要鼓励其他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应立足于高校的立德树人,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兼容并蓄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稳步前行,对推进人才交流、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办学层次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作为河北省首家且唯一一家同时具有本科、研究生体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自2014年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七年间学院培养了大批影视、传媒与设计类人才,并且在教育对外开放视域下,在省内几家合作办学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作为学院的专业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教育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兼容并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工作的中心与重心所在。

与国内诸多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建构相同,《独立电影制作》是一门基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影视专业教学大纲与理念之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国情建立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具备多元化的同时,又缺乏本土化。作为兼顾专业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影视作品解读与创作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与项目创作中引入思政教育思想。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探索如何深挖影视作品中的主流思想精髓,将影视作品中的深刻哲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递给大学生。最后从影视拍摄项目的命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独立电影制作》课程教学现状

《独立电影制作》是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三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学院项目式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课程最终考核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15分钟左右叙事短片。在教学过程中,此门课由中方、外方教师与客座教授结合影视创作艺术概念、制作流程演示与行业发展趋势等维度共同完成。作为影视创作类课程,与其他高等院校影视、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相同,《独立电影制作》这类影视创作类课程在我学院为教学成果产出关键环节。该课程教学设计为教师在讲授电影视听语言原理的同时,在课堂中结合实际拍摄案例与学生分享影视创作实践技能,并最终以团队分工合作的形式检验教学实效。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在掌握电影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浸入式、体验式地学习影视作品的创作模式、技术手段与制作过程。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授课内容逐渐明晰未来行业需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与信念等。

二、合作办学模式下影视创作类课程在思政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作主题相对单一,内容缺乏时代特色与内涵

影视作品的创作内容,一般直接反映其创作者或团队的理想与追求,同时极大程度体现着相应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反观目前学生的作品主题却多以校园友情、爱情,甚至对于人性阴暗面的窥探,导致影视作品呈现剧情单一、千篇一律、立意狭窄并缺乏社会共识的问题。这一类学生作品往往阻碍受教育者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人文关怀的建立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长此以往,很难使学生在影视创作中融入更深、更广社会的思考。

(二)思政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的嵌入比重不足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政教学内容在影视创作类课程中的缺失。大多数的中外合作办学类高校与学院,由于在教学中侧重受教育者基于特定专业下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导致最初在办学内涵建设上忽略了思政教学在课堂的体现。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针对作品主题创意与价值观导向进行合理引导。同时在课程设计、课堂交互、实践应用等方面没有形成较强的思政教学嵌入意识。在影视创作课堂视域下,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复兴理想与使命等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例如,在电影内涵理解等章节中,在筛选影视案例时缺少了基于思政内容导入的思考。教学中,完成了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与结论,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附加的思政延伸,致使教学活动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在衔接上出现了断层。

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依据“立德树人”的要求鼓励学生在作品创意时,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感悟内涵,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与爱国情怀。例如,并没有以思政教学为抓手在学生创作主题确立初期予以合理引导,而是任由学生自主决定,最终导致作业主题孤立并缺少社会共鸣与人文关怀。

三、课程思政体系在影视类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一)搭建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小组,施行双导师制思政教学

进一步加强专业思政内涵建设,成立专业教师课程小组。围绕影视专业课程群建立中外教师思政备课小组。邀请除《独立电影》之外的相关基础课程(如《影视创意性思维》《摄影与灯光应用》)以及相关延伸课程的中外教师共同参与。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方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也促进了外方教师在其传统课程体系中积极地、有意识地引入思政教学内容,达成专业内部中外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与实践的共识,最终形成课程思政化小组。

课程思政小组通过组织开展课前的研讨学习,在开课前拟定思政教学计划,将思政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完成单一影视专业内容课程与思政教学的互融,形成传统单一学科门类授课向多元化课堂的迭代。首先,学院在《独立电影》这门课的前期研讨学习阶段,中外教师会在优秀思政客座教师的带领下,会为每堂课的知识要点与教学纲要,统筹规划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内容,旨在提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性。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外教师会依照课前思政研讨阶段的分工,在授课时为学生带来不同文化背景下基于同一思政主题的双导师式教学。例如,在解读经典意大利电影《八部半》中,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在一个段落中通过视听语言的设计,表达了自己对于“家庭”这一观念的价值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外方教师会从专业角度上为学生讲解导演在这一段视听语言设计背后的含义,并深入解读“家”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关键词是神圣。中方教师在此时介入,将“家”的定义延伸至中国的文化语境,拆分为“家与国”,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谨记行事的初衷是对“家”和“国”的热爱与责任。通过课前的思政研讨小组,将课程内容中涉及西方文化的部分有意识地与中国文化语境和价值导向进行衔接,凝练为具有中国高校思政教学时代特征的双导师教学体系。

(二)课堂与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专业课堂基于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可以分成两个维度,即: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贴合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在《独立电影制作》中,我院中外教师也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履行实践的,我将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介绍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上的探索。

首先,教学方法改革这里特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改革。专业课程致力于受教育者专业素养及实践的培养,思政教育专注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与品格的提升,二者切入点截然不同,但却在培养人的目标上具有互补性。《独立电影制作》需要依据课程思政化建设,形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通过参照成熟的交叉学科教学体系与教学法(如“六步教学法”“课程计划法”),针对《独立电影制作》的教学目标,寻找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探究出了一套以讲解与价值观引导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将“研究型学习”“实践型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引入课堂,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适当将思政内容与影视专业相结合的部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在提高课程兴趣的同时,也强化了对思政内容的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师在课程中植入的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感。

其次,尝试贴合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独立电影制作》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交互的特点。结合该课程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我们发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搜集并分享大量影视素材与实时行业热点。可以借此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切入点,选用代表性和时代性兼顾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或片段作为教学素材,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角度与思政视角这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诠释与解读。在学习中,融入以思政教育为内核的阶段式主题教育,使思政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互为土壤,形成相互联系、互为线索、互融互通的大好格局,使得学生在系统化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思政教学的角度养成爱国情怀、习得高尚品质、兼容正确价值观。

(三)设立思政教学与第二课堂融合机制

在高等教育中,第二课堂的设立与有效开展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品德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与学院多采用外国引进教材与课程大纲,在第一课堂教学设计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项目式教学的语境下,又多围绕专业实践而开展。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在课堂中搭建教学育人一体化机制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学院教师课程思政小组将原有教学内容结合思政元素进行了改革与升级,将课后项目作业主题由学生自拟改为教师指定。这样教师可以将当地文化元素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后植入学生的项目创作,加强学生课后基于思政主题的自主性深入学习与探索,最终形成思政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的融合教学机制。

在《独立电影制作》这门课的拍摄主题设定时,中外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摄制组,拍摄以反映保定历史文化、传统美食、城市现代化为主题的纪录型电影。首先,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短片制作的前、中、后期进行阶段性策划与文献搜集。其次,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以摄制组的形式,基于不同观点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与协商,这就在激励学生完成自主性思政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共同体观念。最后,学院会将学生的作品选送官方媒体(如河北省电视台、保定市电视台)或公众号进行播出。这种模式不但检验了教学效果,也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融入感与获得感,并且有效地将思政元素真正深入到了影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在未来更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

四、结语

一言以蔽之,课程思政语境下的“立德树人”,一方面是指培养学生建设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强调爱国情怀与道德情操的养成。尤其是在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高校与学院中思政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国发声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课程改革与思政教学互融互促的核心目标。所以,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高校本科影视类课程的探索与创新,将是一个长久且深远的课题。

猜你喜欢

影视办学思政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