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的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研究
——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例

2022-04-07李晶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视制作应用型课程体系

李晶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现状分析

数字化信息时代,动态影像的呈现已成为信息传达和交流的基本表现方式。数字摄像、影视特效、影视剪辑、影视动画、栏目包装是应用型高校影视制作类课程的重要专业方向,为当下极具受众群的自媒体、短视频及各交互性数字媒体表现形式奠定了专业技术基础,由于该类课程对软件水平要求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空间思维及动态表现思考能力,同时更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软件技术的同时必须兼具专业的审美表达与艺术设计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型高校往往更注重技术培养而忽视了对课程体系的归纳与串联,学生也因自身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在学习中获得的效果亦良莠不一。如何令学生通过该体系一系列核心课的学习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并获得学习成效,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人才是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的根本教学目标,因此具体课程间的承接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形式及学生对影视制作类软件核心技术的掌握。

经调研,目前我国大部分技术应用型高校用单纯的软件教程作教材、以教授基础软件知识为方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以教材案例的分布拆解以单门课程提交软件练习作业为考核形式。这类纯技术型软件因为将完整案例进行拆解,细化了实例讲授过程,令学生在制作课堂案例时对软件更容易入门上手,更便于获取学习中的“成果感”,但纯粹的软件案例教学本质上无法衔接综合的影视项目制作,学生在课堂内学会了某具体的特效案例操作,却往往不会转换思维将其应用到具体项目中,因此学生很难真正掌握专业实操技能,不易对此类课程学习形成专业认同,虽获得学习上的“成果感”,却无法获取专业上的“成就”感,最终影响了其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

而以“项目联动”、多门课程渐进式完成完整影视项目的实践型教学法,在影视制作及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更为发达的美国及欧盟国家,早已成为高校的常见教学模式,例如,在此领域名声显赫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等知名高校,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已开始逐渐尝试了与好莱坞特效团队合作教学的实践教育模式。

当下湖北省内一些同类应用型高校均未在此类课程中以“项目实施”加“课程串联”同步实施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在此领域较为领先的科研型专业高校及传统的八大美院新媒体艺术专业,则更侧重对艺术理念及抽象概念的讲授,与商业实操项目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作为湖北省内技术应用型高校的代表,在历届与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联系紧密的全国大广赛影视广告类参赛中屡获佳绩,此次,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即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将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并获得了有别以往的突破成效。

二、教学改革研究对象和内容

该教学改革项目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影视制作类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数字摄像与剪辑、影视特效、影视广告、影视动画、栏目包装)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包括:

①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教学项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针对教学计划中实践性弱的共性问题进行有目标性的修改。②汇总学生在此类课程中对影视制作类软件核心技术的掌控程度。③教师对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细化,及对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④接收学生对此类课程中现行授课及考核形式的反馈。⑤考察实践项目在该类课程授课中的承接关系及贯穿的效果。⑥调研教师对贯穿式教学方法的掌控程度。⑦研究课程项目涵盖的核心环节与多媒体软件技术的承接联系。

这些核心内容归根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进一步修缮,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本质上是以实践操作为核心的系列课程,学生除了要理解软件和设备的基础操作,更要将知识点细化并能应用于实践项目。在以团队分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制作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独立创作的潜力,为其毕业后从事多媒体与影视制作奠定扎实基础。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职责,教师通过对该课程体系现有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完善,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学与练相结合的形式,令学生初步掌握了设备与软件的使用,但在项目串联式教学实施之前,学生对于在社会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软件和设备进行拍摄制作还不够成熟。这就要求该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加注重实践中的操作及教师辅导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

三、教学改革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所谓“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即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商业项目为驱动,将一学期内与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相关的所有专业课程连接在一起,教师把以完成一个共同的影视成片项目作为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以分组协作的团队模式进行项目制作可节约制作时间。这种联动式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优势,令其找到合适自己的技术切入点,提高掌握软件技术的水平。例如,在数字摄像、影视特效、影视剪辑三门专业课内,教师给予制作一段商业品牌影视广告片为驱导,学生以3-4人为一组,从各自专业喜好及特长出发,按类别分工逐步完成从创意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的三个环节,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可自由分配工作任务,教师则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及特点予以指导。

此教学改革项目的最大特色,即以一个真实完整的商业项目的实践操作演示代替传统的基础软件步骤讲解,对影视制作领域技术环节的讲解更具针对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关于串联案例的选择则是实际教学中的核心之重,由于商业项目的规模及难度各有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专业基础亦有差异,因此教师绝对不能仅凭个人喜好及专业方向去选择授课案例。在教学前期准备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在确保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候选项目作出取舍。要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及教学特点,筛选出适合带入课堂并方便与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相融合的项目(项目必须满足“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操作性”相结合),特别是要舍弃那些虽然效果炫目,但难度过大、耗时长且需要专业剧组拍摄的项目。例如,制作一部影视广告片,在前期创意构思中确定以多机位、大场面、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呈现出精品级别的电影效果,此类案例就与课堂教学及学生当前水平契合性太弱,无法根据学生特点出发制定符合授课要求的教学计划。所以选择难度适中的商业项目不仅可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更易于对该课程体系下各专业课进行考核形式的创新。

基于该特色,在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的考核形式上亦突破了以往每门课提交作业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实施中已难以评估衡量学生的专业素养。所以将有前承后续关系的课程按属性归类,并统一完成一个综合性大项目,按项目内的详细分工制定分课程的考核标准,并从中划分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区别,是最契合此次教学改革方案的新型课程考核方法。

因此,该教学改革以商业项目进课堂、学生分组协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社会参与感,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社会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具备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教学模式以商业项目的对外展示及参赛作为主要推广途径,在影视制作方向取得更具针对性的成果后,可按其商业项目的分类,筛选出其中平面设计的内容环节,进一步以此为整体的教学内容框架推广到其他教学环节中,使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各专业课程更具紧密的联系性。

四、教学改革研究解决问题采取的主要方法

课堂教学效果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及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该课程体系在上述调研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①通过课程建设体系完善影视制作类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根据课程架构不同,将相同属性的专业课程提炼出一个综合可行项目,制定符合学生当下所学及社会需求的详细项目方案。②教师在授课初期通过项目任务分配制定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令其在项目分工中学到不同技能。③在该课程体系下不同专业核心课授课期间,教师同一个项目的驱引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反映的疑难点逐个击破,通过与组员的相互交流,完成对项目的分工协作。④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参考学生意愿,在实践项目的技术分配中找到科学的分工方式,从而得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⑤教师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或以自身承接的商业项目为驱使,了解目前市场需求的影视类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基础将项目加以改良并运用到合适的课程教学中。

以上5点教学改革方法经过具体实践,在该课程体系下的不同课程中分别实现了有别以往、更为实际的教学目标。经反馈,学生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明显更为牢固,同时更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已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此次教学改革的前期调研发现,湖北省内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在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均存在以下问题:

①影视制作类课程单纯讲授软件基础知识,课程间缺乏明确的承接关系,导致学生学习完成后很难将同类课程的知识在体系内自行贯穿。②因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对于此类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仅仅以完成课程软件操作为目的,最终导致对所学专业无社会参与感。③因现有教学模式的限制,不少该学科教师养成了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市场脱节的落后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不更换课程的软件教材,用早已淘汰的软件版本作为课堂教学软件,不仅未达到教师个人专业水准的提升,更间接导致了学生专业学习信息的滞后。④实践项目在此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具体划分不够清晰,而相同考试模式导致考核标准过于同质化。

通过为期一年对该课程体系内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改革,以上问题均得到了解决,教师用这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程度活跃了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气氛,更令学生收获了更实用的专业知识。

六、教学改革研究达到的目标

“商业项目进课堂” “按需分工为导向”贯穿了影视制作类“项目串联式”课堂从基础教学到重难点核心教学的全部过程,虽然在教学改革初期因学生个体性的差异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在项目教学实施中的些许不适应,但经过短期的磨合适应,这些“不同”却又“相同”的课程相较以往的独立分割,在商业项目更具实操目的性的引导下,明显得到了更为贯通的扩展与延伸,并实现了以下的预期目标:

①完善了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教学项目。②在教学改革一年内,完成了以项目为驱动串联影视制作类课程,使得课程承接关系更紧密。③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学生掌握影视后期类课程的核心技术,结课后完成了有一定水准的综合性商业项目,并确定适合此类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项目及操作流程。④将一个项目按课程顺序进行拆解,并以具体课程的教学核心点作为该项目在此课程内的考核标准,突破了以往单纯完成课程软件案例的局限,确定了更适合此类课程的具体考核形式。⑤明确了企业对项目实施及规划的推进功能,体现了应用型高校教学内凸显的“校企合作”特色。⑥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参与社会项目,对核心知识的吸收突破了软件教材的局限,对该专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标准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知。

这些预定目标在经过教师对驱动项目的谨慎筛选后,从教学初期以案例基础出发的理论讲授到授课中后期以学生实践和教师辅导并重,明显突破了传统授课理论与实践均分的局限,令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更具参与感和主动性。

七、教学改革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此教学改革方法与传统课堂内分步拆解软件教材案例的教学方法相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更具趣味性和主动性,解决了以往纯软件技能教学的授课模式,以更自由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长短不同的项目完成了学生对教学目的的有效认知,同时加强了课程体系内不同课程的衔接。

“项目串联式”教学以社会真实需要的影视项目从初始创意、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和成片输出的角度切入软件基础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基础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令学生尽快地接触了市场,了解此行业的最新发展特点及就业需求。

项目实施结果更能反映出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程度,为学生重点学习薄弱技能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所提倡“校企合作”模式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社会项目与理论教学的不同,更贯穿疏通了影视制作类课程体系内课堂授课的始终,为应用型高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影视制作应用型课程体系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视域下影视制作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创新与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影视制作投融资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