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品格研究综述

2022-04-07熊耀林禹旭才

关键词:学界品格政治

熊耀林,禹旭才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引言

政治品格是政治主体通过自己的言行呈现出来的政德修养、心理特征和行事风格的总称,直接体现了政党的宗旨性质与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品格”作为一个核心术语开始引起国内学界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推进,政治品格研究逐步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2021 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这引发了学术界对政治品格的持续高度关注。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政治品格的学术研究状况怎样?有必要对其进行回顾、反思与总结,从而进一步拓展研究路向,构建好理论分析框架,彰显新时代政治品格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品格研究的现状

学界对政治主体政治品格的思考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均对政治品格进行了系列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一直没有脱离伦理的影响,在许多先贤学者的相关理论学说中,都蕴含着政治品格涵养的思想火花。但国内学界明确提出“政治品格”概念是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现代文选(上)》刊登了《〈华国锋同志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写作特点分析》一文,编者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时,明确指出该文章介绍了华国锋同志的政治品格[2]。吴振标在《努力雕琢自己的文明形象》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茅盾高尚的政治品格[3]。21 世纪以来,研究政治品格的文献逐渐增多。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锤炼过硬政治品格,开创了政治品格研究的新局面,推动了政治品格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国内学界当前主要从政治品格的概念释义、基本要素、价值意蕴、主要内容与涵养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品格研究的理论谱系。

1.1 政治品格的概念释义

政治品格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在政治学领域,学界对于政治品格概念的范畴界定也不同。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认为政治品格是政治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吴灿新指出,政治德性伦理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政治品格至善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4];左高山、段外宾认为,政治品格作为政治伦理学的重要概念,也可以称为政治品德或政治品质,积极的政治品格也称为政治美德[5]。其二,认为政治品格属于政治心理学的概念范畴。陈相光指出,党员发展工作中的政治心理测评内容包括政治信念、政治品格和政治能力三个部分[6];赵跃先也提出,政治人格是政治心理的内部结构,政治人格包括政治道德、政治品格、政治操守和政治技能[7]。其三,认为政治品格属于政治文化学研究范畴。孙正甲指出,政治人格一般由政治资格、政治尊严和政治品格等三种要素所组成,政治人格徜徉于本体政治文化与物化的政治文化之间,具备为政治文化定格定位的特质[8]。其四,认为政治品格属于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宋惠昌指出,政治哲学要研究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规范、准则,特别是政治家的政治品德等[9]。

由于对政治品格概念范畴的界定不一,学界对政治品格具体概念的阐释也众说纷纭。一是认为政治品格就是一定主体展现出的情操与修养。如胡光喜指出,政治品格是广大党员在为民用权、谋利、服务过程中所展现的做事风格和道德修养[10]。二是认为政治品格的实质是个体人的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曾维伦就指出,政治品格是个人言行呈现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11]。三是认为政治品格是一个复合性、综合性的概念。李刚、徐凤琴认为,政治品格是一定主体(个人或组织)在政治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品性和格局,是其思想素质、行为习惯、情操风范和人格修养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12]。可见,学界对政治品格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阐释欠系统深入,且存在概念交叉、定义过宽或过窄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定论。

1.2 政治品格的基本要素

学界虽然对政治品格概念的阐释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政治品格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合体,但其构成的具体要素有哪些,各家的观点又有不同。第一,三要素说。毛德儒认为,政治品格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智慧与政治能力三个层次[13];吴宁等提出,政治品格主要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备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以及实际从事政治活动中的责任担当[14];干武东认为,政治品格是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的集中体现[15]。第二,四要素说。夏金明指出,优良的政治品格是指一个人有着鲜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水平及高尚的道德情操[16];何建华认为,政治品格是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凝聚体[17]。第三,五要素说。周永学认为,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指广大党员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明的政治纪律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工作作风和道德修养[18]。第四,六要素说。阎国庆指出,政治品格修养既应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观点、严格的政治纪律四个硬性规定,又应有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两个弹性要求[19];黄希庭指出,政治品格是人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凝聚体[20]。第五,多要素说。王幸生认为,政治品格是一个政党政治信仰、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目标、政治特质等的集中体现[21];蒋淑晴提出,政治品格包含了政治意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等基本问题[22]。

1.3 政治品格的价值意蕴

学界对政治品格涵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持肯定性意见,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政治品格关乎政党的发展方向。张占辉认为,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直接关乎一个政党的宗旨性质,直接影响一个政党的目标指引[23];尚庆飞认为,一个政党或政党的核心人物能否确立并践行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品格,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政党的兴衰成败[24]。二是认为政治品格可以规范约束政治行为。干武东认为,政治品格是品行、道德和作风等基本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政治操守,规范政治行为[15];陈小明指出,坚持对党绝对忠诚这项政治品格是党员干部的灵魂,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党员干部就会丢了“魂”,工作就会迷失方向[25]。

1.4 政治品格的主要内容

学界目前对政治品格内容的研究,主要是“三位一体”论和“五位一体”论。一是“三位一体”论。2014 年以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很多学者将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三位一体”的概念进行了整体研究。如李雅勃指出,共产党人要锤炼“忠”的政治品格,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践行“廉”的为官准则,做思想上的“干净人”;恪守“实”的价值追求,做工作上“勤快人”[26]。靳凤林认为,“忠诚、干净、担当”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就是信念伦理、底线伦理、责任伦理三个维度。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基于信念伦理的忠诚品德、基于底线伦理的清廉品格、基于责任伦理的担当精神[27];钱武军认为,忠诚、干净、担当是对新时代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高度概括,是党员干部立德、立身、立业的核心素养[28]。二是“五位一体”论。王德仁提出,新时期共产党人应保持的政治品格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责任感、牢固的服务意识,坚持诚信,以民为本[29];谢敏振则认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包括对党绝对忠诚(最首要的政治品格)、信念坚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三严三实”(最基本的政治品格)、敢于担当(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政治品格)五大内容[30]。

1.5 政治品格的涵养路径

就政治品格的涵养路径,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主题教育锤炼说。张维维提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可以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可以筑牢信仰根基,树牢宗旨意识,修正自我缺点,弘扬优良作风,自觉为党担当[31];张彦台也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的大好机遇,要最大限度利用这个机遇,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32]。二是社会实践磨炼说。王文江指出,社会实践是把外部客观世界与内部主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可以磨炼人的政治品格[33];江文指出,政治品格只有在艰难困苦、风险挑战之中才能真正得到全方位的锤炼,当前举国上下正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是塑造和锤炼干部政治品格的大熔炉[34];侯磊提出,要在抓落实中去检验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35]。三是典型示范引领说。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共产党员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政治品格[36];李烈满指出,要“远学谷文昌、近学廖俊波”,这两个先进典型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们彰显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等政治品格[37]。四是多重途径涵养说。段贵德提出了永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的四条实践路径: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第一身份,忠实履行第一责任,不断涵养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38];马振清认为,提升政治品格主要通过政治意识的内化和政治实践的外化来完成[39];曹颖提出,锤炼共产党员优秀的政治品格,需要在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纪律监督、加强党性锤炼等方面持续用力[40];黄国辉指出,要通过把握政治方向、创新培养方式,养护生态作风、防护政治风险,提升自我能力、净化自我精神来锤炼党员的政治品格[41]。

2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品格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政治品格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学界逐渐形成了主线的独立研究和副线的从属研究(如将政治品格纳入到思想政治素质整体中进行研究)双线并存的局面,表明其已具备一定的学术成果效应,成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板块。但是,政治品格研究目前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整体研究视野缺乏以及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方面。

2.1 研究数量总体不足,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关于“政治品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更清晰地描述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研究工具,以“政治品格”为索引词,使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依次以“主题”“主题+关键词”“题名”“主题+关键词+题名”作为检索条件(时间截止到2021 年9 月1 日),对政治品格研究文献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改革开发以来政治品格研究论文数量统计表

从表1 可见,利用不同检索控制条件检索出的论文与“政治品格”这一主题的相关度依次增强。“题名”条件下包含“政治品格”的论文有429篇,其中报刊文章为218 篇,学术期刊文章184 篇,而CSSCI 刊论文数量仅有20 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论文在年度分布上很不均衡。2004 年以前研究数量一直为个位数。2004 年1 月12 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42]。从此以后,政治品格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一年研究文献突破了个位数,达到了25 篇。2014 年8 月20 日,习近平强调指出:“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43]22014 年10 月31 日,习近平又指出“坚持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是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43]403由此开始国内学界对于政治品格的研究逐渐升温,2014 至2018 年,相关研究一直保持平稳态势,5 年内研究文献达到145 篇。2019 年5 月31 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44]自此之后,政治品格研究论文数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山巅,2019 年相关研究文献就达到97 篇。但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政治品格”的研究力度很不够,目前专著仅2 部,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

2.2 研究论题不够多元,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国内学界关于政治品格研究的论题比较集中,虽有部分文献从宏观视角研究政治品格的普遍性特征,但更多文献则集中于研究共产党员具体的政治品格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品格,在研究文献中占比超过了50%。

研究论题和理论格局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热度和成熟度。由表2 展现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治品格研究主要论题的分布情况可知,研究论题同质化程度较高,重微观研究、轻宏观研究,重特殊性研究、轻普遍性研究。已有论题大多是解读性、描述性与宣传性的,反映的只是研究者对理想政治品格的感悟和体验,学理阐释不够深入,很少有文献循着“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怎么办”的完整逻辑系统深入研究政治品格,尚未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是什么”方面,虽然学界对政治品格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释,但很少将其看成一个系统去分析其内在层次与结构,去探究其形成机理;在“为什么”方面,有学者从政党建设与党员政治行为养成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研究欠深入,没有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在“怎么样”方面,学界更多是应然的推断,轻实证研究;在“怎么办”方面,往往在既定理论框架和研究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更多侧重于他律性研究,通过外力培养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提出的涵养路径与方法还比较单一,鲜有结合时代背景与政治主体自身发展规律去探索政治品格“自构”路径的研究。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品格研究论题分布表

2.3 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证研究比较欠缺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理论上探究政治品格的内涵、重要性与优化对策,侧重于对政治品格的应然状态进行理论分析,阐释政治品格的理想状态,带有从理论到理论、自上而下的特点。总体上属于点位性、经验性的研究,缺乏综合运用大数据、调研等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政治品格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缺乏对个案的具体研究,缺乏演绎过程的论证。纯理论的研究不利于从客观上把握政治主体政治品格的现状,不利于提升政治品格涵养的实效性。因此,学界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应对政治品格的实然状态进行描述性的解析,特别是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开启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变之路,以提升理论本身对于现实问题的回应力度与解释力度。另外,学界运用了系统分析法,将忠诚、干净、担当三种政治品格当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但很少有文献从过程论的视角去研究政治品格的形成过程,也很少从结构论视角去系统研究政治品格的横向、纵向与互动结构。同时,绝大多数研究成果的分析方法仅限于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学科,研究方法总体而言比较单一。

3 政治品格研究的发展与走向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5]政治主体的政治品格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政治价值判断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政治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强化政治品格研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有利于政治主体挺起精神脊梁,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学界要兼顾学理导向、问题导向、多元导向,努力构建政治品格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推动政治品格研究稳步发展。

3.1 坚持学理导向,深化政治品格基础理论研究

学理导向是以理论建构为先导,从理性认知层面进行研究,通过不断提升理论阐释力,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学理支撑。坚持学理导向必须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范式,不仅要关照微观、把握局部,还要看到宏观、掌握全局;不仅体现出研究的纵向深度与理论厚度,还要体现现实高度与比较广度。未来学界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新时代政治品格研究的理论解释框架,既要注重政治品格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又要加强横向的逻辑分析与理论推导,实现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在纵向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的塑造经历了百年历史进程,要深入研究政治品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出场逻辑与发展特点,系统分析政治品格的涵养历程,深度总结凝练政治品格涵养的历史经验;在横向层面上,要深入探索政治品格在当下新的理论生长点,进一步厘清政治品格与政治素养、政治人格、政治道德等基本概念的界限,进一步阐释政治品格的科学内涵、结构体系与涵养的内在规律,真正构架起政治品格本体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学界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政治品格涵养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深入研究政治品格的构成要素,从时间与空间逻辑的角度研究政治品格的结构,并探究政治品格涵养过程的内在机理与矛盾。在研究政治主体如何涵养优秀政治品格这一问题时,应从内在的涵泳与外在的培养双重视角出发进行路径探讨。显然,制度约束和教育引导等是政治品格他律性的重要途径,而正确认识政治主体自身地位、主动进行政治学习、深入政治行动历练等,也是政治品格养成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学界需从他构、自构与互构三个层面,去探讨政治品格涵养的全方位路径,以提升政治品格涵养效果。

3.2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品格锤炼现状研究

习近平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46]问题导向即是要对政治品格的实然状态以及政治品格锤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实回应。政治品格涵养存在着内在张力或矛盾,这种张力主要体现在作为价值判断的“应当”与作为事实判断的“是”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理想化的政治品格愿望和现实存在的不完美的政治品格之间的冲突。要化解政治品格的“此岸”与“彼岸”、“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张力,使政治品格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必须要将这种张力置于活生生的现实运动和社会关系体的变革中加以阐释,找到实现从理想之维走向现实之维的路径。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把国事办好的。但是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毛病,我们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毛病。我们要加强党内教育来清除这些毛病。”[47]共产党员政治品格涵养状况是政党建设的“晴雨表”“催化剂”,学界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魄力去直面共产党员政治品格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共产党员政治品格现状的研究,真正推动共产党员从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另外,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明确指出:“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48]即是说,只有认同每一个人都具有政治性,才能真正把握“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的真谛。因此,对政治品格现状的探讨,不应局限于从政治管理的视角研究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状况,还应从政治生活出发,研究一般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品格现状。只有筑牢一般政治主体的精神之基,充分发挥其在政治实践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总之,学界未来对政治品格的研究不能仅仅限于逻辑思路的突破和演绎上,而应在采集大量相关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政治品格存在的问题进行精细化深入研究,以避免“自圆其说”的困境和尴尬。

3.3 坚持多元导向,推动政治品格研究跨学科跨领域发展

多元导向是指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出发,推动政治品格研究呈现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一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John L Elias)曾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9]。政治品格作为品格的重要类型,其理论基础非常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因此,其研究应涵盖多门学科领域的内容。从单一学科视角来研究政治品格的基础理论是比较片面的,除了按政治品格涵养本身的内在逻辑去进行理论分析外,还要充分借鉴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以期从不同的视角来揭示政治品格形成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增强政治品格涵养的实效性。二是开展跨领域研究。目前学界在政治品格研究方面,焦点在于党的建设本身,针对共产党员政治品格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员政治品格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政治品格研究要从党自身建设领域中抽离出来,将其放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推动一般政治主体政治品格在淬炼中不断升华。同时,还要深入分析政治品格与政治生态、政治文明、政治行为等的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政治品格理论研究的新视野,使政治品格研究始终保持较高的知识创新度和理论生命力。

4 结语

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铸就昭如日月的辉煌篇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锤炼高尚的政治品格。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把“政治品格”作为一个核心术语进行探讨。20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把政治品格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阐释。21 世纪以来,关于政治品格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政治品格的学理性认识,但总体而言,研究比较薄弱,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等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把握新时代政治主体政治品格涵养的理论基础、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核心要求,积极构建政治品格的涵养策略。通过具有深度的学术分析,使政治品格研究具有更深厚的学理支撑,从而提升理论本身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猜你喜欢

学界品格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近年来英语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