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建设中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

2022-04-07高亮刘丽倪源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农科

高亮 刘丽 倪源

摘 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新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成为了新农科建设中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的现实需求。当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人才不仅数量缺乏,高层次人才更是稀缺。为此,依托新农科建设,该研究建构了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体系、新平台、新路径,形成了新农科建设中创造人才、运用人才、管理人才、保护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搭建了农业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通过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政策知识培训和相关教学科研项目实践共同培养农业知识产权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农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人才;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6-0169-04

Cultiv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Under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GAO Liang1   LIU Li1,2   NI Yuan1

(1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new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become the practical needs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reation, application,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e in great demand for talents. However, China′s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are not only in short supply, but also in short supply of high-level talents. Relying on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new concept, new system, new platform, a new path,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idea, form the cre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use talent, management talent, to protect personnel,new talent service system, set up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trinity practical innovation platform,Through different levels of academic education, policy knowledge training and rel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oject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joint training.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The path

習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国特色农业道路实现的根本保障,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创新与知识产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产权,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产权也为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发展通道。中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始终无法彻底改变,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不断增强,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进程中,速度将越来越快,特色越来越明显,这表明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生产的技术逐渐向着高科技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1]。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深刻把握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以“新农科”建设推动“新农业”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抓手,培养一批既懂新兴技术,又热衷农业发展知识产权领军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撬动农业农村新动能。其中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这些都将会进入“新农科”知识产权人才教学培养课程中,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学科变的“新”起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学科人才培养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农业科技创新又离不开农业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2]。因此,探究新农科建设中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和价值。

1 新农科建设中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以新农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科技创新方兴未艾,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等领域产生的最新科技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高等教育中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密切关系的“新农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农科教育也应当是以传统农业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农教研协同创新,从而形成交叉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农业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知识产权作为横跨情报学、自然科技与法学的新兴学科,其信息分析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基于大数据可实现“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相关理工学科技术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加快农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推动绿色农业知识产权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实现农业与资本融通;农业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亦能在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从而服务“新农科”教育改革实践进程。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具有以下方面的现实需求:

1.1 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创新发展掌握农业生态环境领域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是促进绿色发展破解农业生态“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迫切需要。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必然需要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研究力量,尤其是需要深入开展农业知识产权的内在科学机理、科学发展路径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等的研究。我国农林高校在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物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学科积累,但与当前科技创新发展、信息技术进步融合深度不足。因此,今后要借助新农科建设平台,建立农业知识产权服务和信息平台,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乡村建设,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协同发展[3]。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需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美丽乡村提供强大的智力与技术支撑。

1.2 助力乡村新农业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推进,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已不能够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建設绿色、低碳的农业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新农业发展需要与总体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进度表保持一致。因此,农业将向着生产和经营适度规模化、集约化转型,推动集群集聚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手段机械化和经营方式智能化、信息化转型,促进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4]。农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行之路,开展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是应对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针对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运行机制、治理主体和工作要求的变化,探索通过知识创造促进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科,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最终实现碳中和。我国新农科建设必须顺应新时代、新需求下的农业发展趋向,新农科建设要为国家未来农业发展储备人才,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相吻合,以满足乡村新农业的发展。

1.3 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整个民族的复兴。农业现代化的抓手就是农业科技创新,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将创新置于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地位。原始创新是自主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是推动农业知识产权各方良性互动的重要抓手。我国要围绕增强在农业生态、环境、能源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攻关的牵头人和知识的储备库。新农科建设就是要解决我国现在及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库。

1.4 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路径、生活方式、社区治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5]。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治理规范、乡村产业对接、乡风文明治理等乡村建设,新农科有助于乡村振兴朝着城乡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可以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2 新农科建设中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2018版《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将知识产权及相关专业纳入其中,随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2.1 农业知识产权课程设置具有复杂性 农业知识产权客体多样性,除了农业专利、农业商标、农业著作权之外,还包括农业数据库权、农业技术秘密、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物遗产资源等[6]。由于农业知识产权客体多样性,相关课程设置复杂,在有限课程总量的前提下,既不能大而全,相关内容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不深入;又不能选择性的一些内容重点讲解,导致学生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一些知识盲点。除此之外,客体多样性也导致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理论基础、方法论体系及研究范式变得复杂。

2.2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思维认为农业科技含量低,政府对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少,农业大型科研仪器布局少,农业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程度低,导致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热情不高,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投入较大,成果周期较长,转移转化效率较低,科技创新回报不高,导致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随着国家整体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也将导致人才吸引力、竞争力不足。

2.3 绿色农业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 农业生态系统面临失衡,农业的创新创造需要有一把“绿色”标尺加以审定和评判,突出农业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支持农业知识产权为绿色经济服务。在“绿色”新发展理念背景下,農业领域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是推动发展方式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技术,推动农业绿色技术推广,而这就需要开展农业绿色专利研发,绿色专利转移转化,落脚点就是农业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我国遇到的新问题,但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相应解决路径还在探索中,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已经确定,时间上的紧迫性,给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

3 新农科建设中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

在“新农科”背景下,打通人才成长的知识通道,农业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应逐步“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7]。构建具有新农科特色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体系、新平台、新路径。

3.1 新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和“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农业知识产权人才作为“新农科”建设核心与关键要素,持续优化农业知识产权人才供给,创新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政策,优化农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结构,为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坚实的人才支撑。

3.2 新体系 传统农业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农业工程、林业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等专业和学科;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专业和学科。因此,亟须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农业知识产权“人才链”,全面促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人才发展,以满足农业知识产权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的各类需求。新时期,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围绕“人才链”,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具体包括: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人才、农业知识产权运用人才、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不同方面的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3.2.1 创造人才 农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涉及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基本原理、农业知识产权创造的方向确定、农业知识产权创造的组织模式、农业知识产权创造的激励约束、农业“卡脖子”技术分析与攻关、农业关键领域和科技前沿的知识产权布局、农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农业前沿产业技术预测、农业知识产权合作创造网络构建等方面。

3.2.2 运用人才 农业知识产权运用是实现创新价值,激发农业创新活力的关键。农业知识产权运用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涉及农业知识产权运用的路径创新、农业知识产权点线面运营布局、农业知识产权运营的成本控制、农业知识产权运营的风险防范、农业产业专利导航、农业技术标准形成、农业技术转移转化流程优化等方面。

3.2.3 管理人才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一流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一定是在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农业平台创新等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发挥先锋和主力军的作用。农业知识产权运用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涉及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演进、农业知识产权政策实施与评估、农业知识产权申请与审查制度、农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评价体系、农业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涉及国家安全的农业知识产权对外转让管理等方面。

3.2.4 保护人才 依托法学、法律硕士等学科和专业,培养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在完善我国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当要对国外先进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模式进行了解与借鉴。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建设更高水平农业经济的保障,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关系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涉及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改革、农业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农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农业知识产权侵权主体“黑名单”制度等方面。

3.2.5 服务人才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知识产权服务将成为一个独立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知识产权服务涉及农业知识产权相关客体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等工作,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涉及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农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农业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体系、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建设、农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大数据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等方面。

3.3 新平台 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应当加强高校与农业协会、农业企业合作,需要发挥好平台在农业知识产权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搭建农业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确保理论与实践同步开展。高校是教学、科研的主战场,企业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依托实践创新平台,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让学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梳理总结农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研发过程和企业实际问题解决,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获得专利授权等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农业导师”“知识产权导师”,打通学生“企业实践+理论学习+学术研究”通道,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农业导师教授学生农业的基础知识,知识产权导师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形成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新思路,真正实现农业知识产权教学“产学研一体化”,从而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3.4 新路径 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政策知识培训和相关教学科研项目实践共同培养实现。支持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建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鼓励有农业创新和知识产权基础的学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或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农业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管理服务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实践人才。鼓励农业部门、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的相关研讨和社会培训向农业知识产权模块倾斜,让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业科技、智慧农业、农民创业、乡村振兴、市场准入、行业规范等领域深度融合。鼓励农业研究部门、社科研究部门、创新实践主体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专项研究项目或研究课题,促进农业知识产权教科研项目尽快展开,为农业发展缓解瓶颈困境和储备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重用形成闭环,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库,引导农业知识产权健康发展。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教育转型的机遇期,以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新农科”,培育“新农人”,服务“新农村”,既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新使命,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新需求[8]。目前,知识产权尚未进入一级学科目录,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依托新农科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我国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探索。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连续性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既要顶层设计好,又要构建清晰、可实施的路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将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作为农业+知识产权的交叉,同时知识产权也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今后一方面要深入探究学科交叉的深刻内涵,发展范式,交叉机理等;另一反面需要储备懂得多学科知识的教师队伍,科学设置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兼具农业知识与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雅洁.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的现状及完善建议[J].法制博览,2021(14):145-146.

[2]李玲玲,赵光辉.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環境效应:最优保护、环境技术溢出与绿色化制度设计[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03):94-102.

[3]张澜.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的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化农业,2020(04):45-46.

[4]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

[5]陆林.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1):102-118.

[6]陶中怡.知识产权类型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法学学科背景下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79-82.

[7]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1):1-6.

[8]金绍荣,张应良.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9):77-8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新农科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