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视域下信息道德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的实现路径
2022-04-07薛皓玮令阳
薛皓玮 令阳
[摘 要]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是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最广泛的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以应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中深化信息道德教育,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信息道德素养 对策
前 言
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德育呈现出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特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德育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学校应将德育同智育、体育、美育联系起来,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把信息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创新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形式。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导向性、坚持知与行相一致,同时坚持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逐步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增强教育的规范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现代信息社会中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德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包括科技道德、环境道德、经济伦理、创新协作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当代大学生处在这个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影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思想观念多变,喜欢接受新事物,思想容易偏激,这些变化给高校德育提出了新挑战、新问题。
1.信息道德意识不够强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网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问题,一些失范、失德的道德问题破坏的不仅是网络行业秩序,还会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有所冲击和解构。例如,在各种“网毒”的侵害下,有的大学生逐渐背离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任性妄为,放纵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少道德舆论的监督,部分大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极大膨胀,加之他们的“三观”尚未完善,对一些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不会自觉抵御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容易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错误思想。这些现象不利于个人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2.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交往不可或缺的空间。在这个虚拟时空中,具有各种思想观念的信息海量涌入,时时检验着人们道德意识的强弱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若是这个空间中约束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减弱了,在缺少监督管束的情况下,会诱发一些违背公德的事情,如有的学生会发布和传播一些虚假恶意信息,损害他人利益;有的学生会在完成作业、开卷考试、撰写毕业论文时,通过网络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有的学生甚至会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尝试充当网络黑客,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中得到心理满足,但这样做会与现实生活疏离,导致人际关系淡漠。这些失范行为的产生,既有环境因素,又有个人因素。一方面,因大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对社会的复杂性和网络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鉴别力弱,抵御能力不强,很难做到主动自我纠偏;另一方面,学校的信息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缺少整体管束,尽管已实施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但仍难以阻挡“网络利维坦”的冲击。
3.缺少道德自律的约束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如果行为主体内心没有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同,没有凭高度的自觉对道德行为进行选择、遵从和实践,那么,他就很容易产生道德失范行为。部分大学生应用网络时对一些涉及网络安全的法规、文明公约、管理办法等认同度不高,在缺少正确的价值标准引导和约束的情况下,他们的自律意识会淡化,思想观念容易发生扭曲,倘若对自己约束不够,就易产生一些失德失范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倡导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把信息道德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当前,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为基础,在信息技术课中创新德育方式,将其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时得到德育的熏陶。
1.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能,其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近年来,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信息时所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令人担忧。对此,高校应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重点工作,尤其要抓源头,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学教师的道德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学校要强化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和引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掌握网络知识、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和引导学生恪守信息道德,科学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
2.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教师基金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杨春茂在谈及网络安全教育时说:“把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融入当前教育体系当中,为网络安全构建道德屏障,这是对教育目前提出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网络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创新方式、创新内容,着力在学生道德素养养成上下功夫。教师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伦理道德的教学内容,如以儒家、道家等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范式和“无我”“大我”及“小我”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遵循,吸取和传承其精髓,滋养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确立文化自信;应让大学生在学习信息知识、技术的同时,在网络伦理道德和思想认知方面也有所遵循、有所滋养、有所约束。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人。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去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在新领域中践行道德的自觉性、自律性,各种网络活动均应在道德观念和法律准则的范围内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理解,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应明确价值取向,正视人的社会性,不能被虚拟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机关、农村、企业、新型经济组织等,切实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脱贫攻坚的成效,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带来的变化等,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3.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开展一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史知识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守初心、知历史、爱祖国、严操守、敢创新,弘扬正能量。当前,只凭思想政治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比较单一、乏力,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要增加对党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史鉴今,坚定政治方向,明确人生目标。例如,高校可加强学校门户网络建设,通过自身网络建设展现主题教育思想,发挥网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积极传播新知识、新理念;设置德育网络课堂,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如《道德经》《论语》等,精编成简易教材,制成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让学生反复学习,并结合网络伦理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传统道德文化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继承与转化”,使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道德滋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可结合党史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使其通过书籍、图片、视频了解党和国家的辉煌历程,引导大学生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社会真理,从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4.寓管理于教育之中,强化硬性约束
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教授计算机基础的任课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不仅要讲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将使用信息技术不当的问题巧妙地融入授课内容之中,如列举一些大学生因网瘾、心理扭曲、道德失范而被诱使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让大学生讨论、思考这些问题,认识其危害性,在内心自觉地筑起“防火墙”,强化自我管理。同时,学校要设立信息道德教育法制课堂,给学生普及《刑法》《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自律规范》等法规,积极开展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论坛等。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使用的监督考评机制,细化考评内容,定期对每个院校(系)班级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对违规违法使用信息的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惩戒和处罚,让学生自觉遵规履约、守信自律,文明规范使用网络信息。
结 语
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要认真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创新信息技术课的教學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宣传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方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增强其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爽,赵隽.浅谈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6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全集:第3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8: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5]石友荣,王爱云,郭爱华.试论大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20(S1):375.
[6]王正平,周中云.现代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06.
(薛皓玮、令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