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气候变化与长江下游文明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等
2022-04-07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气候变化与长江下游文明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11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昆虫生态学团队在《Journal of Pest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infected wheat plant modulated selection behavior of vector aph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携带/不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麦二叉蚜对感毒(BYDV-infected)、模拟感毒(mock-inoculated)和健康小麦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并进一步从感毒小麦挥发物的角度揭示了引起这种偏好选择的机制。植保学院胡祖庆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年副教授罗晨为论文通讯作者。
西工大生态环境学院与中科院动物所等合作完成的研究长文在《自然·通讯》发表
2021年11月24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刊登了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张海伟、程海、蔡演军等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授Ashish Sinha、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教授Christoph Sp?tl、浙江大学教授刘斌等合作的研究论文《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文化衰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and other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该研究为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演化提供了高精度的气候变化背景,表明距今4300年前长江下游极端降水增多是导致良渚文化衰亡的重要气候因素。
西农昆虫生态学团队在蚜虫—植物病毒—小麦三者互作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1年11月25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op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rastic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of muntjac deer”的研究長文。该研究组装了具有祖先核型的獐子(也称中国水鹿、河麂,2n=70)、小麂(2n=46)、雌性和雄性黑麂(2n=8/9)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以及黑麂最近缘物种贡山麂的草图基因组,结合大量能揭示基因组三维构象的Hi-C数据,深入研究了麂属物种染色体进化的分子机制,以及剧烈的染色体进化对基因组三维构象的影响,同时还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黑麂新性染色体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