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2-04-07李文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目标,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任务。当前,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政课程,在课程形式上流于说教,教材内容与社会文化、社会现实脱节,对高校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体育课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课程,如何依托课程的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寻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的落地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校 体育课程
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GH20Y1483)。
引 言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各科教师的育人职责。
课程思政理念背景研究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以理论为主,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缺乏从实践环节对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并未真正发挥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功能。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正在向人性转向、生活转向、实践转向和学科融合转向,但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课依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注重理论传授,轻视实践历练,对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重视不够;二是除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外,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各門课程没能形成合力;三是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明确,缺乏从实践环节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价。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作出了全面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仅限于高校思政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教学与实践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高校课程教学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高校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高校课程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探析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一项具有鲜明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户外实践类课程,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以发展学生体能、促进大学生体质提升及养成运动习惯作为主要课程目标。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进行分析,高校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发展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培养运动习惯等显性功能外,还具有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隐性功能。高校体育课程通过将体育精神、项目文化、规则教育、集体教育、正确对待胜负的态度等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教学、户外活动、赛事实践,为学生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与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赛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体育课程实践育人体系相结合,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层面缺失,规避教育孤岛现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只有与实践育人体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发展需求以及内化需求。由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充分挖掘体育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体育教学、运动实践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课程教学、赛事实践与社会活动,为学生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户外实践平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实现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1.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课程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开展与实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同向同行,对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体育课程实践在教学中结合,是实现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高校体育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在体育课程发展学生体质、掌握项目技能和培养体育习惯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将品德教育、人格教育根植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体育精神、项目文化、团队游戏与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也需充分重视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体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培训,开展思想政治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完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2.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并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合作开发设计课程。通过打造双师型队伍,创新教学方法与更新教学设计,将体育课程的“动”和思政课程的“静”实现高度融合。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导入、案例设计、活动组织、赛事策划等多种形式,将体育课程活动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开展小组教学、同伴互评、评比展示,通过活动组织与赛事举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对待胜负的态度。
3.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应更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运动强度、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耐挫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评价指标。同时,避免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客体狭窄、评价内容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成效为评价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趋于合理化。
4.以运动安全为切入点,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体育课程安全充分重视,例如课前热身活动、运动鞋服选择、运动器材使用、运动场地检查、运动损伤预防、运动安全保护,以及身体状态评价等,都是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契合度极高,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安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人身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人身安全防护和风险应对能力。
5.以赛事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高校体育中心应改变传统办赛模式,以社会化、产业化赛事为标杆,开展校园体育赛事、联赛等,打造赛事组织与服务平台,以学生作为赛事组织与赛事参与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学生身体力行参与赛事策划、组织協调、资源配置、外联支持及团队管理等工作,依托校园体育赛事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模拟真实社会环境的实践体验,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功能,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乐观自信、谦虚谨慎的态度。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以及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通过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 语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落实各科教师育人职责。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高校应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优势,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在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庆合,王剑锋,赵华恩,等.论体育课程的思政价值[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4-119.
[2]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6):35-40.
[3]黄河,程传银,赵富学.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师教育:理念、挑战与应对[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1):67-71.
[4]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5]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
(李文芳: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