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葩说》议题设置的文化表达

2022-04-07武峻王天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3期
关键词:奇葩说

武峻 王天雨

【摘要】《奇葩说》作为一档交流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综艺节目,其本质就是矛盾与竞争,竞争的內核是观点和思想,竞争的外部表现是语言。在不同节目议题的设置中,节目参与者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在话语交锋中表达观点和文化的特色。在以议题为主导要素的脱口秀节目中,对议题的表达是整个节目团队意识的出口,也是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奇葩说》;议题设置;文化表达

【项目基金】本文系河北传媒学院2021年度第13届校级科研项目“《奇葩说》的文化议题及其语用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3.074

《奇葩说》从2014年11月29日首播至今已经经历了7季,节目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播放量和关注度,并且节目第8季节目已经进入筹备录制阶段。2016年6月6日,马东以《奇葩说》辩手团队为基础制作的知识付费节目《好好说话》,旨在对互联网用户进行沟通、说服、辩论、演说、谈判等口才培训,上线第一天即获500万人民币的收益。这样的收视效果和盈利结果,似乎也证明了脱口秀节目所展现的魅力是符合观众诉求的。同时,节目播出后所呈现的文化讨论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节目将议题聚焦年轻人生活,关注社会文化表达,通过辩论的节目形式将议题文化更准确呈现。

1. 《奇葩说》议题设置的分类和特点

1.1 《奇葩说》议题设置的分类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消息传达活动赋予‘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奇葩说》节目从开播至今已经播放了7季,节目累计讨论话题200余个。这些议题给节目设置了讨论的中心和范围,从节目制作的层面也为大众也设置了参与的范围。如图1,在梳理了这些议题后发现,议题主要关注青年人的生活和工作,主要包括爱情、亲情、友情、时事热点、虚拟话题等类型。其中,两性关系类话题的占比最高,为34%,其次是社会价值类,占比为33%,其它依次是虚拟选择类、职场生活类、亲属关系类和友情类。

如图2,而对这些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奇葩说》节目的议题大多围绕着情感类、社会生活类和虚拟价值类进行设置和讨论。节目通过聚焦青年人的生活并且邀请青年人来参与讨论,旨在透过节目产生屏幕双方的价值互动和共鸣,构建屏幕内外的价值多元性。

1.2 《奇葩说》议题设置的特点

近年来受到我国观众喜爱的脱口秀节目的魅力尤其在于节目议题的设置和语言的使用。《奇葩说》由马东主持,蔡康永、李诞、薛兆丰、刘擎等人担任导师,导师设置也不断邀请学者参加,以加强节目的文化品位。同时,根据节目设定保持每期8位以上选手参加,多人共同参与,针对同一议题展开激烈辩论。

通过对节目的议题进行梳理发现,这些议题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尤其是年轻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节目将议题生成为辩题,把参赛选手分为持有对立辩题的正反组,通过辩论的方式争夺话语空间。而节目议题的设置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第一议题的选择以爱情、婚恋为主要内容,同时关注亲情、职场、社会道德等内容;第二议题的选择会聚焦较为敏感的话题,如涉及性、出轨、同性等内容;第三议题中包含虚拟类话题,旨在通过话题的讨论分享不同的价值观念。

2. 《奇葩说》议题的文化表达

《奇葩说》不同于其他辩论类谈话节目,将话题聚焦到中国大众社会和公共空间中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议题进行讨论,而是聚焦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节目工作人员通过利用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选定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议题,并在网络上进行征集,其中被讨论最广泛的、最有争议的议题才会被节目使用。“《奇葩说》对议题与话语场机制的综合设计是节目最突出、最有价值的亮点,没有死板的说教、拒绝虚伪和虚妄,在嬉笑怒骂的辩论过程中将网友引入有关伦理、道德和秩序的关注之中,这是节目对文化边缘的坚守和思考。”

2.1 情感类议题指向感同身受

情感类议题的设置主要包括两性情感、亲属情感和朋友情感,这三类话题不仅基于人们现实中遇到问题,更关注观众和嘉宾对于情感问题的思考之上。情感类议题的设置在努力寻求屏幕内外的文化共识,议题多数是年轻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会将自身置于讨论之中。

情感类议题是节目中设置数量最多的一类,节目在探讨这类议题时也是在关注当今年轻人的情感生活现状,很多议题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节目通过辩论加文化的方式将这些年轻人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情感议题呈现出来,给受众带来新的思考,并且拓宽受众的认知视野。节目中的嘉宾和选手在进行这类议题讨论时,善于使用举例的手段来获得情感共鸣,通过讲述自己和议题相关的情感故事,使受众感同身受,并且在不断在辩论过程中呈现更多价值维度。在第三季第21期节目中,议题是“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针对这一议题辩手姜思达以自身一段未曾见面的网络恋爱经历向大家讲述他理解的爱情实质,他动人的情绪输出和讲述方式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给观众带来更多讨论空间。

2.2 社会类议题展示多元价值

社会类议题的设置主要包含职场生活和社会热点,该类议题关注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人们依据个人的价值选择做出判断。社会类议题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制造冲突,在争辩过程中呈现人们价值的多元和文化的多元。节目制作人、主持人马东说:“《奇葩说》追求混沌的现场感,这种感觉带给受众时,在受众心中引起的波澜才是节目追求的效果,清晰并不是。”

社会类议题也是节目议题设置中的重点内容,选手通过对该类议题的地争辩将受众带入有关道德、伦理和社会规则的思考之中,如节目的议题:“举报作弊我错了吗、没钱要不要生孩子、生活的暴击真TMD值得感激吗、热爱的工作令我秃头,要不要辞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等。这些议题的设置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境和焦虑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分享多元价值。“这些议题的表达使人们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压迫因素的勇气,具有多元化、颠覆性和大众性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力量。”在第四季第15期节目中,议题是“职场中要不要当“邀功精”?”针对这一议题辩手傅首尔引用“鲶鱼效应”类比该话题,向大家展示了职场中“邀功”所带来的好处,她在自己價值输出的同时也给受众留下了争辩的空间,大家在不断地讨论中彰显价值的多元。

2.3 虚拟类议题营造文化想象

虚拟类议题是将一些议题进行虚拟化的设定,给参与讨论者更多的话语空间。该类议题讨论的内容大多是人文类话题虚拟和科幻类话题虚拟,需要参与者依据议题的核心内容,大开脑洞,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观点分享激发受众的想象共鸣。

虚拟类议题所呈现的价值多样性也会不断丰富受众的价值形成,它不仅是满足受众接受愉悦,更重要的是在观点分享的同时承担节目的价值导向,丰富节目的内涵,为受众营造文化想象的空间。“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人类要不要发明时光机、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奇葩星球黑科技:每个人都可以按键复活一位最爱你的人,你支持吗”这些议题虽以虚拟为背景,却都在讨论我们生活中面对的现实问题,选手和受众可以同时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价值选择。人们在审视着议题本身的同时也在激发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判断。马东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奇葩说》本身就是一个努力输出多元价值观,激发受众不同想象的节目。在第一季第12期节目中,议题是“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节目过程中大家围绕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在选手辩论结束后,导师蔡康永在节目中第一次“倒戈”,并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选手可以为了赢得比赛按照要求输出价值,但是节目本身更应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激发受众想象的同时更要把握价值的走向,传递具有正确导向的内容。

3. 结语

“《奇葩说》节目议题的选择是一种内部化的过程,他通过从媒体到人际交流以及从人际交流到自动交流的选择来扩展节目的内涵及意义。”《奇葩说》节目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档语言类节目,节目中涉及大量文化议题,探讨节目其实也是在关注文化的问题。节目打动人是通过语言这一途径或者媒介来表达节目议题,这些议题是吸引人的,也是年轻人关注的新锐话题。在讨论这些文化议题时,也是对于自己价值体系的讨论,这对节目议题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总之,节目应时刻注意议题与节目效果之间的关系,既避开话题的敏感区域,又能以幽默的方式针砭时弊,甚至可以引领年轻人的文化思考,准确寻找到在不同文化议题设置的语境背景下,如何表现文化。

参考文献:

[1]顾亚奇,赵琳.从辩论型谈话节目看公共话语空间的嬗变[J].中国电视,2020(04):68-74.

[2]贾志甜.狂欢理论视域下对《奇葩说》的文化解读[J].青年记者,2016(05):59-60.

[3]李子扬.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创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4]贺小玲.主流媒体大学生报道的议题设置与大学生媒介形象塑造[J].传媒,2018(11):30-32.

[5]丁晓.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6]刘静雅.以娱乐的形式传递价值与文化——《奇葩说》爆红的原因分析及启发[J].今传媒,2020,28(05):126-127.

作者简介:武峻,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节目模式研究。王天雨,河北衡水人,硕士,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创作,

猜你喜欢

奇葩说
《奇葩说》植入式广告营销分析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制胜之道
浅谈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创新策略
如何“量产”《奇葩说》
《奇葩说》正在悄悄力捧的鲸鱼岛乐队,是虚拟的哦!
《奇葩说》第三季发布会“马晓康”合体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