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传统节日 丰富语文实践
——以“冬至”语文实践活动为例

2022-04-06童丹绒

关键词:谚语传统节日节气

童丹绒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中小学)

从上半年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到下半年的“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关于中国这七大传统节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都有相关的课文内容涉及,年级或高或低,形式或诗或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引领孩子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除了这七个大节,我国还有很多小节,诸如“冬至”“腊八节”“小年”等,统编版语文教材里也有涉及。如果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有意识地立足和紧扣这些节气和传统节日,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这些节气和传统节日,引进古诗文、谚语等语文元素,就能让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到更多教材之外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就以“冬至”语文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如何合理立足节气和传统节日,巧妙地利用多样化的语文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的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的实践能力。

一、诵读歌谣,熟记节气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同时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因此民间有“要睡冬至夜”的说法。在古代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不管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圆子,冬至在各地都是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

二、多措并举,熟悉冬至

(一)初悟古文,认识冬至

何为“冬至”?对于孩子们来说,“冬至”就是两个普通的汉字,要让他们感知到这两个普通汉字里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具体的语文材料。不妨先让孩子们读一读古文对“冬至”的解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的“至”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到达、到来”,另一层则是“极点、最大值”。这段话的大意是: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这时北半球的“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萌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一天,而太阳照射一切物体所投下的影子也各自呈现出一年之中最长的情形,所以这个节气被称作“冬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因此有“过了冬至又长一岁”的说法。也正是这个原因,古人认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二)触摸谚语,走近冬至

言简意赅的谚语反映的是劳动人民长久的生活实践经验。不同年龄的孩子需选读不同的关于“冬至”的谚语。谚语简洁的语言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近“冬至”。

冬至的夜是一年之中最长的,这也是民间说“要睡冬至夜”的佐证,此后,白天开始逐渐拉长。因此就有“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的谚语。像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诸如: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冬至南风百日阴。”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先人们经过一代代的生活经验,反复验证了冬至日的气候变化特点和农业、生活等的联系。也许我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和观察去验证这些谚语所表达的生活经验是否准确。

(三)品读古诗,感悟冬至

诗圣杜甫有一首描写冬至的题为《至后》的七言律诗:“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初平之时,社会动荡,诗人身处异乡,与亲人分离,吟诗一首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

陆游的《辛酉冬至》:“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冬至日,家门冷冷清清。贫穷人家平淡地过节,身体老了就害怕年岁增长。相互搀扶着祭拜之后分享完食物孤独地早早睡去。唯有那探春梦,回到那怀念已久的镜湖边,勾画出冬至日伤感的情怀。因此,古时候,漂泊在外的游子需要在冬至赶回家乡过冬节。唐、宋时期,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民间也有冬至祭祖的习俗。

(四)搜集美食,物化冬至

1.冬至与饺子

北方许多地区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冬至日的饺子相传起源于《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一群受冻的百姓,一个个都冻得烂了耳朵。张仲景巧妙地用面皮包裹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做成像耳朵状的食品,加汤煮熟后施舍给百姓吃。百姓们吃了这种“驱寒娇耳汤”,一个个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也许是因为热腾腾的饺子有“消寒”之意吧。

2.冬至与圆子

南方一些地区盛行冬至吃圆子,江南尤其盛行,圆子寓意团圆。每逢冬至前夕,各家各户都会选用上等的糯米,把糯米在水里浸湿之后磨成粉,水磨的糯米粉细腻软滑,包裹上猪油黑芝麻馅儿,煮熟后加点桂花糖,香味扑鼻、软糯爽口。冬至里家人一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象征着生活团团圆圆、顺顺溜溜。现在的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臻于完美,响当当的宁波水磨汤圆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找到了家的感觉,即使身处异乡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五)解析信息,问候冬至

在信息化的时代,在节日里用“微信”“QQ”等发个信息、传递问候是最常见的,人们精心编撰的信息就是丰富的语文实践资源库。关于“冬至”的信息内容很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出适合学生品读理解的信息内容。学生在品读信息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

1.关注气候,温暖冬至

冬至到,数九寒天就开始了,暖暖的信息问候必须要有温度:“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寒露到霜降,从小雪到冬至,节气在变,牵挂依然;天气变冷,情意暖心。”“冬至了,我冒着凛冽的寒风,顶着飘飞的大雪,忍着超常的低温,以异常冷静的头脑,与时间赛跑,终于赶在手机结冰之前,发出友情提示:穿厚点,别冻着!”

2.关注养生,健康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在养生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气候趋寒,阳气潜藏,是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冬至到,为你煲上两碗汤。一碗羊肉汤,祝你事顺气顺万事顺,扬扬得意无人能挡!一碗排骨汤,祝你缘好财好运气好,排山倒海无人能比。”“汤圆香又香,我要你身子健康体强壮;饺子大又大,我要你家庭幸福乐哈哈。愿你万事顺利,生活四通又八达。祝你冬至快乐!”

(六)创编小报,具象冬至

有了关于冬至的歌谣、古文、谚语、古诗的诵读熏陶,有了与冬至相关的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相关美食激发的独特情感,再加上多角度、多维度的与冬至相关的信息内容,一个节气、一个节日——冬至,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心中有了各自对冬至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时,让他们自己或者小组创编一份以“冬至”为主题的小报,孩子们就会欣然接受,跃跃欲试,因为他们既有表象的材料,又有充足的情感体验。从材料的搜集筛选、结构的编排、文字的誊抄、美工的细化,他们都是满含着对冬至这个节气和节日满满的情感,这样编排出来的小报是带着浓浓的冬至情感,是充盈着语文知识、满溢着语文素养的。

以统编版教材为起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立足冬至,读的文字里有冬至,吃的食物里有冬至,送出的祝福里有冬至,通过这样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能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猜你喜欢

谚语传统节日节气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