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粥”

2022-04-06李学朴

文史春秋 2022年8期
关键词:食粥糖豆节令

● 李学朴

粥,原写作“鬻”,像米在鬲中相属之形,后省作“粥”。因为煮米使其糜烂,故古时称“包糜”,稀粥称为“酏”,今统称为“粥”。古时六谷皆可成粥,此外加上他物,比如豆类,就称为某某粥,名目繁多,《本草纲目》曾列举赤豆粥等50多种。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及王郎起,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帝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光武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褒扬冯异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并诏曰:“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冯异用豆粥为汉光武帝的中兴大业作出贡献。

相传三国时的曹操也是爱喝粥的。宋代陶谷《清异录》载,曹操喝的粥有黄、白、黑粥3种,黄的是小米粥,白的是羊奶粥,黑的是豆沙粥。

豆粥在古时是节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口数粥,也见于《武林旧事》:“二十四日……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口数粥便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多为了防治瘟病,并非只作食物。宋代范成大《口数粥行》曰:“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车尞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馊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疪疬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腊八节最初为华夏古人每逢腊日举行祭祖先、祭百神活动的节气。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土后,佛教“佛成道节”和“腊祭日”因时间上的相同,逐渐融合在一起而成“腊八节”。“佛成道节”亦称“成道会”。相传释迦牟尼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他乳糜,释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成道”。后来,佛教界每逢这一天便用各种香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吃“腊八粥”遂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华夏民间于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还有盼望五谷丰收的意味。吃完丰富的腊八粥,便要忙来年的生产了。农村于腊冬期间,要给田地施一些厩肥、泥肥、堆肥等肥料,统称为“腊肥”。若此时下了雪,则称为“腊雪”,又叫“瑞雪兆丰年”。

除了节令,古人日常食粥是作为饮食的补充之用的。宋代张耒《粥记》有:“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南宋陆游《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家贫,常以吃粥度日。宋代彭乘《墨客挥犀》记述范仲淹“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描述了一位用断齑画粥的贫苦文士形象。

这样来看,将粥作为饮食的调节,偶尔吃吃,倒是益于延年益寿,养颜美容;但是若只得吃粥,或为另一番光景了。

猜你喜欢

食粥糖豆节令
立 秋
糖豆?辣椒!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趣说古人食粥
拉拉勾,吃糖豆
古人食粥养生
冬来且食粥
哎哎,谁动了我的糖豆豆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