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言说,推进说理的深入

2022-04-06罗鸣亮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两位数口诀算式

文|罗鸣亮

质疑和思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和冲突是引发学生达到深度思考的真正捷径。

教师与其不停示范解读或告诉学生学什么,不如提供工具和时间来鼓励学生勇敢质疑、表达、辨析、思考,用“少”教来成就学生的“多”学,最终帮助学生在说理中逐步深入,学会学习。下面以《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教学实践为例阐述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一、少言,让学生敢问

儿童好奇心强,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造能引发学生真实而又好奇的问题情境,贵在精妙,而不在多,从而触发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展开探索。

教学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看到“乘法”,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乘法口诀表。

师:对于乘法口诀,你们有疑问吗?部分学生举手。

师:他们有疑问,你怎么没有呢?

生:因为都学过了,所以没有疑问。

师:学过了,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乘法口诀为什么只到9,不能到100 吗?

生:9 的乘法口诀后面还有吗?

生:我想知道两位数怎么乘。

师:你们真棒,提了很多问题。对呀,乘法口诀为什么只编到9?还要不要往下编呢?

课堂并不急着在一开始就踏入乘法的计算,而是往后退一步,来到学生早已熟知的乘法口诀。然而,熟悉并非代表着没有疑问。如何引发学生不仅会想问题,还会大胆地提问题,此时,教师的恰当“言说”就显得很重要。

二、少言,让学生敢说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放心说”,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自己的真实思考?教师的“少言”,是营造“放心说”的关键。“乘法口诀为什么只编到9?”面对学生的真实困惑,笔者并不急着解释,也不急着让学生在学习中去理解和感悟,而是退至一边,让学生大胆思考,放心说。小组讨论之后,课堂呈现如下景观。

教学片断二:

生:如果继续编到两位数的话,到后面就不好编了,也不顺口。

生:如果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得数太大了,编起来很麻烦。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古人比较笨,认为最大的数就是9,所以就编到了9。

师:现代人知道有比9 大的数,为何也不编下去呢?

生:因为乘法口诀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生:我觉得乘法是一种方法,你会了1~9 以后,后面的自然就会了。

生:我觉得口诀不一定是只编到9,以后到了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都可以乘,只是我们还没学到。

师:二年级时口诀只编到9,三年级时呢?

生:三年级时可能就编两位数的乘法口诀啦。

师:想象一下,到六年级时呢?

生:可能编到五位数乘法了吧。

生:如果你一直往下编的话,世界上的数多着呢,你编得完吗?

师:他的话你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数很多,一直编没有意义。

生:我觉得不编的原因是每个数都是由0、1、2、3、4、5、6、7、8、9 组成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生:听懂了,数是由数字0~9 组成的,所以,下面就不需要编了。

生:每个数位上,满十要进一,所以人们就认为最大的数字是9,9 以后都不用编。

乘法口诀虽朗朗上口,但其编制的合理性,许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从未思考过。本节课以学生提出的真问题——“乘法口诀为什么只编到9”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表外乘法的脚手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追究探寻的欲望,童言稚语引发了听课教师的阵阵笑语与掌声,潜入其中,发现其观点背后也不乏对本质道理的稚嫩思考。整个过程中,笔者甚少言说,甚至不做任何评价或引导,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介入,使学生在表达自我与听懂他人之间自由穿梭。

三、少言,让学生敢辨

交流对话是思维与思维的深层关联交往,课堂中,要把握学生交流的节奏和方向,推动学生想办法说清楚自己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的并非是一个结果,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善于倾听与思考,敢于分享与辨析,勇于叩问与推敲,最终在这样的碰撞中,思维不断得到生长。

教学片断三:

1.教师出示算式:20×3=?一个学生脱口而出“20×3=60”,学生集体鼓掌。

师:你们那么冲动给她掌声?都不问问她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先把0 盖住,2×3=6,在6 后面加上一个0就等于60。

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不用把0 盖住,你就想3 个20 加起来是60。

生:我反对,万一是100×20,你要加100 个20 吗?

师: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意思?

(板书:20+20+20=60 2×3=6 20×3=60)

2.教师继续出示:200×3=?多数学生举手。

师:先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00×3=600,因为把200 的两个0 去掉,就是2×3=6,在6 后面加上两个0 就是600。

生:200×3 可以想成3 个200,就是200+200+200=600。

(板书:2×3=6 200×3=600)

生:上一题是20×3=60,现在是200×3。200 是20的10 倍,那就在60 后加上一个0,就是600。

师:聪明的孩子看一看,“20×3,200×3”是不是都比9 大呀?乘法口诀表中有这两句口诀吗?要编吗?

生:不用编,可以用二三得六这句口诀。

师:想一想,二三得六的“二”在这两个算式里表示什么呢?

生:20×3 可看成2 个十乘3。

生:200×3 可看作2 个百乘3。

师:如果让你在计数器上拨出20×3 和200×3 的计算过程,你会拨吗?和同桌说说,你会怎么拨?

生:(边演示边说)20×3 就是在十位上先拨2 个珠子,代表2 个十,乘3 就是拨3 次2 个,这样就拨了3 个20,也就是60。

师:那200×3 谁来试试?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吗?二三得六这句口诀厉害不厉害?生:(齐)厉害。

生:我发现不管多大的数,用口诀都能解决。

生:我同意,好多数都可以用9 以内(包括9)的乘法口诀解决,乘法口诀只要编到9 就可以了。

师:稍等,我想问刚才说古人笨的那个学生,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古人不笨,很聪明。因为200×3 可以用二三得六这句口诀解决。

师:二三得六可以解决20×3 和200×3 这两个算式,如果再写下去,你猜我会写什么?

生:2000×3=6000。

师:我还会写——

在这一片断中,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充分思考与探索、对话与交流,通过不断的说理以达到观点的协调,形成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计数器的结合更让学生感悟到三个口算之间的关联,发现它们只是计数单位不同,但计算方法与道理都是一样的,沟通了整十数、整百数与表内乘法之间的联系,掌握算法,同时深刻感悟乘法计算的一致性。

四、少言,让学生敢想

要使学生敢想,教师就必须鼓励、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不要妄图通过教师身份过早反馈自己的观点或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片断四:

师:有人举手了,听听他有什么问题?

生:如果是27×3,那就不能用二三得六这句口诀了。

师:他提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

生:他把一个整十数换成了两位数。

师:刚才都是用口诀来计算整十数、整百数。如果不是整十数怎么办呢?(出示:2 ×3=?)这个大拇指图片背后,是不是一定是0?还可能是哪些数?

生:不一定,可能是1、2、3、4、5、6、7、8、9。

师:如果是1,21×3 你会怎么算?

生:我们之前学了20×3,21 里面有1 个20 和1 个1,把它分开,然后用20×3=60,1×3=3,最后用60+3=63。

生:我觉得加法可以退居二线了,不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了。

师:21×3,它用到乘法口诀了吗?用到了哪几句口诀?

生:一个是2×3=6,就是二三得六。还有一个是1×3=3,也就是一三得三。

师:对不对?不过那个二三得六,表示的2 是多少?

生:表示2 个十。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1:(质疑)他不是说21×3 吗?为什么要算完1×3 后再加上去呢?不能直接加1 吗?

生:因为是把21 拆成20 和1,所以把两个数乘3的得数加在一起。

生:21 拆分成20 和1,20 乘了3,1 不乘3,你不是欺负人家吗?

生1:20 都已经乘过3 了,假如他是老大,他付了门票钱,1 假如是他的儿子,不就直接过去了吗?

生:因为它上面写的是21,只乘了20,还有一个1 没乘呢。21 减20 等于1,少了一个1 乘3 就不是正确答案了。

生:3 是20 和1 共享的,3 乘了20,3 也要乘1。

生:因为从21 里面分解出20 和1,它们俩还是等于21×3,所以那个1 也要乘。

生1:21 分成20 和1,20 乘过3 了,为什么1 还要乘3 呢?

师:20 是老大买的门票,乘过3 了,1 好比是它的孩子,直接带进去,不用乘了?谁刚才说加法退居二线了?我们把它请回来。

师:想一想,21×3 是什么意思?

生:3 个21 加起来。

师:加法回来了,你看到了吗?(板书:21+21+21)

生1:(恍然大悟)21×3,3 个21 相加,里面既有3个20,也有3 个1。(学生鼓掌)

师:现在再想一想,口诀编到9 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因为不管什么乘法,都可以把它拆开,变成9 以内(包括9)的乘法。

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是教师的放低姿态,才使得学生不仅敢想,而且会想、善想,最终回到乘法意义的本质,联系加法明晰“乘法口诀编到9 的道理”。

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营造“放心”“放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敢问、敢说、敢辨、敢想,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分析者和解决者。

猜你喜欢

两位数口诀算式
巧算两位数加法
口诀与加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口诀中的规律
怎么写算式
怎样熟记口诀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