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升

2022-04-06崔一梅赛江涛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供给

崔一梅 赛江涛

(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室,北京 100083)

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目标、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提出“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的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也面临着适应需求、提高培养质量的巨大挑战。对以培养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发展以及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急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围绕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很多富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专家学者也针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了很多研究。例如:张志强[1]刘光哲[2]分别对美国和欧洲林业硕士培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刘苑秋[3]曹小玉[4]分析了林业硕士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供需平衡与长效维持机制等建议;王兰珍等[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认知、专业实践环节安排、授课内容与方式、“双导师”队伍建设等很多方面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王玮[6]通过调查发现林业专业学位教育存在培养模式学术化、专业实践形式化、培养年限偏短、专业相关行业内就业率低等问题,并导致了培养目标的偏离;王鹏程[7]提出推进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改革,以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建议;毕华兴[8]认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职业导向不明显、研究方向过于综合、导师配置模式不合理、学位论文(设计)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分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张晓丽[9]对构建全日制林业硕士“课程学习—职业实训—论文答辩”模块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曹小玉[10]针对全日制林业硕士课程体系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结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够、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文献主要在微观层面聚焦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思路,但从宏观角度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的整体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通过文献检索还发现,仅有少量文献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对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思考,特别是尚没有针对某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新时代林业行业发展的使命和要求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和质量提升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一、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林业专业学位的设立与历史沿革

我国林业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设置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林业领域”。之后,为了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林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林业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同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学位[2010]32号),批准北京林业大学等16个单位新增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将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自此,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已有33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稳步扩大,根据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统计,2011—2018年累计招生4 312人,年增长率为25.9%,累计授予学位2 000余人。

(二)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效应与机遇

1.发展效应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至今,其发展积极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稳步扩大培养规模,对林业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本身都产生了积极效应。一方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职业需求导向,对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即培养具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林业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造性地承担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结合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当地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实际等,设置了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经营与管理以及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建设等细化的专业领域,并开设了针对性课程,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更加精准地实现了人才的分类供给,有力地支持了林业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开展案例教学、设置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等,努力提高毕业生的适配度;同时,逐步了解和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林业领域研究生教育在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2个方面的分类发展。

2.发展机遇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1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林业在其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自身也面临着向现代林业的转型升级,这些都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而产生的。做好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既是林业发展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目前,虽然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林业建设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与林业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流失严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不平衡的供求矛盾。因此,只有从供给侧角度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供给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切实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才能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供给结构性问题分析

导致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供给总量偏小、林业重点建设区域人才供给分布不合理、培养应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缺失、培养单位在结合林业建设需求和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等方面有待加强等结构性问题。

(一)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强资源保护、巩固国土生态安全、为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而言,人才支撑尤为重要。《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4—2017年)、《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18年)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2014—2018年,我国林业在岗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虽然趋于上升,但5年间一直低于30%,且总数量呈下降趋势;从学历结构看,截至2018年末,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仍是主体,约为53万人,占比达到51.95%;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约为22.9万人,仅占22.37%。另据可查阅到的调查数据,2012年林业系统专业人才中研究生的占比仅为2.34%[12]。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林业行业人才的总量偏少、学历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更少,人才短缺现象比较突出。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4—2017年)和《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18年)

经过近10年的发展,虽然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年度招生规模稳步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起点低,到2018年,其年度招生总量方达到1 081人,累计授予学位人数仅为2 196人。与林业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目前这一发展规模和速度所能供给的行业人才数量显然不足、对需求的满足度明显偏低。

(二)人才供给的区域分布不合理

随着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2.96%,实现了30年连续保持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但我国森林资源的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等状况仍然存在。当前,森林资源分布集中的东北、西南、南方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区域,在建设生态屏障、发挥林业多功能效益、提升林业产业等方面各有侧重且任务艰巨,需要更多的林业专业人才予以支撑。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林业硕士培养单位33个,以农林类高校为主,分布在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主要林区,成为我国培养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阵地。但是,当前林业硕士招生数量的分布与林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布局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例如:东北生态保育区(范围涉及黑龙江和吉林全部、辽宁东部和内蒙古东部)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1/5,是我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重要粮仓以及东北、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但该区域范围内的2个培养单位2018年招收的林业硕士研究生数量仅占总量的10.7%。再如:青藏生态屏障区(范围涉及青海和西藏的大部地区,以及新疆、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维持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承担的林业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但该区域范围内的培养单位2018年招收的林业硕士研究生总计为135人,占总量的12.5%。由此可见,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林业发展重点区域的需求不匹配、招生数量的分布与林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布局不匹配,从而导致人才供给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三)人才供给体系缺失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

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13],与新时代林业发展目标明确规定的林业科技贡献率指标到2020年力争达到55%、到2035年达到65%、到21世纪中叶达到72%[14]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以高等林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的人才培养单位有责任为推动林业科技进步及提升其贡献率提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支撑,既要培养能从事林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人才,又要培养掌握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且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够对林业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和关键问题进行实践创新研究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拔尖创新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一直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当前,我国林业领域研究生教育在制度设计上包含了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的学术型学位教育体系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其中,学术型人才培养包含了硕士、博士2个层次,教育体系较为完整,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领域对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基础研究层面为林业科技进步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支撑。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林业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只有硕士层次,还没有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博士层次,教育体系不健全。林业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虽然可以承担一定的林业技术工作,但实践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在林业建设重大问题的攻坚克难中后劲不足,从而制约了林业科技在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和进步。可见,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的博士层次缺失问题是导致林业科技进步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原因之一。

(四)人才供给质量不高

目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供给质量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部分培养单位仍局限于重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审议通过的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按人才培养类型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10]。

2.设定的课程体系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体现不足,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趋同;课程内容有待调整与更新。特别是专业学位课程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未能充分聚焦林业建设实践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问题,教学案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3.针对“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虚化、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较少和发挥作用不够、根据林业专业学位教育特点遴选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

4.实践环节对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林业硕士培养方案规定要开展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培养单位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实践基地。这导致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或流于形式或由导师根据自身课题研究需要来安排,鲜有研究生能够真正在林业建设单位参与实际的生产或管理实践,从而导致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培养效果与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产生偏离。

5.招生模式单一,缺少与林业建设单位的对接。目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采取的仍是全国统一招生模式;且招生规模的确定通常是先由研究生导师根据自身研究项目提出招生需求,然后由培养单位根据学科建设的整体情况统筹确定,并没有建立起林业建设单位参与招生的有效沟通机制。

三、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思考及建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端与应用端协同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林业应用型人才供给的有效性、提高供给质量,才能真正化解一方面培养单位不断在为社会培养林业专业学位人才、另一方面行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因此,从供给侧入手,通过调整人才供给规模、区域布局和供给层次,优化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供给结构;以及积极回应和契合国家林业建设需求导向,查补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短板”,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实现林业应用型人才的精准供给和有效供给,应成为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推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要受宏观政策导向的制约,又要受各培养单位学科发展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也需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推动改革。

1.宏观层面

(1)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支撑林业发展新阶段的人才需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我国林业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新的发展阶段。林业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稳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完善林业生态公共服务、促进林业产业升级、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等重大工程和项目。这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针对林业人才队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足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扩大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人才供给数量,以支撑林业发展新阶段的人才需要。

(2)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数量的区域分布,适应林业发展新格局的变化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一圈三区五带”的发展新格局。“一圈”即京津冀生态协同圈,“三区”即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五带”即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沿海防护减灾带。这一发展格局明确划定了我国建设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林业多功能多效益的主战场,以及提升环首都、沿江、沿边、沿路、沿海生态承载力的重点区域。因此,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主动契合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对人才供给的数量分布和层次结构进行相应的区域布局和优化,针对不同区域林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根据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有效加大面向东北、西南等重点区域的人才培养力度,以适应林业发展新格局的变化。

(3)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进入数量增速换挡、质量急待提高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加强供给侧改革和促进生态提速增质是新时期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15]。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综合效益,提升产品供给质量。而强化创新驱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增设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博士学位层次,为林业建设输送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林业高端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林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将为科技引领生态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也将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重大灾害防控、资源高效利用等林业建设重要领域的林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进一步改进管理模式,实现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政策推动向需求拉动转变

回顾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学位类型的设置还是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乃至培养模式的探索,政策推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市场需求应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重视市场主导作用,采取需求拉动模式增强教育与市场的适配度,从而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进一步改进现行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林业建设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教育主管部门、人才培养单位、学生、用人单位等多主体协调互动的机制。首先,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与服务,减少自上而下的具体管理行为,加大培养单位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自主权。其次,进一步完善行业人才政策,建立与林业专业学位挂钩的行业准入制度和人才评聘晋升制度,形成良好的就业吸引效应。最后,建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信息平台,整合招生资源、校内外导师资源、课程和教学资源、培养方向需求资源、就业信息评估反馈信息等,形成多主体发力、校企全过程联动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

2.微观层面

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成为与林业行业人才供给市场接轨的最前沿。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适应林业行业的变化,在调整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规模的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注重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满足林业建设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

(1)确立多元化培养规格

针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人才产出“千校一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同质化等普遍性问题,培养单位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细化培养方向和目标,确立多元化的培养规格,实施分类培养,从而实现多样化的人才产出。因此,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设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推广型、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复合型等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技术推广人才、通用管理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2)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力度

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要围绕职业发展需求提升林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因此,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对接实践需求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和内容深度,强化教学互动;探索建立可定期响应市场变化的课程调整机制;探索实施产教实质性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设、实践项目嵌入式教学等方面积极发挥林业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符合专业学位教育要求的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的筛选机制,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

(3)发展特色化人才培养项目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积极对接多元化市场需求,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域林业建设的特点和需求,或面向特定林业战略发展需求(如林业和草原人工智能发展)等,实施长期或短期的定制性培养项目;另一方面,立足培养单位自身实际,依托优势专业和学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成品牌特色,从而切实解决“专业设置大而全、培养质量低水平徘徊”的问题[1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供给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