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
——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为例
2022-04-06徐迎寿徐基良赵玉泽任忠诚
马 静 徐迎寿 徐基良 赵玉泽 任忠诚
(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北京 100083)
目前,全球已建立自然保护地约22万个,我国则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1],这些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标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给农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这为新林科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自然保护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2]。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自然保护类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要求高、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探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是提升自然保护类专业内涵、打造专业特色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创新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提升了自然保护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导向,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试点,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为突破口,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学校五方协同创新联动,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即构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或湿地公园)管理局、学校等“五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见图1。学院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围绕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探索五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培养特色;针对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困境,探索依托五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图1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自然保护类专业“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二、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凝聚五方共识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引导五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做好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五方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五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制度体系,有效激励各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建立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确保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有动力、有成效、有保障,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三)明确职责分工,确保五方作用的发挥
明确五方的职责分工,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咨询和支持。充分利用好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导向,着力攻克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发挥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确保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争取企事业单位支持,拓展专业办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保持与自然保护区等服务主体合作,通过共建教学基地的方式,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在学校的领导下,为专业办学争取政策、生源、实验室等支持,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
三、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举措
(一)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培养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类实习—专业基础类实习—专业类实习—社会实践—创新研究—毕业论文(设计)”渐进式、立体式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类课程的比重高达40%。
(二)建立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从制度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订了《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本科实习管理规定》《本科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践教学目标和工作内容,以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同时,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学院各级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以及筹措实验室建设经费,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此外,学院还成立了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运行办公室,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协调及管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卫生,收集、整理各类档案等工作,以确保实验室规章制度的稳定运行。
(三)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已与河北滦河上游、湖南东洞庭湖、福建武夷山等20余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北京青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7个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这些教学基地和合作单位涵盖了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以及野生动物、野生植物6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学院还积极拓展校内各类教学资源,在教学用房、资金分配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实验室倾斜,已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动物学、树木学、湿地生态过程等11个实验室,不断改善学院的实验室条件,建成了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条件。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1.基层保护区的顶岗实习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每年定期组织高年级学生赴各类型自然保护区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到保护区管理的各个环节,完全履行具体岗位的全部职责,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保护区工作制度,完成实习工作日志,撰写好实习总结报告。学院要及时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表现,协助实习单位做好实习鉴定工作。同时,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学院与实习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活动或合作,见图2。
图2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自然保护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化零为整”的综合实习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综合实习实施“按研究方向分组开展,结束后集中交流共享”的教学模式。实习前,先组建实习小组,分别去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开展实习。实习结束后,每个小组要完成1份小组实习总结报告,每位学生也要独立完成实习报告1份,实习总结报告均交由学院留存并供其他学生学习共享。同时,由学院统一组织实习汇报、总结,让各实习小组展示实习成效,使所有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见图2。
3.专业创新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实践创新类课程,分成8个学期开展,每个学期0.5学分。该实践创新类课程侧重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强化学生早期的科研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构建了“保持衔接连贯,注重过程培养,强化实践运用”的因材施教的专业创新实践模式,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见图2。
4.自主承担项目研究
以学生为主导,以各级项目立项为驱动,充分利用、发挥学校师资、教学、科研的资源和优势,激励学生就学科的前沿课题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学生以项目立项形式,通过自主设计、自主管理项目开展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实战训练,使学生了解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见图2。
5.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依托本科生全学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中,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开展系统的科研技能训练。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导师让本科生参与野外调查和实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则上要与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研究前沿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见图2。
6.参与社会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以立项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带着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自然保护区和社会基层,以调研为基础,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见图2。
四、自然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以自然保护、生态建设需求为指导,以质量保障为共识,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各方共赢为目标,加强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或湿地公园等)、学校五方的联合,明晰了责权利,充分发挥了各方在卓越自然保护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推进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或湿地公园)管理局等各方也通过“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得到服务,最终实现了各方共赢、共同成长。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
1.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2019年实施“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体系以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生申请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7项,累计研究经费54.1万元,涉及本科生196人次。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北京市级项目14项,校级项目21项。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学院本科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有20名本科生被导师将姓名列入合同书、任务书。112名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8篇,核心期刊论文22篇,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比例0.6篇/人。同时,2019年以来学院组织学生申请组建并获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队伍共57支,涉及学生379人次,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达到了1.35次/人,每年都会有3支队伍获得校级重点团队或校级团队,共有12支队伍获得“优秀暑期实践队伍”称号,逐渐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良好氛围。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019年以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共有161名本科生毕业,毕业生平均读研率达61.34%,平均就业率达96.50%。对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的“在校期间所学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需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为69.81%,满意为30.19%,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认可度较高,反馈良好。
(二)受益面较广,学生满意度较高
“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实施期间,学院实践类教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均稳定在全校前29%,多门实践类课程排名全校前5%,“自然保护区专业综合实习”“脊椎动物分类学实验”“脊椎动物分类学(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评价排名居于全校前列。在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均比较满意,且逐年在上升,受益学生达到3 000余人次,受益面较广。
(三)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丰富
2019年实施“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体系以来,学院教师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主持、参与各级实践类教学改革项目23项,累计经费达28万元;公开发表涉及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27篇,形成了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改革的良好局面。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延伸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BJFU2020JYZD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