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为例

2022-04-06秦晓梁高雪纯冯永忠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本科生专业教育

秦晓梁 高雪纯 赛 娜 王 庆 冯永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一、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伟大构想,要求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1]。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而高素质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伟大构想的关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农业产业,勇于创新、敢于善于创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适应农林业创新、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战略需求,着力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2]。

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表明,我国高校基本已经形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亦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3]。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学习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条件下,同时对新鲜事物和未知挑战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时间和精力去为之付出努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热潮。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4-5]。各高等农业院校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从多个方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6]。

二、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配套制度不健全

当前,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并高度融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农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4]。要实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高等农业院校应主动适应这一重大变革,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农业发展具有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等特征,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培养体系尚不能满足未来农业发展对知识、能力、素养和视野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虽然很多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大多以选修课、校内讲座或者第二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内容。此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一些创新创业的技巧培训,同时需要财务、法律、设计和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由于缺乏有效整合机制,从而阻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课程标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认定和考核评价也不够健全,不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造成他们创新创业潜能得不到挖掘开发,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有限[7],导致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大学生大部分对社会接触不够,很多的知识与经验需要学校的老师教授与灌输。要想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必须在战略高度的层面上建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同时制定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8]。目前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队伍经济或管理专业的教师居多,大多数任课教师缺乏真正的创业经验。农林类专业老师虽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但对于部分创新创业的前沿技术和研究现状了解并不全面。另外,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是邀请创业的校友或者知名企业家等成功人士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创业经历和传授创业经验,但企业家或高管等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农科专业教育特色结合不紧密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导向和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创业的成功率。目前,以讲座或选修课等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又或盲目引进,效仿国内外高校的教育方案,不能根据农业学科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地改进。农业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在农科专业教育全过程,紧密结合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实践计划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集中教育资源,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9]。

三、农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一)构建“1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1个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为宗旨,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1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贯彻双创教育理念、实现农科专业教育与双创的融合、提升双创意识的培养及能力,全面提升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发展能力的提升。

图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1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5项任务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内化、慢慢浸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氛围的营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学校、学院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文化宣讲会和创新创业论坛、编制创新创业指导书等方式,在学校及学院层面上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机制与成效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促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既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推免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各项奖励相对接、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参与双创教育的激励机制等制度的建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机制与成效评价体系。

(3)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应做好学校的专业定位,将培养特色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导向。通过建设农科类专业化的具有设备齐全、管理灵活、开放共享等特点的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学院已有的创业俱乐部平台的系统功能,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功能,与农业企业积极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完善专业化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良好教育的前提条件,然而,大多数高校存在创新创业导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邀请国内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培训授课教师,邀请创业领域的企业家开办讲座,培训创业意识;聘请校外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作为双创教育导师;通过不同的渠道,培养创新创业双师型队伍,并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及典型教学案例。

(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正如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所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基础和应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不断交互[10]。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探索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模式,倡导一门课2小时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探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课程中创业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探索暑期实践教学及全国农学院暑期实践调研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从而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二)实施“1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措施

1.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

由于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较强,安排硕博士研究生中典型的创新创业代表,结合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每年开展2次本、硕、博三个层面的不同学科方向、专业的创新教育研讨会,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其创新能力。邀请优秀校友中的创业代表对在校具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开展创业的学生进行定期指导,每年至少开展2次创业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

2.创新创业论坛及创新文化宣讲

针对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进展,定期召开本科生科技创新论坛,通过报告的形式,交流创新经验,提高本科生创新教育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创业的情况,开展创业项目选题、创业文案设计和创业能力教育的交流论坛;邀请国内在农业领域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开展创新文化的宣讲会议,营造学院创新创业文化的氛围。每年举办2~3次创新创业文化宣讲会,举办1~2次创新创业论坛。

3.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机制相结合

构建基于学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个人成长为核心的学生发展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变目前单一由学业成绩选聘优秀本科生面试攻读研究生的办法,以本科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构建基于学业成绩、科研创新创业素质和现场表达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本科生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各项奖励制度有机对接,激发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4.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科研进展,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或者学院层面上,遴选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愿付出的导师,建立本科生导师库。在本科生入校第2学期或者第3学期,针对学生成长、学业规划以及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鼓励其在全院范围选择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成长、制定学业规划,鼓励学生尽早融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培养其创新意识;同时构建灵活的导师改选机制,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之后,根据个人兴趣,允许其改选指导教师和实验室,实现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贯穿培养目标,深化本科生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5.创业俱乐部平台建设

精准对接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强化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业俱乐部”平台,积极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创业俱乐部,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了解行业动态、组建创业团队等提供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依托平台每年开展“双创小学期”,精准对接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做好职业指导,集中开展分类指导教育。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及不同的需求,每年根据师生反响,有针对性地对活动设置进行调整,使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按照专业特性,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等,依托平台创办系列创新创业竞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农业为基础,拓展其与旅游、景观、科普、生态、文化等农业领域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对现代农业多业融合发展趋势认识的视野,进而激发学生对农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6.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MOOC、翻转课堂、网络视频公开课等现代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与本科教学全过程。优化作物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遗传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现有实验室布局,建立全天候开放的创新教育平台。依托学校作物生物中心,以14个国家级及省部工程中心为支撑,通过机制创新,将其全面纳入到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中。加强农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建设农作物国家级农科教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联合大型综合性涉农企业,以院企合作的方式,为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场所、条件,争取建成高水平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当前学院形成了教学示范中心、作物生物学中心、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等校内外、省内外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和网格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7.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普及落实师资是短板,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双创教育问题的关键[11]。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采用内选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聘请知名涉农企业董事长、科技研发总监、创业导师或对创业过程有亲身体验的校友担任创业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岗前培训、定期轮训、离岗研修、挂职锻炼”等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不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8.创新创业教育使用教材及典型教学案例的编写

根据专业特征,编制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和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将卓越创新人才和复合应用人才培养作为目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编制《作物本科生创新项目指导》《生态农庄规划设计》《创意农业》《农业类大学生创业政策指导》等综合性、宏观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根据3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与双创教育融合模式,每门课程编制5~8个创新创业教学案例,最终形成学院3个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案例课程。

9.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模式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必须与课堂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农业高校的代表专业,学院探索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教材中融入创新教育内容的设置,倡导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2小时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授内容及参与模式,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凝练5~8个双创融合模式和8~10个核心课程和专业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10.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学院针对遗传学理论课程、基因工程、农产品加工、生物信息等专业实验课程理论性强、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探索在实验课程中设置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环节,实现从重复经典实验向自主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将实验课程与创新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暑期实践教学需要深入企业、农村和农业的特征,将本科生暑期实践教学及全国农学院暑期实践调研与创业教育融合,将暑期实践规划与农业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农业创业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一)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学院创新创业氛围显著增强。基于“1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每年举办“农高会”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农业设计大赛等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在校网、院网以及公众号等平台对各类科创类竞赛、科研报告会等进行及时宣传;此外,从2012年至2019年,依托学院“创业俱乐部”累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课程、讲座以及沙龙等1000余场。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科创训练的热情,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不断增加。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研究实现有机融合

学院每年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达40~50人次,形成了稳定的双师型队伍。每年大部分科创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深度关联,科创导师在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给予了额外的资金支持,确保科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了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发展的有机融合。近年来,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1篇增加到2019年的11篇。

(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不断攀升。近年来,先后有12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项目竞赛,尤其是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大赛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以赛促创”效果明显。从2012年至2019年,农学院在校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奖31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7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目前,农学院学生创办企业累计7家,获得学校及企业资助30余万元,学生创办的企业累计盈利60万元左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面向农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了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当前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应当依托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全方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资助项目:陕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新农科建设的传统农学类专业改造提升机制及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Y1901001。

猜你喜欢

本科生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题解教育『三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