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促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2022-04-06陈小锋解孝林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普队伍研究生

陈小锋 解孝林

(1.华中科技大学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加强科普工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1]。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达10.56%[2],但我国与美国等存在一定差距。2005年欧盟平均水平为13.8%,美国22%,瑞典35%[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的目标。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除了提高教育水平外,推进科普工作也是重要的途径。根据《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数据,2010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每增加1%,公民科学素质就能提升1.54%;2015年,每增加1%,则可推动素质提升1.88%[4]。因此,科普工作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应积极发挥科普的知识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职能。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满足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提倡终身学习。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推进建设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创新文化氛围,建设创新型国家。

1 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现状

新时代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科普产品的需求逐年加大,产品质量要求逐年提高;科普对象规模逐步扩大,科普对象的范围从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逐步扩大到面向全体公众;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普工作支持和投入力度,但我国科普工作仍存在科普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原创性科普资源短缺;科普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社会投入不足;科普活动形式雷同,科普传播能力建设不足;社会科普主体力量薄弱,科普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等短板[5]。

1.1 科普人员总量规模不大

近年来,我国科普人员队伍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增长缓慢,科普人员队伍总量仍存在很大不足。2019年我国科普人员为187.06万人,较2009年均增长3.4%,这和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提出2020年全国科普人才总量达到400万人的目标还不到一半[6]。从我国每万人仅拥有科普人员数的指标来看(见图1),我国万人拥有科普人员数指标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后逐年下降,2019年才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9年的水平,充分说明科普人员队伍发展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图1 2009-2019年我国万人拥有科普人员数变化趋势

1.2 我国科普创作人员队伍体量较小

近年来科普创作人员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我国科普创作人员队伍2019年约1.74万人,较2009年增长74%(见图2),但科普创作人员队伍的总体规模依然较小,2019年只占科普人员队伍的0.93%。科普创作人员偏少导致我国科普作品质量和数量亟待提高,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和供给能力和亟待提升。以科普图书为例,我国科普图书很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或者是过去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传统读物,新创作的科普图书比例较小。同时某些科普图书中会出现明显违背科学原理的错误,提高科普创作人员队伍成了紧迫需求。

图2 2009-2019年我国科普创作人员数变化趋势

1.3 科普人员队伍高素质人才不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21世纪的某些学科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7]。科普工作对科普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国科普统计(2020年版)》数据,2019年科普人员中级职称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55.1%。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开的数据,我国具备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15.5%。根据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分析,2019年我国高考录取率为79.0%,本科录取率已达44.0%。以12年前小学入学情况作参考,同年龄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率已达52.7%、本科率已达24.8%。加上2019年成人及网络教育招生,同龄学生高等教育率达86.7%、本科率达39.3%。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已呈普及化趋势,全民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科普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普传播的发展对科普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普作为一种利用各种传媒传播知识的社会教育,传播能力直接决定了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7%[8],信息化传播已成为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宣部、科技部等印发的《关于丰富和完善科普宣传载体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对科普宣传的载体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大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作用是加强科普传播能力的重要内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提出了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也把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应该注意到网络等新媒体科普传播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些违背科学原理的伪科学内容快速传播。科普传播的发展要求科普人员熟悉并能有效运用相关媒体知识的同时,及时发挥科普纠错功能,与伪科学作斗争。因此,对科普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2 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是建设科普人员队伍的有效途径

我国科普专职设置主要为各级国家机关、协会、高校中的科普研究、管理及创作的相关人员,受到编制约束,专职人员的队伍较难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科普兼职人员队伍建设是目前推进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选择[4]。我国兼职科普人员从2009年的157.42万人增加到162.04万人,增长为2.9%;专职科普人员从2009年的23.42万人增加到25.02万人,增长为6.8%(见表1)。推进兼职科普人员队伍建设工作未见明显成效,甚至落后于专职科普人员的增长速度。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科普法》明确规定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推进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是推进兼职科普人员发展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表1 2009-2019年我国科普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2.1 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参与度不高

把科普兼职人员的数量和同时期科技人力投入指标的研究与实验人员全时当量进行比较(见图3、表1)[4],可以看出:2009-2019年,兼职科普人员增长2.9%,同时期作为国际通用的科技人力投入指标的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增长109.5%。同时期我国科技人力投入增长远远大于科普人员队伍的增长,科技人力投入的快速增加对科普人员队伍的影响较小,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参与度不高。结合我国科研现状,尽管在少数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仍处于追赶态势,在科研任务繁重的前提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难以要求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科普工作[12]。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压力较大,评价体系中对科普工作的认可度不够,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因此,动员、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是科普能力提升的一个方向,也是需要从政策深入研究的课题[4]。

图3 2009-2019年我国科普兼职人员与R&D人员全时当量变化趋势

2.2 积极推动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

美国科普实践中,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重要的传播者和培养后备力量的摇篮[5],瑞典等欧洲国家已把科普工作列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普作为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院校应积极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知识聚集、资源聚集的优势,积极推进广大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

由于高校一线科技工作者投入科普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本科生正处于系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从事科普工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而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较全面的科学素养,学科门类全面,具备从事科普工作的先天条件。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7—2018)》,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四类人群的平均达标率分别为10.5%、20.2%、30.2%和34.5%,公民科学素质和教育程度正相关[9]。参照调查报告中的调查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部分新入学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见表2)。可以看出,新入学博士生的科学素质结构较完善,与学科的关联性不大,其科学素质合格率达90.1%,远高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4.5%合格率。因此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能接触最新的科学知识,对其科学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进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能够是切实可行的。

表2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部分新入学博士生科学素质

2010年,中国科协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设立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资助项目,积极培养科普人才,促进科普相关学科的发展,对研究生科普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17年底,中国科学院印发《关于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科普活动学分制的通知》,这是全国首次在研究生教育中纳入科普活动。

3 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的优势分析

研究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积极推动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能有效提高科普人员队伍结构和水平,改善科普产品供给,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和纠错能力,促进科普工作的发展。同时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1 完善我国科普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和水平

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近年来我国经过多年持续扩招,高校研究生队逐年壮大。从表3可知,2019年研究生招生已达91.65万人。积极推进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我国科普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显著可提高我国科普人员队伍规模,改善科普人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结构。以2019年为例,把科普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我国科普人员队伍规模达278.71万人,提高49%;我国科普人员队伍中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55.1%大幅提高到69.9%。

表3 高等教育学校(机构)研究生招生人数(万人)

3.2 改善科普产品的供给

推进研究生参加科普工作将有效提升高质量科普产品的供给能力。研究生经过系统的教育和科学培训,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发展最前沿,同时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学科门类,也能够满足科普工作的多学科需求。推进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能显著提高科普产品的创作质量,扩大科普产品的供给,提高科普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研究生队伍以年轻人居多,创造力强,思维活跃,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供给对象对科普产品的多元化化需求。

3.3 提高科普传播能力

科普作为一种利用各种传媒传播知识的社会教育,传播能力直接决定了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研究生对新媒体、自媒体等信息化手段较为熟悉,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推进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将更好地将新媒体与科普工作相结合,促进科普工作的信息化,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同时,推进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能提高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科普创作和创新能力,根据受众人群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普节目与栏目,推进科普工作发展。

3.4 加强科普“纠错”功能

目前,一些科普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科普作品不具有科学性,同时存在假借科普名义传播虚假内容,谋求不当利益。科普工作的“纠错”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推进研究生队伍参与科普工作,对各种伪科学和伪专家的错误能及时发现和做出反应,纠正错误,积极传播正确的知识。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积极建设较权威的科普宣教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应急“纠错”反应能力。

3.5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使命,是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共同选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10]。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以下不足。①研究生未能掌握足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体系,缺乏创新后劲;②对研究工作缺乏系统的全方位思考,统筹把握和协调能力不足,不利于原始创新;③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足;④科学实践和技能训练不充分[11];⑤严谨的治学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以学位论文为例,有些研究生文献综述部分科普性描述不够,对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把握;研究内容碎片化,缺乏逻辑性联系;对研究领域挖掘不够,问题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

因此,推动研究生从事科普工作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科普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研究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知识范围,强化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效拓宽和夯实知识体系;需要对相关专业知识系统了解和总体把握,强化文献知识的整合理解能力,统筹把握和协调处理能力,培养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足够的科学敏锐度,瞄准学科国际前沿,培养精准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需要自觉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化研究生的技能和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从事科普工作促进研究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博学多才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

5 对策建议

推进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保障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关键。建议高校将研究生科普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研究生科普工作能力培养。

(1)将研究生科普工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与研究生的学位管理相结合。在研究生学位管理中适度对科普工作的相关学分做出要求,有效保证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工作量的同时能有效保证科普工作的质量。

(2)将科普工作纳入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按照分层培养特点,分别制定硕士生、博士生科普能力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要求。有计划地提高研究生的科学道德素养、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3)完善科普工作激励制度。主管部门建立高校研究生科普工作评价机制,鼓励先进。高校可以将研究生科普工作纳入教职工职称评定和学生的奖学金评比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

猜你喜欢

科普队伍研究生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微科普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