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咸宁市大健康产业的现有优势与策略分析
2022-04-06王发余
马 倩,王发余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湖北 咸宁 437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发展动力已经形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健康产业作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关注和支持的重点。于咸宁而言,发展大健康产业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咸宁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增长极,实现绿色崛起更是意义重大。
一、咸宁市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现有优势分析
(一)政策基础良好
1.政策环境优越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同年10月,“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咸宁市先后编制《咸宁市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健康咸宁2030行动纲要》《“九养咸宁”旅游休闲业态规划》《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制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引导性政策。2021年,咸宁市委书记孟祥伟在十三届湖北省人代会上建议,省政府优先把咸宁作为全省科教飞地和大健康产业地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政策引领方面为发展大健康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政策效果初显
当前咸宁市建成大健康项目477个,31个国家级和省级健康预算投资项目,预算内项目资金达1.9亿元。[1]在良好产业政策支持下,许多知名企业已到咸宁投资,如省联发投、绿地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咸宁,如梓山湖恒大养生谷、嘉鱼金色年华度假区、温泉度假区、健康小镇等。2016年,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公布全国首批50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咸宁位列其中。“2018年咸宁市政府对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总体规划,总投资额3 866.7亿元,其中养生产业及生态科技农业等领域总投资1 229亿元。”[2]当前发展成熟的大健康产业园区有咸安竹循环经济产业园、赤壁砖茶产业园、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园,以三大“百亿产业”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正在做优、做强,为大规模发展健康产业奠定基础。
(二)资源禀赋良好
1.生态环境优越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4.2%,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1.27%。近五年内,咸宁市共获得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2019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当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迅速,资本投向明显,市场反响良好,为咸宁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机遇。
2.温泉资源丰富
早在2006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就批准命名咸宁市为“中国温泉之乡”。全市温泉日出水量一点五万吨,年产量七百万吨,共建成地热井约六十口,平均日开采量约三万立方米。近年来,咸宁市市政府着力发展温泉文化产业,全市温泉酒店、景区已多达二十多家,优质的自然资源加上合理的开发利用,咸宁市内温泉已从原始洗浴发展成为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
3.中药材资源丰富
咸宁市素有“华中药库”的美誉,中药材种植面积广泛,生产种类繁多,分布面积广阔,产品产量可观,是湖北省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据咸宁市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植物药919种,动物药72种,矿物及其它类药16种,共计1 007种。”[2]野生中药材资源主要集中于通山县九宫山、通城县药姑山地区。通城县塘湖镇“三木药材”基地、金刚藤种植基地和“赤壁本草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千亩药材种植基地是全市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
4.旅游资源独特。咸宁市境内“山清、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前全市正依托自身优势与特色全力打造文旅产业。咸安以梓山湖、白水畈田园综合体、131军旅小镇为重点,打造旅游产业新支撑极;嘉鱼以官桥镇——鱼岳镇为主体,依托田野乡村公园、山湖温泉度假区、金色年华养生谷,力创荆楚文旅名县;赤壁以三国文化和万里茶道源头为核心,打造三国文化研学和汤茶养生休闲区;通城县重点打造古瑶文化旅游区,建设瑶文化与中药文化融合的旅游目的地;崇阳县依托柃蜜小镇、大岭野樱天堂等特色资源,打造中国·崇阳白崖山生态旅游示范区;通山县以隐水洞、九宫山风景名胜区为载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5.文化资源深厚
咸宁市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上报文化单位1 609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8家,营业收入83亿元。境内的桂花文化、嫦娥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红色文化、九宫山文化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嫦娥文化已成为咸宁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品牌;九宫山被誉为避暑圣地,是历史文化名山;赤壁羊楼洞是古代茶马古道的源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赤壁古战场则集中体现了三国历史文化。
6.健康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根据咸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9.3%,基本形成以体育用品制造、健身休闲为引领,以健身培训、竞赛表演和体育场馆服务等为载体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咸宁市旅游委官方数据统计,2019年全市体育项目落地3个,总投资17亿元,包括大洲湖生态示范体育中心项目和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其中预计投资45亿元的咸宁际华园室内滑雪场项目主体工程已初步建成;签约4个项目,总投资34.1亿元,包括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运营类、体育服务类。
(三)人才资源有保障
1.湖北科技学院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湖北科技学院作为咸宁市唯一一所重点本科院校,无论从专业设置还是生源质量,都处于咸宁市最高水平。2015年至2019年,湖北科技学院共培养大健康相关产业省内毕业生6 199人,其中护理、医学、药学、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平均每年有毕业生近1 170人。(见表1)
表1 2015-2019年湖北科技学院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情况(湖北省内招生)
3.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咸宁职业教育(集团)为大健康产业提供基础人才保障
根据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在大健康产业需求最旺盛的护理、康复、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见表2)
表2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2016-2020年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情况
续表2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2016-2022年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情况
3.湖北健康职业学院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202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湖北健康职业学院,办学地址选在咸宁市境内,开设门类齐全的健康产业所需专业,每年毕业生将近2 000人。这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大健康产业发展,切实构建基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健康专业群的重大举措。
4.咸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健康产业人才
2013年咸宁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健康管理学院,主要为各级民政部门、老年机构、老年社会团体领域,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健康产业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从2013年至2017年,健康教育学院招生规模已成为招生人数较多,比较热门的专业。(见表3)
表3 2013年至2017年咸宁市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5.“人才引进”工程为大健康产业提供高层次管理人才
咸宁市委组织部从2012年举办“招硕引博”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市政府、人社局从2017年实施“党政干部储备人才”引进计划。2019年咸宁市出台《咸宁市“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力争5年内吸引10万名大学生来咸就业创业。以“招硕引博”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为例,从2012年至2019年,全市共引进人才424人,其中,医院、疾控、卫生服务、公共检测、绿色产业等部门的人员占总人数20%以上,为大健康产业储备了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1.老龄化时代到来,健康保障市场广阔
一是庞大的健康需求人群。“按照联合国的最新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以上,则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3]专家预计,2030 年到 205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是最严峻的时期, 2050 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 4 亿。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7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据咸宁市老龄委统计,截止到2018年6月,咸宁市60岁以上老人达42.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2%;65岁以上老年人达27.61万,占总人数的9.2%;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3.98万人;空巢老人达19.87万人。”[5]二是健康产业市场缺口较大。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于健康医疗、医药、护理、保健品等健康产品的需求将成爆发式增长。以养老床位为例,截止2018年6月,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24 949万人,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共746.4万张,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3.09张。另据《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23.5%的老年人平常会服用保健品,经常服用的占到10.6%。2018年中国保健协会数据表明,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两千亿元,仅老年人就消费了一半以上。大健康产业整体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在2020年将突破9万亿元。
2.亚健康人群庞大,健康产品潜在市场可观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面临亚健康问题,“2017年我国主流城市中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其中接近6成比例处于过劳状态,真正健康的人的占比不到3%,40岁以下青壮年占比达到75%。”[5]根据健康报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数据显示:90%的公众购买过健康产品,其中青壮年占多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健康,关注养生,对健康知识、健康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见图1)
图1 亚健康人群年龄段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健康投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随着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73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同比增长8.9%。近几年来,人们对健康管理投入平均增速超过 11%,略高于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2017 年人均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达到 7.92%,比2016 年提升 0.3%。(见图2)
图2 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占比
二、咸宁市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地位不突出
纵观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很多地方已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如孙思邈、华佗、张仲景分别在所在地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开发早已上升为省级战略,但咸宁市的健康产业还停留在顶层讨论阶段。湖北省内很多地市已依据自身优势,把大健康产业放在重要位置,作为未来支柱产业在培育。例如,武汉重点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的高端领域,恩施主要加强“富硒”健康产品的生产,鄂州集中力量打造“中国药谷”,十堰凭借“武当药谷”的美誉,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二)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说明,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集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会产生递增规模收益。规模小、效益低是咸宁市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关键问题。一是医疗医药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以2017年为例,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咸宁调查监测分局的数据统计,全市医疗医药制造业只有3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数量的4%;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6%和4%。二是医疗机构实力薄弱。据咸宁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543家民营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1815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2.6%。全市5家专科医院共有床位870张,不到综合医院的十分之一。”
(三)资源开发整合不足
产业融合是丰富产业业态,拓宽市场范围,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渠道。首先,三大产业缺乏融合。咸宁市内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在森工资源、温泉资源、农业资源和山水资源,但这些产业自成体系,独立运营,没有在大健康产业引领下实现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其次,同领域类企业机构缺乏整合。比如,以福人药业、厚福医疗装备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类工业企业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将规模效益最大化。咸宁市内医疗机构缺乏整合,难以满足大健康产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
(四)产业链缺乏竞争力
当前咸宁市大健康产业规模有限,产业链条不完整,在全国甚至全省产业链中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一是健康产业层次不高。以健康养老为例,全市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落后,大多数福利机构仅限于吃、住等简单服务,与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及健康管理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不足。二是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缓慢。2017年,全市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和零售企业10家,年销售额仅2 746万元,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没有产生综合性体育用品经销商,体育用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咸宁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战略定位,培育新兴产业
咸宁市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要突破面临的一系列制度瓶颈。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规定主导部门专门负责行业的系统管理,做好大健康产业的战略规划,把大健康产业放在省级战略上来安排部署,不断提高其产业发展地位。其次,要集中各方资源,综合发力。政府应联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创造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最后,积极引进大健康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育支柱性健康产业。
(二)加快资源整合进度,壮大产业规模
从《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文件中的数据和分析来看,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乏力,发展的协同性不强,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快市内健康产业整合力度。壮大红牛、奥瑞金引领的健康饮料产业,突出厚福医疗、福人药业在医疗医药中的优势地位,提高嘉鱼绿色农业在全市健康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做强做大优质企业。二是集中打造健康产业示范区。咸宁国家高新区、梓山湖大健康产业园区、通城康美药业产业园、赤壁健康养老示范园区是咸宁市内比较成熟的大健康产业园区,要以这些龙头企业为中心,根据各园区特色打造风格各异的系列产业园区。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激活企业创新
政府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一是充分利用咸宁市内人才资源。加大对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等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聘用力度。二是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截止到2020年,咸宁市已连续举办九届“招硕引博”人才引进工程。未来几年,一方面要继续出台此类人才引进措施;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引进结构,有针对性的引进创新型人才、专业人才。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政策、待遇方面尽最大力度予以满足,确保引进来的人才,能留得住。
(四)构建价值链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医、学、研、康、养、旅”,将大健康与大旅游、大文化相结合。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一批绿色果蔬农林休闲采摘区、健康食药材展示区、生物医药制造基地、高端健康服务管理体验区、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等,通过三产融合带动产业链升级。二是鼓励创业创新,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咸宁市作为后发展城市,可以搭乘信息技术革命的便车,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大数据+大健康医疗”相结合,探究新的产业模式,丰富大健康产业营销形式,促进健康产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