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模式下初中文言文“检测”实效化的探索
2022-04-06张华琴
张华琴
“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模式中的“檢测”环节重在当堂评价,是对“目标”的呼应,对“导学”效果的直接呈现,其实效化是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有效率的课堂检测环节能弥补传统考试制度以一次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弊端,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让大部分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巩固在课堂导学中出现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文言文案例,从检测的原则、时间、内容、方法、手段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检测的原则
目的明确,难易适中、题量适中,层次分明、实用性强是“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模式下检测题设计的基本原则。要将“课堂检测”和阶段性评价的检测题目区分开来。
1.目的明确
检测题要明确指向当堂课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巩固知识。如,基本每节文言文的教学都要求落实重点文言词汇的翻译,那么,学生具体掌握了没有?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字词是没过关的?通过课堂检测,我们可以很快得到答案。
2.难易、题量适中
测验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易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也在课堂上照顾大部分学生,实现课堂的人文关怀。因为检测环节是课堂的一部分,不宜过多或过少,建议题量控制在3-8分钟内。比如,一道总结思考题,或者四五个字词翻译、两个句子翻译,再加一道文言文内容理解的选择题就够了。
3.层次分明、实用性强
测验题要由浅到深,从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到文章主旨明确,层层深入,再通过简单、易操作的题目来实现评价。课堂检测中,填空题、连线题、选择题、判断题可以非常直观且高效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问答题的指向需具体明确,否则难以实现检测目的。
二、检测的时间
课堂检测的试卷大概在3到8分钟,可以放在课堂前,用于评价预习效果;可以放在课堂中,用于评价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可以放在课堂后,对整节课进行整体的评价。
三、检测的内容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阐述:“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堂检测的内容分为三类:记忆性、理解性的,以及应用性的。记忆性的检测内容包括对文学常识、字词和句子翻译的识记;理解性的检测内容包括对课文主旨、情感的把握;应用性的检测主要考察知识的迁移。三者难度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四、检测的方式
课堂检测的方式可以从“听说读写”多方面着手,变“单一”为“多元”,这样才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引起或者发展、巩固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一直在进行检测多元化的探究,发现常见的方式有:
1.变换形式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字音和内容的基本理解情况。检测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常规的有“全班读”“小组读”“谁来读”等。还可以通过改变文章的排版和呈现方式朗读。比如,删除文章的标点后让学生朗读、删除标点后将文章变成从右往左的竖排版再让学生朗读,或者通过多媒体呈现繁体字的文章,甚至书法版的文章,难度加大,让朗读变得有挑战性,在检验预习情况的同时,学生熟悉了课文。
2.变化形式检测重要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借助课件对重要字词的读音、词义进行抽查,是比较常规的课堂检测方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能及时反馈学生对关键字词的记忆情况;其缺点是比较静态、单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检测重要文言字词句的积累。比如,在《愚公移山》的课堂中,为了检测学生对“且”“龀”的理解,可以设置题目:
愚公的年龄应该是( )。
A. 89岁 B. 90岁 C. 91岁
文中遗男的年龄大概是( )。
A.垂髫之年 B.弱冠之年 C.古稀之年
这些问题的情景被设在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需要学生找到关键信息,再借助相关知识做出选择。又如,在《卖油翁》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我们来找茬”的环节,把关键处的文言文译文通过多媒体呈现: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己矜持。陈尧咨尝试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睨着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颔之。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哪里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却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但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借此检测学生对重点词“尝、矜、睨、颔、但”的掌握情况。变化形式检测实现了检测评价多样化的同时,激发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生生活,设计任务考察理解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迁移的检测手段可以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增加参与和体验感。在教学《卖油翁》中,笔者设计了“新世纪的你们对两位主角的表现,你会做出怎样的评价?请跟帖发表议论。”的问题。
欧阳修: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习近平:平凡出自伟大,伟大造就平凡。
师:执着一事,心无旁骛,沉稳自谦,淡定从容,淬炼心性,我们也可以平凡而伟大。
这样的问题在完成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的同时,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创造性学习,引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深度参与,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五、检测的评价手段
生生互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教师点评都可以当堂反馈学生的达标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补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借助新科技的帮助,如,我校智能平板班的“枣尚”教育系统,可以更直观、有效地呈现学生的检测结果。
总之,实效化的课堂检测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作为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检测环节实效化的探究不能停止。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