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

2022-04-06白晋湘郑健

体育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苗疆中华民族民族

白晋湘 郑健

摘      要:根植于地域文化、社会与生态之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采用体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分析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研究认为,交往记忆、交往机制和交往空间有助于加强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技艺交流、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有利推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通过学校教育、非遗传承、赛事活动、乡村建设和全民健身5个维度,可以促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关  键  词苗疆传统体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交流交融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1-0001-08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triple path to forge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y Miaojiang traditional sports

BAI Jinxiang ZHENG Jian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Rooted in regional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Miaojiang traditional sport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nd has unique value 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and et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course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Miaojiang to build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triple path of extensive interaction,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on memory,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space are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Miaojiang 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 new pattern of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formed by skil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Miaojiang 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five dimension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non-genetic inheritance, competition activities, rur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fitness,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aojiang to forge a deep integration path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Miaojiang traditional sports;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始终[1]。2021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可见,不论是从党的工作理论与实践出发,还是从促进民族关系与民族繁荣加以考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苗疆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政治历史特色的特殊区域,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为主构成的多民族聚居区,其范围涉及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地[3]。作为以汉文化中央政权加强统治为目标而建立的国家走廊,映射出一种传统的中心——边缘的民族关系格局,“华”“夷”之间曾相互对峙更相互融合[4]。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大潮催动的我国各民族人口跨区域居住、工作与生活的现象逐渐普遍化、常态化,与之相伴随的各民族之间因经济利益、文化适应等问题引发的矛盾也并不鲜见。如何通过发展苗疆传统体育这一载体引导各民族在未来更为顺畅地交往交流交融,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是本研究立论之本义。

1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

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内部生产力发展程度和交往程度。苗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在此交汇融合,多样化、差异性的特征给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甚至还产生过碰撞和冲突。认识苗疆传统体育在历史境遇与地域空间的客观差异,积极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优势与特征,有助于扩大并深化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

1.1  以历史为基石唤醒民族认同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记忆

汪洋在2020年12月的全国政协民宗委主题协商座谈会上强调“要持续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6]。苗疆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集中、种类繁多、文化多样的地区,在研究苗疆传统体育时需将族群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梳理出历史交往的连续性。

对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交界的苗疆区域遗存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岩壁画、画像石、陶瓷、传统画卷、器具等有关传统体育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与濒临失传的传统体育文献等文本资料,以及现存传统体育活动表演的录音、录像、照片等影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并运用“礼失而求诸野”的思路展开苗疆传统体育历史原貌复原。不同历史时期的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痕迹与民族交往烙印的再现,会提醒我们注意各民族交往的信息,触发我们的记忆,使得“原先处于沉默和失语状态”的苗疆传统体育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得到言说的机会,焕发出新生机。在印证了苗疆地区之间,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往关系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实现了苗疆传统体育跨越时空的当代表达与民族之间的古今联结,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关系的建设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例如,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出土的青铜剑、三环耳铜矛、铜戈等历史文物中,发现了巴、楚文化特征共存的迹象,说明了当时的湘西人在创造一种文化的同时,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化于其中[7],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

1.2  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差序格局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机制

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之地,给苗疆传统体育广泛交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而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正可为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以传统武术为例,流传于湘西一带的岩鹰拳,从祖师爷杜心五的鹰爪擒拿术,经万籁声、蒋兆鸿、刘烈红、刘小银的传承发展,到第五代传承人李俊廷的继承与传播。其门下弟子已达两千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8]。这种以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师徒传承方式,呈现了以师父为中心,由众多弟子组成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差序的管理特征,形成了“长辈—同辈—晚辈”等具有明显“差序特征”,“由里向外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亲疏有秩的稳定关系网络[9],正与“差序格局”理论相符。由此可见,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传统体育交往机制,是苗疆传统体育存续与发展的前提。

1.3  以地缘为核心扩大人际传播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空间

地域,是一种观看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地缘可以“看见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依附和关联”[10]。地缘情结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同民族间地域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乡村社会中,人际传播在维系乡村社会关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湘西德夯民族村寨的“百狮会”(苗族)、湘西花垣县金牛村的蚩尤拳(苗族)、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土家族)、贵州觅洞村的侗族武术(侗族)等苗疆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以村寨为单位在相同民族相同地域参与的体育交往活动。以村寨地缘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苗疆传统体育,具有深刻的区域民俗文化烙印,参与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体育交往的场景之中,成为区域村寨群众交流与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11]。诸如此类,都是基于人们对苗疆语言、习俗等文化要素的认同和归属,依赖地缘关系而扩大苗疆传统体育交往空间。

综上,交往记忆的唤醒、交往机制的建立和交往空间的拓展有助于深化通过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值得说明的是,苗疆传统体育是苗疆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是伴随苗疆各族人民群众间经济、社会和文化互相交往与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族群和谐、民族交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12]。以苗疆传统体育为纽带进行项目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在继承和创造本民族技艺的同时,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技艺,既增进了项目间的互相了解,也加强了彼此文化间的交流。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2.1  推动苗疆传统体育技艺的全面交流

流动的现代性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以农业为根基的传统农耕文明结构逐步分离,原本生活在传统村落的苗疆传统体育传承人,也纷纷走出原生地,实现了跨区域的社会流动。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不同的地域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苗疆传统体育活动[13]。苗疆传统体育在进行技艺交流时,既要考虑本民族内部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苗疆区域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状况,尽可能从易学易练易接受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群体性娱乐活动项目开始,相同语言、相同风俗、相同血缘、相同地理环境下共同体验着同一传统体育活动,更容易进行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利用苗疆传统体育特有的身体语言和运动形式,在彼此之间频繁的身体接触和直率的情绪宣泄中培育民族情感[14]。如羌族的莎朗、侗族的抢花炮、壮族的抛绣球。这些温情的身体情感表达是苗疆传统体育与在场成员互动的“桥梁”,建立一种以情感交流和休闲娱乐为主的交际圈。随着苗疆传统体育技艺交流的不断增强、交流频率不断增多、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深度逐渐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人们在情感交流、思想交锋、意志考验中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起到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显著功效[15],达到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2.2  促进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交流

如果说苗疆传统体育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以技艺交流为主的话,那么苗疆传统体育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应体现在文化交流上,即在技艺交流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交流。我国本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促进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交流,需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在传承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点,在相互借鉴中破除交往壁垒与沟通障碍,增强苗疆传统体育不同文化间的共识,实现有效的交流、对话,建立起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关系。

探索苗疆传统体育文化全面交流的创新形式也尤为重要。如借助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体优势拓宽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信息交流空间。新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参与、分享和互动有助于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在虚拟空间中的相互交流、文化共享,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使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近年来以“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节”“民族体育节”等名义举办的相关体育活动,呈现了多民族共同参与、互动共享,多元文化共存的场景。

3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16]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此,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除紧密结合方针政策中的宏大愿景与总体目标外,更应切实于重在身体、重在日常、重在细节的传播探索,切入基于生活化、共享化、实用化的有效路径[17]

3.1  有机整合教学素材,推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

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学校教育不仅要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更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繁荣富强[18]。推进苗疆传统体育进校园,将之纳入当地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学校教育之中,既是必须亦是必然。

其一,以苗疆传统体育游戏为主的幼儿体育教育。筛选流传、传播于幼儿园小朋友周边的具有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的苗疆传统体育游戏,将苗疆传统体育中“玩”的要素融入幼儿体育教学内容。如斗拐、荡秋千、打陀螺、滚铁环、套圈、跳房子、踢毽子等规则与技艺要求相对简单规范的游戏,趣味性浓厚,小朋友乐于参与其中。既让幼儿在苗疆传统体育游戏互动中获得身心发展,又能让苗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幼儿游戏中得到本土化传承,于潜移默化中形塑幼儿的民族认同。如吉首市幼儿园开展的 “踩高跷”(专门设计、特制)、“挑小棒”等民间体育游戏,深受小朋友们喜欢。

其二,以苗疆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为主的中小学体育教育。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体育运动成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这给苗疆传统体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挑选、整理一些富有本地乡土特色的苗疆传统体育非遗项目,积极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搭建起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与校园体育生活实践的桥梁。如恩施州施州民族小学近年来坚持开展蹴球、毽球、板鞋、肉连响等少数苗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学校苗疆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典范。

其三,以苗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高等教育不仅承担政治宣傳、国民教育、社会服务,还具有传承、发展“高深学问”的职能[19]。故而,高校助推苗疆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除了传习具有地方特色且发展较好、受众较广的苗疆传统体育项目,还要抢救记录正在消失的苗疆传统体育项目,对濒临失传的传统体育文献进行采集与整理,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苗疆传统体育交流交融的历程,探讨苗疆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在实践维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重新认识和确立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功用,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如吉首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长期以来为区域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和传承培养了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体育总局在线课程和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以及国家民委体育文化人培养培训重点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实验室”等平台。并利用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组织相关专家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竞速”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成为了通过教学活动、体育赛事、学术研究等途径积极传承和弘扬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典范案例。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3.2  精准对接非遗技艺,加速苗疆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传承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发展苗疆传统体育,既是对文化政策的积极响应,又能够充分利用苗疆区域丰富的民族体育非遗资源,在活化民族非遗技艺基础上实现凝神聚气,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

1)建构苗疆传统体育非遗资料库。

苗疆传统体育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做好苗疆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影像记录、记忆整理尤其重要,除需要对已有的苗疆传统体育文本类文献进行收集、摘录、分类与汇编外,还需要对文物古迹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口述历史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采辑和整理。既为传统体育的开发与保护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理论依据,又为教育、科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供扎实的史料基础,也为苗疆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后继研究提供了便利。以有效保护、高效共享为主要特征的苗疆传统体育非遗资料库的建构,顺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特别是目前“非遗”专业人员缺位的情况下,体育界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应整合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人士一起来完成苗疆传统体育非遗资料库的建构。其建构过程也是保留苗疆民族记忆的过程,当苗疆人民看到那些记忆里行将逝去的美好事物重焕新生,看到各自民族的文化被珍重之地留存,怎么能不油然而生中华民族情同一家、血脉相连之感呢!

2)打造苗疆传统体育非遗生态园。

文化生态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文化沉淀和现实独特表征的苗疆传统体育,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及其民族精神[20]。苗疆传统体育非遗生态园建设,不仅能够盘活缺乏延续土壤、濒临消失的部分传统体育非遗,保留民族记忆,激发民族认同,也有利于提升非遗继承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对各苗疆传统体育博采众长,实现苗疆传统体育非遗的推陈出新,增强苗疆非遗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将多民族共进共创共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贯彻在每一次创新发展之中。

例如,流传于湘、鄂、渝、黔“三省一市”接壤的武陵山区内的土家族摆手舞,其开展依托一定的空间场域,与其存在的文化生态是相生共融、互为表征的[21]。盛行于贵州赤水一带的独竹漂,主要依存于原材料的生长地和江河水域的原生场域开展。因此,要保障苗疆传统体育非遗的本真性、原真性传承,必须注重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优化和塑造[22]。打造苗疆传统体育非遗生态园,实行区域性原生态整体保护与传承,实现活态化的存在和赓续。

3)建立苗疆传统体育非遗交流站。

苗疆传统体育非遗传承追求的并不是对文化原貌的保持,而是对文化的传承。因此,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苗疆传统体育非遗交流站。例如,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交流站点的交流活动。可以使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同质类项目实现无障碍沟通和无阻力交流,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山武术”与“苗族武术”“岩鹰拳”“苗家八合拳”等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蚩尤拳”“苗拳”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包括一些同质类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交流,这给县级、市级、省级三级申报以及更高的国家级申报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增进交流、缔结友谊的机会和平台。

3.3  持续输出社会影响,助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赛事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因地制宜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鼓励跨区域联合举办。”在对区域内苗疆传统体育资源价值充分调研基础上打造的苗疆传统体育赛事,既能以优秀苗疆传统体育项目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牵引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怀,也能以塑造新时代文化记忆的形式唱响主旋律,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

1)打造以展演为目的的苗疆传统体育精品赛事。

以展演为目的的苗疆传统体育精品赛事活动,使苗疆传统体育从日常生活走向了体育赛场,不再局限于本村寨、本地区,改变了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的同时,也给苗疆传统体育的“向外”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从族民走向了全民,从村寨走向了全国,并逐渐向世界发展[23]。苗疆传统体育精品赛事是一种突出运动技能的带有竞赛性质的赛事展演,是在体育赛场上实现的,不同于舞台表演、庆典表演或文艺会演。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中的展演类赛事项目“广场龙舞”。苗疆传统体育赛事展演过程是展示特色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碰撞的过程,多样化、趣味化的展演不仅给苗疆各民族提供了增進友谊理解、化解矛盾偏见的机会,也将多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理念通过友善趣味的形式传递出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2)申办以竞技为目的的苗疆传统体育大型赛事。

举办有广泛参与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24]。苗疆传统体育应积极参与各地市州、自治区、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体育赛事活动,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实现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是积极参加或申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运会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可为包括苗疆传统体育在内的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搭建重要平台[25];二是借助全运会、国际龙舟赛等大型竞技体育赛事开展苗疆传统体育比赛,提高赛事影响力;三是承办苗疆传统体育赛事,在原有湘鄂渝黔桂边区民族运动会的基础上,以“苗疆传统体育”的名义开展主题赛事,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彰显苗疆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常态化地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苗疆传统体育竞赛,在促进文明交融和民心相通方面有着独特作用。

3)开展以创新为目的的苗疆传统体育创意赛事。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创新举办传统体育赛事,吸引社会大众支持和参与才能达成传统文化保护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媒介,只有以人们喜闻乐见、时尚化、年轻化、可视化的方式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传统体育不断焕发生机。比如,2018年一部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参演以太极为主题的说唱短视频《太极不太急》引起关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关注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太极剑冠军龙骄尔在水下演练太极拳,用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中国太极之美。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体验苗疆传统体育,是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实践指向。

3.4  密切贴合当地实际,助力苗疆传统体育融入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苗疆传统体育亦如此。应全面认识、充分利用苗疆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使之科学地转化为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动力。

1)加强苗疆传统体育群体交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上千年濡化而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地方性”道德精神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源性基础之一,通过传统体育文化构建可参与村落文化公共生活,有利于提升村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26]。通过组织苗疆传统体育活动让村民拥有参与感、成就感,体会苗疆传统体育活动的凝聚性、娱乐性,在活动中加强与乡村外来人员建立群体交流的机会,让乡村外来人员找到归属感,并将宗教思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民族特性等历史沉淀和文化遗存注入其中,有利传承了乡俗情感,实现了全民参与、乡民共享的健康生活方式[27]。提高参与乡村体育治理的积极性,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共建乡村文化精神。

2)强化苗疆传统体育民俗活动,参与乡村文化治理。

民俗体育活动是党和政府精神文明宣传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在村落生活中有凝神聚力的统领意义,一定程度传导了乡村自治状态下所应遵循的规则、规范[28]。《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项目。当地政府体育和文化部门应结合实际,挖掘苗疆传统体育的节庆民俗活动,推动苗疆传统体育生活化。使之与社区或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生活仪式相融合,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相附随[29]

如湖南湘西吕洞山地区的苗族接龙舞,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了苗族妇女美德的养成,村落公序良俗的维持,塑造着苗族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乡村文化的治理有效[30]。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乡村精英、体育协会、乡村体育教師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或团体,在重大节日庆祝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及各类乡村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进而吸引或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苗疆传统体育民俗活动。

3)丰富苗疆传统体育生活场景,促进乡村和谐风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其天然的亲和性和令人喜闻乐见的特性,其自身无可辩驳地带有历史的惯性和情感的温度,也使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31]。比如苗族竹竿舞,道具古朴自然,动作易学易练,姿态优美、节奏感强,群众参与难度较低且参与度较高,人们在团队协作中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苗疆传统体育在这种自然清新、温和亲切的乡土气息下,对于构建和谐乡村、加强民族团结、提升乡村道德教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32]

综上,全面认识、充分挖掘苗疆传统体育中的优势资源和文化元素,有助于破解苗疆传统体育村落传承危机,改善苗疆传统体育乡村生态文化。同时通过“文化+”“旅游+”“生产+”“互联网+”“品牌+”“研学+”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助力苗疆传统体育融入乡村振兴,使之成为融“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产业经济、丰富社会文化、促进全民健康”为一体的群众活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与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追求正相契合[33]

3.5  牢固树立健康理念,力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健康中国这2个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事业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体育从单一的健身功能提升为多元的社会功能和健康价值[34]。发挥苗疆传统体育的“运动促进健康”优势,推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使苗疆传统体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

1)形成广泛认同的苗疆传统体育健身符号。

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本出路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遵照传承发展以为了人民为导向、依靠人民为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价值旨归的前提下谋发展[35]。现代社会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也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融入当下社会的价值对接,以满足在当下“全民健身”的国家背景中人们的社会性需要。例如,吉首团结广场全民健身点,每天早晨,队员们如约而至欢聚一起,在《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沂蒙山小调》等音乐的伴奏下,共同习练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功夫扇、健身气功、民族健身操等传统体育运动,与团结广场中的“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党建政策标语、民族文化标志交互辉映、相得益彰,全方位展示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群众在无形中被熏陶感染,同时完美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幸福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望。

苗疆传统体育本身具有文体合一的交融性特点,在许多民间文化活动中,体育与舞蹈没有被严格地区分出来[36]。如具有丰富苗疆传统体育内涵的苗族鼓舞,文化意蕴独特,是传统体育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代代传承[37];而清江舞、摆手舞在武陵山区广泛流行,成了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健身内容。这既接受了民间原创的技能和文化的熏陶,也迎合了现代人身心锻炼的需要。也就是说,要求我们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现代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原有“乡土特色”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元素”,扩大参与群体,增进推广与普及。以此提高苗疆传统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形成广泛认同的苗疆传统体育健身符号,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需求。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2)构筑共有共享的苗疆传统体育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族工作的经验之一。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苗疆传统体育的自然亲和力与功能吸附力来扩大体育健身参与人口,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态体育环境,以便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之中。如发挥苗疆走廊的山水、田园、廊道等地形地貌优势,结合季节特点,开展漂滩、嬉水、钓鱼、叉鱼、登山等具有休闲娱乐特性又兼有生活特色的苗疆传统体育活动,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重新激活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以此使苗疆传统体育能够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更深层次地浸润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3)构建医养融合的苗疆传统体育服务体系。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倡导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苗疆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健身、娱乐、社交等功能,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联系,能够有效吸引社会大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健身锻炼中。苗疆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项目是上千年健康养生思想与实践的提炼,在健身、养生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部分项目本身和中医文化及其治疗手段都有重要的渊源[3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大力扶持推广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因此,苗疆传统体育应以《“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为契机,牢固树立健康理念,推动苗疆传统体育与医养的深度融合,构建“体医养”相互融合的服务创新体系。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苗疆传统体育为载体,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分析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这正是回应了费孝通先生对武陵山民族走廊是“不同民族接触交流走廊和民族熔炉”的重要论断,在学理层面揭示了苗疆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规律。具体而言,“各时期积淀的居民和他们原来的民族特点”是苗疆传统体育广泛交往的基础前提,“不同时期人山定居移民的一个民族熔炉”是苗疆传统体育全面交流的重要媒介,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我之间既有区别,又难分解的多民族共向体”是苗疆传统体育深度交融的目标导向。正是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频繁,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强化。

参考文献:

[1] 郝时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2021-05-19(013).

[2]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8 -29(001).

[3] 暨爱民,彭应胜.“边墙体系”与苗疆社会变迁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0:1.

[4] 赵旭东,李飔飏. 从多元一体到差序多元的世界意识——互惠关系下“走廊民族志”的新范式[J]. 探索与争鸣,2021(3):47-56+177.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6] 汪洋出席全国政协民宗委主题协商座谈会[EB/OL]. (2020-12-02)[2021-12-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684970483212585025&wfr=spider&for=pc

[7] 周明阜. 湘西先秦考古文化的多元性建构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71-79.

[8] 刘少英,罗君波. 非物质文化遗产岩鹰拳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3):137-144.

[9]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 TIM CRESSWELL. 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 徐苔玲,王志弘,译. 台北:群学出版社,2006:21.

[11] 张小林,白晋湘,吴力. 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节庆民俗与现代创意发展——基于湘西德夯“百狮会”的考察[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6):140-144.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 郑健,张婷,李久芬. 不同地域文化传统节庆民俗体育的对比研究——以岭南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例[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1):79-81.

[14] 王广虎,冉学东.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苗疆传统体育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12+18.

[15] 白晋湘. 民族民间体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1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2021-12-10]. 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

[17] 刘韬光,李守培. 武术传播研究的“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走向[J]. 中国体育科技,2021,57(11):79-87.

[18] 青觉,徐欣顺. 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向[N]. 中国民族报,2019-05-17(006).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19]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0]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33-40.

[21] 刘喜山,邓星华.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61-66+94.

[22] 倪依克,胡小明. 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 体育科学,2014,34(12):3-7.

[23] 孔庆波,戴晓敏,马春银,等. 少数民族体育的身体文化本相与发展变迁[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57-61.

[24] 黄二宁. 13—14世纪丝绸之路与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及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2):77-84.

[25] 韦晓康,赵妍. 建党百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成就与使命[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130-140.

[26] 钟喜婷,杨海晨,冀宁. 重构道德秩序:闽南林村民间体育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动员的田野调查[J]. 体育科学,2021,41(4):14-22.

[27] 白晋湘,万义,白蓝.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7.

[28] 廖上兰,吴玉华,肖锋,等. 民俗体育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及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2020,40(11):31-41.

[29] 孙晨晨,邓星华,宋宗佩. 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J]. 体育学刊,2018,25(5):30-34.

[30] 罗婉红. 苗族接龙舞展演的“民俗生活”与“国家舞台”——基于湘西吕洞山地区的田野调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65-68+92.

[31] 罗婉红,龙佩林,郭振华,等. 在传统与自觉之间:湘西村落女性参与传统體育的行为逻辑——兼与万义博士商榷[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3):36-45.

[32] 杨文姝,林子淇,李丽. 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5):63-67.

[33] 王晓东. 启迪和导向:费孝通与中国体育社会科学[J]. 体育学刊,2019,26(3):14-18.

[34] 刘国永. 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 体育科学,2016,36(12):3-10.

[35] 薛浩.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溯源、演变形态与路径选择[J]. 体育文化导刊,2021(5):54-60.

[36] 李开沛,龙佩林. 凤凰民族文化研究(下)[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37] 张霞,龙先琼. 湘西苗族鼓舞文化意蕴的多维审视[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3):143-150.

[38] 白晋湘.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9-14.

作者简介:白晋湘(1962-),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学。E-mail:bjx@jsu.edu.cn  通信作者:郑健6448B8BA-1C05-450E-AE82-4752B7D82EAA

猜你喜欢

苗疆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清代开辟苗疆后清水江流域纠纷解决机制变迁研究
“集中”抑或“分散”:近代苗疆农村土地的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