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专家Н·В·里尔团队与苏联核计划

2022-04-06王金玲

江汉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核计划苏联

摘要:苏联实施核计划过程中利用了324名德国专家,其中最具实力的当属М·Ф·阿尔登、Г·Л·赫茨、Р·Х·波泽、Н·В·里尔领导的四个顶级核专家团队。他们的工作为加快苏联核计划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以里尔为首的专家团队最有价值、最受器重、获得荣誉和奖励也最高,堪称受到苏联高度认可的德国专家的代表和缩影,专家组负责人Н·В·里尔在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以及“镰刀斧头”金质奖章。在33人组成的获奖名单中里尔·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位列第23位,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外国人。他同苏联专家库尔恰托夫、泽利多维奇等并称为苏联核弹之父。

关键词:苏联;核计划;德国专家;里尔团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苏联核计划档案资料翻译整理研究”(15ZDB064)

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4-0114-09

德国专家里尔·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与苏联专家库尔恰托夫、泽利多维奇等并称为苏联核弹之父。① 苏联实施核计划采取了既适用于本国专家又适用于外国专家的保密措施。作为秘密的承载者,德国专家无论是在苏联逗留期间还是返回德国后都不得对外透漏其在苏联的工作资料、成果数据以及一切其他信息。他们都签了相关文书并作出承诺,25年内都不能提起自己参与过苏联核计划,其中大多数人都遵守了诺言。因此,里尔团队参加苏联核计划的相关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承诺期过后的1988年,Н·В·里尔的德文回忆录《我在金丝笼子里的十年》在斯图加特出版②;1996年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塞茨将里尔的回忆录更名为《斯大林的囚徒尼古拉斯·里尔与苏联核试验》译成英文在华盛顿出版③;2001年为了纪念里尔诞辰100周年《我在金丝笼子里的十年》被译成俄文更名为《苏联核计划中的尼古拉斯·里尔》在斯涅任斯克出版④。这三版回忆录记述了他在1945—1954年被招募参加苏联核计划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作为当事人里尔表达了自己领导的团队在金属铀提取的工业化工艺的创建和推广领域的工作成果得到了苏联政府的高度认可,为德国、美国、俄罗斯学者了解里尔团队的贡献提供了参考。里尔的回忆录在德国和美国并没有引起重大反响。美国学者和德国学者对里尔团队与苏联核计划问题研究成果非常少。仅有里尔的女儿英格堡·海涅⑤以及學生И·贝克尔和Л·马德尔⑥发表的回忆里尔在苏联的生活细节和返回德国后的工作状况的少量文章。

2000年以后里尔团队在苏联核计划中发挥的作用问题引起了俄罗斯学者的高度关注。俄罗斯学者对这个问题大体持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非常极端,否定里尔团队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这并不客观。在苏联核计划中与里尔同时从事高浓缩金属铀提取工艺的苏联专家Ф·Г·列谢特尼科夫院士直接否定里尔团队在研究工业规模的纯金属铀的提炼方法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认为“德国人里尔能够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斯大林奖金是政治行为,是作为他们在我们国家逗留和尤其是他们在电炉钢市的工厂中工作的一种补偿”⑦。2014年Н·В·库茨涅佐夫在其代表作《苏联核计划中的德国人》中介绍了里尔专家组的工作情况,但是间接否定了以里尔为代表的德国专家团队的贡献,认为“他们只是参加了苏联核计划的辅助性工作并没有对其进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⑧。第二种观点肯定德国专家的工作对苏联核计划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缺乏系统研究。2000年Б·М·伊美尔扬诺夫和В·С·加夫里琴科在《Б实验室松古里现象》一书中对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德国专家里尔解决了苏联核计划中最重要的铀产量问题,影响了苏联核计划领域的工作进程”⑨。2005年Н·Н·鲍古年科、А·Д·别里宾科、Г·А·索斯宁在《核计划的英雄们》一书中将里尔作为苏联核计划的英雄之一,对其生平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简要评价⑩。2002年В·В·帕博科夫和Е·С·卡康扬在《1900—1981年尼古拉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一书中认为:“很难说清里尔团队在苏联核工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苏联第一次核爆炸的进程,但是授予里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斯大林奖金绝不是无缘无故的”{11}。尤其是2004年В·С·古帕列夫在《斯大林的白色群岛》中认为:“对于苏联核计划而言最有价值的德国学者是里尔。里尔博士的团队最接近苏联核计划的中心,其他德国学者和专家处于苏联核计划的外围”{12}。第三种观点很矛盾,在肯定德国专家工作的同时又贬低德国专家的作用。2004年Ж·И·阿尔费罗夫院士在《尼古拉斯·里尔》一文中否认里尔领导的专家团队的不可替代性,认为1944年苏联专家З·В·叶尔肖娃就提炼了金属铀锭,“没有里尔团队金属铀提炼问题也能解决,只不过要推迟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13}。

1998—2010年俄罗斯联邦核能部陆续解密并出版了3卷12本《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收纳了1938—1956年苏联核科学和核工业发展的文件近3000份,其中有90份涉及到德国专家招募、使用、奖励以及德国专家工作状况汇报的原始档案,与里尔团队直接相关的文件有33份。本文从苏联政府对德国专家里尔团队的聚才之策、用才之道、励才之术、留才之心四个方面,分析里尔团队在苏联核计划中作出的贡献。

一、苏联对里尔团队的招募

在被苏联招募的德国专家团队负责人中里尔是非常特殊的一位。早年在俄罗斯的生活经历、在德国铀计划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在苏军占领区滞留的偶然情况使他和团队成员与苏联核计划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里尔与苏联存在着深厚历史渊源

H·B·里尔出身名门,具有天然的语言环境优势。18世纪里尔的祖先就从德国来到俄罗斯谋生,凭借军功曾出现了一位公爵和一位男爵。里尔的父亲В·Г·里尔是“西门子和卡尔斯克”工厂驻俄罗斯圣彼得堡电报和电话公司的电学总工程师。母亲叶琳娜·里尔是皈依了基督教的犹太人。1901年5月24日里尔在圣彼得堡出生。家中经常进行双语交流,所以里尔自幼就熟练掌握德语和俄语。以至于参加苏联核计划时“里尔俄语特别流利,很多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都不知道他是德国人”{14}。

殷实的家境为Н·В·里尔提供了良好教育。1918年春里尔在圣叶卡捷琳娜福音路德教会附属学校应用学部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同年9月进入圣彼得堡最好的中学——圣彼得中学应用学部七年级就读。1919年里尔学完了全部課程并考入了彼得格勒工学院电气机械系,后来转入该院化学系。里尔曾说:“我的生活就像摆针,不停地在物理和化学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应用和研究之间摆动”{15}。转专业的特殊经历使他接受了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的系统学习,获得了一生能够在物理和化学之间兼收并蓄的底气。十月革命后苏俄经济崩溃,尤其是老师被逮捕,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里尔无法在苏俄接受高等教育。1921年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为里尔一家提供了离开苏俄回到德国的契机。

(二)里尔及其团队参加德国铀计划获得经验

回到德国后里尔考入名校柏林洪堡大学,师从射电化学家奥托·哈恩和核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他的这两位导师是当时世界顶尖科学家。1938年奥托·哈恩和Ф·В·施特拉斯曼一起发现核裂变现象,揭开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因此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莉泽·迈特纳对奥托·哈恩发现的核裂变现象在理论上做出了解释,为核裂变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名师出高徒,1927年在奥托·哈恩和莉泽·迈特纳的指导下里尔顺利通过了题为《使用米勒—盖格计数器来计算光谱学β辐射》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系统的学校教育令里尔终身受益。在参加苏联核计划过程中“我们经常能接到全新的任务,但我们都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凭借接受的多学科教育和基础学科扎实的知识储备,我们在苏联进行了特别有效的工作,每次都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任务”{16}。

博士答辩成功使里尔获得了进入奥尔股份公司的敲门砖。这个公司隶属于德古萨康采恩,是以奥地利著名发明家奥尔·冯·韦尔斯巴赫的名字命名的,其放射性物质研究在德国首屈一指。奥尔公司主要从事稀有金属科研和生产工作以及在这个领域给其他企业和公司提供技术帮助。奥尔公司长期致力于钍生产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里尔“在奥尔股份公司工作了18年,从科研人员、部门负责人到科研部门总负责人”{17}。起初他是公司旗下工厂光学技术实验室的负责人,后来他管理整个企业的科研部。奥尔公司的骨干成员后来同里尔一起被苏联招募参加了核计划,如铀化合物和稀土以及发光物质方面的专家奥特曼·戈林博士、金属铀提取工艺方面的专家维尔茨·京特、实验室负责人蒂梅·赫伯特、稀土和铀盐方面的实验员祖默·瓦里特等。1939年4月里尔将“铀裂变可能性的消息向军方作了报告,但是未引起军方的重视”{18}。此后,他主要从事发光物质和铀研究。这时里尔在放射线领域作出了几项重大发现,获得了专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里尔管理了奥尔公司旗下的重点放射实验室,表现出精明强干和务实的作风。英德战争爆发后,里尔作为奥尔公司的首席化学家被军方征召参加了德国铀计划。最大限度地提纯铀是制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原子弹所需铀的提纯工艺深深吸引了里尔。他忘我地工作,凭借旺盛精力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新的生产工艺,在短期内使金属铀的生产达到了工业规模。1942年之前德国三个提取铀的工厂生产了6.5吨纯净的铀。里尔不仅表现出学者的才华,而且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从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精细地搜集放射性物质,大量的铀和钍渐渐地集中在他手中,后来他参加了德国核反应堆的制造工作。苏军到达柏林之前里尔领导奥尔公司在柏林地区的化学工厂中组织铀生产。在比利时的康沃铀镭矿区生产镭时产生的废料被倾倒进废石堆中,里尔团队从比利时镭工厂将其运回作为生产铀的原料,采用分散结晶方法进行铀盐提纯。在这种情况下有污染的杂质会留在基质溶液中,纯净的铀硝酸盐浓缩成晶体,里尔团队探索出溶解、蒸发和结晶三个步骤,从铀盐中还原铀要借助金属钙做还原剂,从而获得了金属铀粉剂。随着盟军轰炸德国城市,德国核研究机构被疏散到各地。里尔团队同大部分德国核专家一样漂泊不定,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三)里尔及其团队滞留苏军占领区

大部分德国核专家从柏林和德国东部被疏散到德国西部和南部。盟军进入德国本土后,这部分德国专家及实验设备和研究成果全部被美国和英国收入囊中。只有少部分德国专家滞留苏军占领区,里尔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里尔团队被苏联招募,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美军将德国铀生产工厂夷为平地刺激了里尔。1944年9月法兰克福遭到轰炸,提炼铀的工厂被烧毁。几经辗转,里尔来到奥拉宁堡生产铀的工厂。后来奥拉宁堡被划入苏联占领区,但是美军比苏军更早到达柏林。美国曼哈顿计划负责人格罗夫斯将军对阿尔索斯行动组作出指示,奥拉宁堡是德国最重要的铀研究基地,必须派遣工作组拆卸铀工厂、抓捕以里尔为首的德国专家。阿尔索斯行动组没有成功进入奥拉宁堡。美国人担心这一切落到俄国人手中。1945年3月15日美军用600枚炸弹摧毁了这个城市{19},将其变成了废墟。里尔多年的研究成果毁于一旦。

第二,德国党卫军对核专家的驱赶促动了里尔。党卫军奉命检查重要的秘密研究小组是否依然留在前线附近,从奥拉宁堡的废墟中找到了里尔,命令他和其他专家立即向南部的阿尔卑斯堡进发,不从者要被处死。里尔毫发无损地从刚刚被炸毁的城市平安撤离到柏林近郊的布赫,投奔其挚友苏联专家Н.В.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

第三,苏联挚友的积极引导感召了里尔。Н·В·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从1925年起在德国威廉皇家学会脑研究所工作,是遗传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在研究辐射对遗传的影响方面享有盛誉。遗传学实验室没有承担德国铀计划的秘密任务,不属于重点项目,不会引起盟军和党卫军的注意。同时“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出于自己对俄罗斯的归属感”{20},不仅本人毅然留下来也挽留了里尔及其他的德国科研人员、实验室的骨干,认为如果分开就无法表现出在一起的能力和价值。于是里尔和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惊惶不安地等待苏军的到来。

(四)苏联政府招募里尔团队的过程和政策

自苏联实施核计划以来,“铀原料提炼和同位素分离问题就是最棘手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21}。1945年5月4日,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研究员И·Н·戈洛温在维也纳获得德国核计划的重要信息,“柏林的奥尔股份公司能生产鈾”{22}。于是苏联开始查找德国专家。

1945年5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作出8566号绝密决议,“利用从事核研究和铀生产的德国专家到苏联工作”{23}。1945年5月中旬比美国人略迟,内务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助手А·П·扎维尼亚金领导下的德国核战利品收集队包括通晓德语的苏联物理学家如Л·А·阿尔齐莫维奇、И·К·基科因、Ю·Б·哈里顿、Г·Н·弗廖罗夫等组成的专家组到达柏林。他们在苏军占领区发现了一批德国核物理学家,里尔就是其中之一。苏联深知里尔是稀有金属提炼工艺领域的著名专家,纳粹德国时期里尔领导研究和试验了在工厂条件下将铀原料加工成铀产品和金属铀的方法。

苏联政府采用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招募了铀金属冶炼方面的著名专家里尔教授及其团队”{24} 去苏联参加核计划。合同约定要求他及其团队在苏联从事与专业技术水平相符的工作,苏联的研究所或实验室每月支付薪水;依照苏联现行法律保障约定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服务,以及每年给予约定人提供苏联劳动法规定长度的带薪假期但是不准离开苏联境内;保障每月寄送包裹给父母和家人,每月邮寄的包裹重量不得超过8公斤,汇款给父母数额为约定人月工资的50%,按照苏联政府的汇率兑换成马克或者奥地利先令。在完成政府交办的一系列物理技术任务后合同期满他们有权返回祖国,按照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退休金,博士为750马克、教授为1200马克。在返回德国时里尔如果失去劳动能力就会向他本人或者他的家庭成员支付一次性补助金,数额为3个月工资。

合同签订后,Н·В·里尔亲自为苏联专家组带路,前往被炸毁的奥拉宁堡的工厂,结果收获颇丰,“100吨铀氧化物和12吨纯金属铀以及用于提炼铀产品和金属铀完好无损的设备都被运往临近莫斯科的电炉钢市”{25}。1945年6月9日里尔团队举家飞往莫斯科。

二、苏联对里尔团队的使用

里尔团队由冶金学家、化学家、工程师和工匠共12人组成。苏联政府对里尔团队及其设备进行了充分利用为其核计划服务。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最初打算利用里尔专家组“安装从德国拆卸的设备、培养苏联科研骨干和设计提取金属铀的工厂”{26}。

(一)里尔团队完善了德国提炼金属铀的工艺流程

1945年9月里尔建议“使用奥尔股份公司长期研究并在其旗下企业中采用的提炼金属铀的工艺流程”{27},在12号工厂开展科研和试验工作。

第一,建设铀试验车间。1945年11—12月里尔团队利用从德国拆卸的设备在12号工厂建立了试验车间,采用里尔提出的方法完成了用金属钙从低氧化物-氧化物中还原出金属铀,证实了用金属钙作为还原剂提炼金属铀的试验方法能推广到工业生产中。

第二,建立铀冶炼试验工厂。里尔团队借助从德国运回来的陶瓷坩埚中有电阻的氩和真空炉、真空烘干炉、搪瓷仪器、不锈钢电抗器等设备在12号工厂建设铀冶炼试验工厂。“当时试验仪器和化学制剂极难得到保障,工作紧张程度日益增大,起初我们只是利用从奥尔股份公司和其他地方拆卸并运回苏联的辅助工具,许多东西都欠缺,因为在运输的时候丢失了”{28}。1945年第四季度12号工厂一个车间成功改建为试验工厂,用里尔的方法生产金属铀。“这些试验设备在德国被拆卸前每年能生产10吨金属铀,而此时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吨”{29}。这种技术生产的成品铀锭中的铀含量低,浪费很多,没有采用起码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但是它很容易被掌握,为铀-石墨工业反应堆生产了第一批金属铀,促成了1946年12月2号实验室核反应堆的投运。

试验工厂的工作实践提供了进一步完善工艺流程的机会。里尔团队非常有效率地开展获取金属铀更精良工艺的研究工作并参与设计和建造12号工厂的大多数金属冶炼车间。

(二)里尔团队和苏联工程师们一道研究和推广了美国提纯铀的工艺流程

里尔团队的分流结晶法提纯铀效果好,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速度较慢,耗时较长,无法满足核计划的发展需求,影响了其他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必然要被其他方法所取代。当时苏联政府向里尔团队提供了1946年年初苏联情报机构收集的关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工作报告副本。报告中提到了美国学者施密特描述美国原子弹制造的资料。里尔一夜时间读完资料,了解了美国人提炼金属铀采用萃取醚的方法。这种方法过去多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提纯稀土元素。里尔知道这个方法,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提炼金属铀,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一,用醚的方法提纯铀盐,替代过去净化细碎结晶的繁琐工序。里尔团队在短时间内制造了实验设备,完成了所有的研究并且设计了工厂的装置。德国专家们借助钙和镁的帮助从四氟化铀中还原铀、在高频电感真空炉中熔化,用醚从硝酸盐-双氧铀溶液中萃取铀,取代了分散结晶的方法,很快完成了实验室试验并且在车间安装特殊装置进行半工厂化生产。1946年5月醚装置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后来进行了长期和大量的工作,利用四氟化铀作为还原铀的原材料可以极大地简化流程又能降低纯净的稀缺化学半成品和制剂的消耗量,同时获得的铀不再是粉状而是块状。12号工厂的一个车间按照这种方法工作,铀盐产量迅速增加。这项工作的化学部分主要由里尔团队负责,而冶金部分主要由12号工厂的苏联专家完成。

第二,用醚的方法提纯铀盐,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生产成本。无论是德国的方法和美国的方法提炼金属铀都需要金属钙。苏联化学工业部对金属钙的生产只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不能扩大到工业化生产规模,数量无法满足铀生产需求。为了保障为12号工厂提供足够的金属钙,苏联采取措施在德国比特菲尔德的工厂中恢复和组织金属钙的小规模生产。苏联专家去比特菲尔德学习后在12号工厂建立了电解钙的试验车间并且获得了最初的100千克金属钙,后来工厂每年金属钙的产量达到了250吨。电解的金属钙中存在大量铁和其他有害杂质。12号工厂在短期内装备了钙蒸馏车间,分离出了氧化物和氮化物,大大降低了金属钙中的铁杂质。按照德国的方法提炼1吨铀需要消耗3吨金属钙,采用美国的方法提炼1吨铀的金属钙消耗量仅需1吨。美国提炼方法能够降低原材料的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

第三,用醚的方法提纯铀盐,大幅度提高了金属铀的纯度和产量。1946年9月里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炼纯净铀化合物和金属铀的方法以及帮助组织它们的工业生产”{30}。里尔专家组提交了经过试验工厂检验后的数据。12号工厂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装备后开展了大规模生产,从四氟化铀中还原铀、推广钙的蒸馏和溶酸。在1946年末之前12号工厂生产的金属铀具有纯度高和物理特性稳定的特点,“金属铀的产量也不断提高,年产量达到100吨。1950年12月工厂铀日产量达到了1吨”{31}。

随着金属铀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铀—重水炉和扩散工厂已经接近投入使用。里尔团队接受了分离钚和铀-235以及在铀—重水炉中还原金属铀的新任务。

(三)里尔团队设计了817号综合厂Б化学车间,改良钚的提取工艺

钚问题在苏联核计划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苏联科研人员们面临着短期内研究和开发出金属钚工业生产技术的任务,但是“他们实际上没有任何关于钚物理化学性质的资料”{32}。1946年10月12号工厂、第9科研所和第11国家设计院共同组织设计分离金属钚和铀-235的车间。

为了保障车间设计工艺部分达到较高水平,扎维尼亚金、库尔恰托夫等人上書贝利亚,认为“里尔在纯金属提炼方面非常有经验,要求吸纳里尔参与研究钚和铀分离工艺,建议让里尔成为817号综合厂Б化学车间设计方面的顾问。”里尔团队在12号工厂安装分离铀-235的设备,进行半工厂化生产试验,试验成果成为817号综合厂Б工厂的设计依据{33}。1947年11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做出《817号综合厂建设完成保障和筹备开业和运营》的绝密决议,决定在第一管理总局下属的第9科研所中组建精炼冶金部,负责研究纯净钚的提取及其相关配件的制造方法。А·А·波奇瓦尔院士被任命为精炼冶金部部长,“里尔博士成为他的副手,负责研究金属钚的提取工艺”{34}。1948年2月在А·А·波奇瓦尔院士领导下里尔同苏联著名冶金学家И·И·切尔尼亚耶夫院士、А·Н·沃尔斯基教授、А·С·扎伊莫夫斯基教授一道研究20多种不同的工艺流程,“改良了钚的提取工艺,提高了产量,使817综合厂的科研和设计工作扩展到更大规模”{35}。1948年3月15日817号综合厂放射性化学工厂第8条生产线也就是最后1条生产线的安装工作结束标志着Б工厂安装工作完成{36}。后来817号综合厂Б工厂工艺流程研究中出现了重大困难,“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第一管理总局请求利用里尔博士研究钚和碎片分离的醚示意图”{37}。

里尔专家组在12号工厂完成了铀-235生产工艺改良工作后,根据第一管理总局的指示忙于钚提炼工艺的研究工作。他们在钚提炼方面的专长得到了政府肯定。1948年4月10日扎维尼亚金向贝利亚汇报,认为里尔专家组没有必要留在12号工厂,建议将里尔派到Б实验室并“任命为Б实验室主任或者科研负责人”{38}。Б实验室是苏联内务部根据苏联部长会议1947年10月24日的决议组建的。1948年4月26日马赫涅夫向贝利亚提出了关于利用里尔的不同意见。他认为Б实验室并没有开展具体工作,里尔在А·А·波奇瓦尔院士部门中承担的任务迫切需要解决,一旦里尔调入Б实验室本年度必将受行政工作所累,建议“不要打断里尔博士承担的Б工厂工艺方面的工作,不宜任命他为Б实验室负责人并委托扎维尼亚金同别尔乌辛和万尼科夫两位同志商量找到利用里尔博士更适合的方案”{39}。

在12号工厂工作期间里尔团队尽心竭力,主动并乐于参加苏联工程师提出的研究项目,不断攻坚克难。除了研究金属铀生产工艺、改良钚的分离工艺外,里尔团队对在德国从事的金属钍及其氧化物的提炼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德国生产钍的全部技术数据系统化,在实验室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简化的工艺交给苏联有色冶金部,成为有色冶金部下属企业组织钍生产的重要依据。

(四)里尔领导Б实验室研究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苏联核计划的组织者们经过再三权衡,作出了进一步利用里尔团队的决定。1950年7月1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第2857—1145号决议,“任命里尔为在斯涅任斯克市松古里疗养院的基础上建立的Б实验室的科研负责人”{40}。同年9月里尔全家来到乌拉尔。1950—1952年里尔领导下的Б实验室没有直接参加与核武器相关的研究,主要从事放射性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运用各种方法对生物体施用人造放射性物质时产生的影响、放射性辐射和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方法、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可能性研究。里尔“在奥尔应用研究促进会工作期间或多或少与这个领域有联系,工作内容相当吸引他”{41}。Б实验室研究核反应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寻找相应的防护方法意义重大并且前景广阔。随着核能被广泛利用,越来越多的人将与放射性物质接触,他们需要拥有核生产、防护领域的新知识。里尔领导下的Б实验室开展了放射性核素对各种器官的影响的研究。他们研究了在浓缩和外部辐射的情况下对生物的影响,确定了可容许的最大辐射剂量。权威的鉴定专家们通过对数值的精确测定,确定可靠性系数,评估原子能带来的危险和条件。“这里的专家希望自己能成为人类的恩人”{42},为和平安全地利用核能贡献力量。

(五)里尔领导5号科研所Б实验室研究荧光废料的活化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减轻管理难度、集中力量完成更加重要且迫切的工作,1949年6月6日苏联对德国专家工作的实验室进行改组{43},将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合并成一个研究所,命名为5号科研所,苏联专家А·П·柯马尔教授任研究所所长。5号科研所中包括Б实验室和В实验室。1952年以里尔为首的74名德国专家调入5号科研所{44},里尔成为Б实验室的科研负责人。在里尔领导下Б实验室不再从事涉密工作,但仍然大有作为。

第一,用核废料代替天然的放射性活化剂。里尔团队共11名德国专家在Б实验室工作,其中布劳恩博士研究从核废弃物中分离纯净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承担为一些研究所提供研究材料的工作。Б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所利用被分离出的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对生物体的影响。里尔研究了荧光废料的活化方法。这种方法在制造荧光粉时用核生产产生的廉价废料代替天然的放射性活化剂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第二,理论上探索了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和防护。在里尔领导下Б实验室的德国专家在放射性、放射物理学、放射医学方面开展了大规模工作,有许多重大发现,发表了众多学术文章。他们的研究和试验成果作为专著被出版,为放射性辐射防护领域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著作和文章成为未来学术界研究的对象,指导核能利用的参与者“无论在武装力量方面还是在和平居民的非军事防御方面采取防护措施”{45},在合理利用核能的同时,减少核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第三,从事固体物理学的稀有金属研究。1952年5月里尔团队被派往第二管理总局下属的7号综合厂的试验工厂,研究“从新矿产地矿产中分离铀的工艺并改善第二管理总局下属企业的生产工艺”{46}。1952年6月24日万尼科夫、扎维尼亚金、库尔恰托夫、伊美尔扬诺夫等给贝利亚关于进一步利用德国专家的信,建议“利用里尔专家组进行纯净稀有金属的提炼工艺的研究,尤其是重点研究发展前景广阔的结构材料锆和对第一管理总局具有重大意义的其他稀有金属”{47}。因此,Н·В·里尔在苏呼米物理技术学院进行自己最初的固体物理学研究。1953年里尔负责“研究高纯度稀土元素的提炼方法和它们的分析方法”{48}。里尔进入5号科研所之后主要从事非保密工作,但里尔團队仍然在核废料再利用、放射性防护和稀有金属冶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苏联对里尔团队的优待和奖励

里尔团队到达苏联后得到了妥善安置。他们的工作实际上促进解决了苏联核计划中一系列复杂的难题,受到苏联领导人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和酬劳。

(一)里尔团队的工资待遇

1945年12月1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下属专门委员会通过了德国专家的“编制、工资、预算、食品和粮食供应标准方案”{49}。1946年6月苏联部长会议决议规定:“各部门要比照苏联专家实际工资的标准按照专业技术水平高低为被招募的德国专家和从战俘中挑选出的德国专家发放工资”{50}。同年12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第13610号绝密决议将德国专家的月工资确定为1250—7000卢布之间,分为12个等级。1948年1月苏联内务部部长С·Н·克鲁格罗夫认为,“在12号工厂工作的德国专家组专业素养高于其他部门使用的德国专家,但是工资水平与他们的专业能力不相符,建议提高前述决议确定的工资标准”{51}。与苏联专家相比,德国专家领到的工资略高。与德国专家一起工作的苏联专家如Н·В·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和С·А·沃茨涅辛斯基作为科研部门的负责人最开始工资只有2500卢布,1951年才提高到4500卢布。当然大多数苏联专家都有文件保密补贴和工龄津贴。“如果苏联专家的平均工资是1500—2500卢布,那么德国专家的工资基本上在4000—6500卢布左右”{52}。在德国专家中里尔的工资非常特殊,起初每月7000卢布,是德国专家工资体系中的最高等级。按照苏联政府的奖励政策,从1950年9月他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享受双倍工资,每月为14000卢布,比第一管理总局局长的工资还高。里尔团队解决了苏联核计划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明显加快了铀生产,满足了铀的需求量。苏联政府确定的德国专家工资标准符合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

(二)里尔团队的获奖情况

为了肯定专家们在核能利用领域取得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鼓舞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士气、激励他们在宇宙放射线领域开展促进解决核能利用问题的工作斗志,苏联确立了核计划专家奖励体系。1946年3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627—258号决议,确定了5种奖励对象和标准{53}。起初,这些标准是针对苏联专家设立的,后来对德国专家同样适用。1946年4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下属专门委员会决定:“对在苏联工作的在原子核内能量利用领域有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外国专家确定奖励措施,标准按照苏联部长会议1946年3月21日通过的627—285号绝密决议中的规定执行”{54}。这里的外国专家主要是指德国专家。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里尔团队获得的奖励以奖金为主。1947年3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第416-176号绝密决议对在核能利用领域获得科技成果的德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进行奖励,里尔团队因研究工业规模的纯金属铀的提炼方法获得一等斯大林奖金,在奖励名单中位列榜首。“Н·В·里尔博士作为实验室负责人获得35万卢布奖金(规定奖金的50%)和一台胜利牌轿车”{55}。里尔领导下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如实验室研究员Г·В·维尔茨工程师、Г·В·蒂梅工程师、Ю·Н·加拉瓦诺夫工程师、12号工厂的工作人员Н·С·卡兹洛夫工程师、管理局的总工程师Н·Ф·克瓦斯科夫也各自获得了3.5万卢布奖金。此外,苏联内务部第九管理总局局长А·П·扎维尼亚金“有权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其他成员进行奖励和表彰”{56}。他命令对参与里尔提出的纯金属铀生产工艺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服务员进行奖励,共发放了17.5万卢布奖金(规定奖金的50%)。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里尔团队获得了殊荣。1949年8月29日,苏联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苏联核工业中大量的学者、设计师、工程师、管理人员、建筑师和工人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政府布置的解决核能利用问题的任务。考虑到众人对苏联解决核能利用问题作出的特殊贡献,10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第5070—1944号《关于对在核能利用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进行奖赏和奖励》的绝密决议,对98位苏联专家和外国专家进行表彰。里尔是第84位获奖者,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以及镰刀斧头勋章。在33位功勋卓著的获奖者名单中Н·В·里尔是唯一的外国人。1949年11月18日获奖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和活动家给斯大林写了感谢信,信中没有里尔的签名。斯大林在信的左上角用红色铅笔批示:“为什么没有德国人里尔?”可见里尔团队受到了苏共最高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此外,里尔除原来发放的35万卢布和汽车外又获得了35万卢布奖励,被授予一等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称号。他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所有时间都发双倍奖励性工资,由国家出资为里尔建造带家具的公馆或别墅并归他个人所有。由国家出资里尔的孩子拥有在苏联任何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权利、他和妻子终生和孩子未成年之前在苏联境内免费乘坐汽车、火车、船和飞机的权利。

(三)里尔团队获得的工资待遇和奖励名至实归

里尔作为德国核专家“受到了苏联核计划负责人的充分信赖,被视为对苏联核计划而言最有价值的德国学者”{57}。苏联对里尔团队的奖励是论功行赏,没有过誉拔擢之处。

第一,里尔团队获奖是由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决定的。原子能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和平领域的利用都建立在天然铀的基础之上。苏联发展核工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铀问题。里尔专家组抵苏后立即为苏联第一个铀-石墨试验反应堆V-1进行提取纯金属铀的工作。这方面德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43年就已经拥有10吨金属铀。而苏联极度落后。直到1944年年末苏联专家З·В·叶尔肖娃才熔出近1千克高纯度铀{58},但这只停留在实验室。1945年8月苏联有色冶金部国家稀有金属研究所1号实验室进一步推进提炼金属铀方法的研究工作。在缺乏金属铀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没有试验工厂和专家骨干的条件下,苏联专家用镁在低氧化物-氧化物中还原铀。用镁的方法提炼纯金属铀仅限于实验室条件,随着熔炼量增大到临近工业工艺时这种方法取得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为此,第一管理总局开展了寻找能达到工业规模的提炼纯金属铀的其他方法。这项工作由里尔领导的德国专家组承担。在里尔的领导下复制了德国铀提炼工艺。1946年1月试验工厂投入使用,生产金属铀的原料是低氧化物-氧化物的浓缩剂和内务人民委员会从德国运回的少量金属铀粉末。后来工厂获得了必需的半成品、化学制剂、陶瓷设备,直到1945年年末之前只获取了100千克金属铀{59}。1946年1月12号工厂为2号实验室提供了建造铀—石墨试验反应堆V—1所必须的第一批金属铀。此外,在里尔的领导下探索了美国铀提炼工艺。

第二,里尔团队获奖是由其完成任务的紧迫性决定的。“短时间内进行的金属铀和金属钚生产研发和工业新技术的掌握极大地促进了苏联核计划的成功实施”{60}。“1946年苏联获得的35吨符合标准的金属铀中有24吨是按照里尔的方法获得的。这个情况为我们节省了1年多的时间”{61}。

第三,里尔团队获奖是由其完成任务的实效性决定的。1945—1947年里尔领导的专家组在12号工厂研究和推广了金属铀的生产工艺。工厂按照这种工艺开始生产铀,不断完善提取工艺,增强了提炼系数并大大降低了成本,金属铀的质量保持在高水平状态。尽管美国人的方法从四氟化铀中还原铀与德国方法相比具有重大优势,但是新方法刚刚掌握不久还不能大规模推广,因此在1946年内苏联还是用里尔研究的方法生产铀。

四、苏联对里尔的诚心挽留

苏联政府采用两种方式招募德国专家参加苏联核计划,除了从集中营中甄选战俘专家外,还有就是通过签订工作合同的方式从德国本土招募专家。Ж.И.阿尔费罗夫院士曾经询问过里尔本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作为战俘还是自愿被苏联政府招募。里尔总是回答他是按照合同工作的”{62}。就是说在合同约定的限期内里尔团队要认真完成研究所或实验室以书面形式通知的工作并采取一切措施顺利并迅速解决面临的任务,合同期满后可以返回祖国。返回祖国是德国专家的期盼和工作动力之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苏联政府认为里尔团队仍有巨大利用价值,特别是对里尔采取了一系列挽留政策。里尔自己也意识到:“А·П·扎维尼亚金一直试图挽留我是因为我对他而言有价值”{63}。

(一)苏联一再挽留

1950年里尔团队在电炉钢市的工作已经结束,12号工厂铀放射性元素的生产非常平稳,已经不需要德国人参加了,团队其他成员被调往B实验室。里尔本人要求返回祖国,遭到А·П·扎维尼亚金拒绝。自此开始他多次要求返回德国都未能如愿,最终在苏联逗留了10年。

第一,苏联事业留人。А·П·扎维尼亚金建议里尔承担乌拉尔松古里大型新研究所的科研领导工作。这与反应堆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加工、填充和使用密切相关,是非常庞大的工作计划。里尔在奥尔股份公司工作期间或多或少与这些领域有接触,“他的建议对我而言非常有理有据并且充满诱惑力。我被这件事耽搁,准确地说是不允许离开,只有在1952年秋天才能离开”{64}。

第二,苏联感情留人。1951年年末开始苏联加大了对包括德国专家在内的核计划参加者的自由限制。里尔陈书А·П·扎维尼亚金以此为由要求返回祖国,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里尔信中称:“А·П·扎维尼亚金对我们外国专家的事情不太重视。因此,我声明从1952年7月1日起不打算在苏联继续工作”{65}。1952年年初А·П·扎维尼亚金在莫斯科召见里尔,希望他加入苏联国籍,但被里尔婉拒。

第三,苏联政策留人。苏联颁布了关于被招募参与核计划的德国人在隔离期的安置计划。所有的德国专家团队都将被转移到黑海沿岸临近苏呼米,转为非秘密工作,隔离等待期可能持续2—3年。1953年联邦德国总理康德拉·阿登纳向苏联政府提出满足德国学者回国的请求。在他们返回德国过程中政府间经过协商列出一份返回民主德国的18人组成的名单,Н·В·里尔整个小组都被列入其中{66}。苏联政府再三权衡,无奈最终同意里尔归国。1955年4月里尔回到了民主德国。

(二)里尔为争取回国与苏联政府的较量

里尔对工作处境和回国问题一直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得知:“首先,我们的自由又将受到更大的限制;其次,如果任何秘密被泄露我们小组将被怀疑;第三,不应该谋求影响我们返回德国的任何特权”{67}。所以在工作中他一直保持理智的做法。

第一,盡力完成工作任务。苏联政府为德国专家团队提供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价值,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将受到极大限制。德国专家的工作地点实行了最高级别的严格保密措施,居住地在受保护的区域,周围被带刺的金属网包围,丧失了随意进出的自由。1946年8月Л·П·贝利亚明确要求:“必须对德国人的工作质量和期限进行定期监督,不工作和敷衍工作的人开除出研究所,送到集中营”{68}。里尔团队是通过同苏联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被招募为核计划服务。里尔作为团队负责人如果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研究所或实验室承担的任务或者违反内部规章制度,行政部门有权将他降职并降低这个职位的相应工资。为了展示出良好的工作态度,里尔团队“晚上在熔化炉房里集中,工作通宵。晚上熔炼的效果不太好。所有工作都带有象征性的煞有介事的特点,首先需要表现给俄国人看,我们没有任何怠工和拖延”{69}。

第二,嚴格遵守保密制度。1948年9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第3572—1432号《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第一管理总局各工程的保密措施》绝密决议规定:“对于苏联利用忙于完成第一管理总局任务的德国专家,第一管理总局需要确定特殊的暗语。第一管理总局副局长梅申科同志对本决议规定的措施实施过程中的保密工作负全责”{70}。工作中写的每页纸都是秘密,哪怕只写着水的化学式或者普希金的诗。有一次出台了新的更严苛的命令,里尔去找扎维尼雅金诉苦。扎维尼雅金回答“我们也是如此”。这个简明的回答符合实际。遵守保密制度不止针对德国专家,对苏联专家一视同仁。里尔团队严格遵守了保密制度。没有苏联政府同意,里尔团队没有在苏联境外发表涉及苏联核计划的科研成果。按照合同约定德国专家在苏联工作期间的所有科学发现和发明均归苏联政府所有。在苏联逗留期间他对研究所或实验室工作的资料、无论他本人还是研究所其他工作人员的科研工作成果的数据以及涉及苏联利益和在工作中了解的一切其他信息都进行了严格保密。即使在回忆录《我在金丝笼子里的十年》中他也没有透漏具体的工作内容。此外,他忍受了德国专家身边配备的陪同人员的长期监视。德国人能够去城里、市场、商场,能够下饭店等等,但是无论到哪里都得有陪同人员跟随,名为保护,实为监视。这种监视对苏联专家也同样适用。1949年3月26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1254—455号《关于为核能领域工作的主要学者提供保护和肃反业务服务》的绝密决议,委托苏联国家安全部阿巴库莫夫“为А·И·阿里汉诺夫院士、Н·Н·谢苗诺夫院士和А·П·亚历山大罗夫通讯院士每人配备三名贴身保镖,И·В·库尔恰托夫院士和三位通讯院士И·К·基科因、Ю·Б·哈里顿、Л·А阿尔茨莫维奇每人配备2—3名贴身保镖”{71}。这些保镖的工作既能保护专家们的人身安全,也是对他们进行监视,防止其泄密。陪同人员日夜在管理局中值班。里尔说:“我们的随行人员无论何时都不应该离开被陪同人员,工作人员离被陪同人员的距离不能超过1米半。有一次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我的陪同人员大概离开我5分钟。这种试探显得非常可笑,但是我为这几分钟的自由感到愉快”{72}。

苏联为了保障核计划得以成功实施,避免核情报泄露,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卫、监督和保密措施。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客观上使核计划的参与者无论是苏联专家还是德国专家的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时时处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的状态,里尔想离开这种工作环境。

第三,谢绝苏联提供的金钱、地位、特权。如前文所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苏联政府论功行赏。里尔获得了奖金、勋章和荣誉。至高荣誉和巨额奖金成为里尔的沉重负担:“我们现在无论何时也不能离开苏联。我已经不抱希望并且坚定了离开的愿望”{73}。于是他广散钱财,将一等斯大林奖金70万卢布购买食品,帮助德国战俘改善生活{74}。为了表达回国的决心,他放弃了苏联政府提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优待。

里尔在民主德国东柏林逗留了四个星期,后来迁往西德并且在1955年为了研究核反应堆中的工作受邀成为慕尼黑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人员。“我们德国人在战后这些年没有脱离自己的工作领域,这成为最大的优势,可以在返回德国后继续开展自己的工作”{75}。1955—1957年他和М·莱布尼茨教授一起领导了联邦德国新型试验核反应堆的建设。1961年他成为慕尼黑大学的正式教授并且继续从事固体物理学、冰物理学和固体光谱学领域的研究。Н·В·里尔以“为人正派、性格刚毅和人格高尚”{76} 著称于世。1990年8月2日Н·В·里尔与世长辞。

里尔特殊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以及卓越的工作能力使他“受到了苏联核计划负责人们的充分信赖”。里尔领导的团队所承担的铀提炼工作是离苏联核计划核心最近的工作,里尔在放射性物质的物理领域著作等身,其助手们都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科研人员,在化学和冶金学领域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77}。里尔的工作对推动苏联核计划进程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获得奖励最高的德国专家。

注释:

① А. К. Круглов, Кто учавствовал в резулизац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атомного проекта, Наука и общество 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атомного проекта в 40-50 годы XX,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позиум ИСАП-96 Дубна, T1, M: ИЗДАТ, 1997, C.66.

②{19} Nikolaus Riehl, Zehn Jahreim goldenen kafig Dr.Riederer-Verlag GmbH, Stuttgart, 1988, C.1, C.8.

③ Frederic Seitz, Stalinńs Captive Hikolaus Riehl and the Soviet Race for the Bomb, Amei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6, C.1.

④⑤⑥{15}{16}{20}{28}{41}{42}{63}{65}{67}{69}{72}{73} В. Н. Ананийчук, Николаус Риль в атомном проекте СССР, Снежинск, 2011, C.1, C.96, C.97, C.16, C.53, C.38, C .24, C.37, C.40, C.62, C.36, C.18, C.10, C.31, C.28, C.40-41.

⑦ Ф. Г. Решетников, Этапы большого пути 55 лет в Минатоме, М: НИЦ Экономика, 2001, C.113-114.

⑧{31}{45} В. Н. Кузнецов, Немцы в Советском ато-мном проекте,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2014, C.231, C.113, C.160.

⑨{52}{74} Б. М. Емельянов, В. С. Гаврильченко, Ла-бораторя Б. Сунгульский феномен, Снежинс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РФЯЦ-ВНИИТФ, 2000, C.17, C.91, C.97.

⑩{76} Н. Н. Богуненко, А. Д. Пелипенко, Г. А. Соснин, Герои атомного проекта, Саров: РФЯЦВН-ИИТФ, 2005, C.312-314, C.314.

{11} В. В. Бабков, Е. С. Саканян, Николай Тимофеев-Ресовский 1900-1981, М:П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 2002, С.355.

{12}{14}{57} В. С. Губарев, Белый архипелаг Сталина, М: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2004, C.311, C.311, C.310.

{13}{62} Ж. И. Алфёров, Николаус Риль, Наука и общество, Спб:Наука, 2005, C.206, C.210.

{17}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2, 1945-1954, Книга 6, М: Нанука·Фи-зматлит, 2006, C.62.

{18} H. Kant, The German Uranium Roject and the Kaiser Wilhelm Institute of Physics, Наука и общество 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атомного проекта в 40-50 годы XX,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позиум ИСАП-96 Дубна, Т2, М: ИЗДАТ, 1999, С.58.

{21}{22}{23}{26}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1, 1938-1945, Ч2,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ФТИ, 2002, C.127, C.180, C.292, C.318.

{24}{25}  И. С. Дровеников, С. В. Романов, Кистории поездки советских физиков в Германию май-июнь 1945 г, Наука и общество 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атомного проекта в 40-50 годы XX ,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позиум ИСАП-96 Дубна, Т2, М: ИЗДАТ, 1999, С.183, С.187.

{27}{29}{30}{50}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2, 1945-1954, Книга 2, М:Нанука·Физматлит, 2000, C. 559, C. 480, C.320, C.536.

{32}{60} Ф. Г. Решетников,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урана и трансуранов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для оборонной отрасли в советском союзе, Наука и общество 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атомного проекта в 40-50 годы XX,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позиум ИСАП-96 Дубна, T 1, M: ИЗДАТ, 1997, C.148, C.146.

{33}{34}{35}{37}{38}{39}{55}{61}{68}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 2, 1945-1954, Книга 3, М:Нанука·Физматлит, 2002, C.512, C.372, C.770, C.799, C.800, C.803, C.157, C.597, C.485.

{36}{40}{43}{77}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2, 1945-1954, Книга 4, М:Нанука·Физматлит, 2003, C626, C.608,C.657, C.671.

{44}{46}{47}{48}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2, 1945-1954, Книга 5, М:Нанука·Физматлит, 2005, C.462-463, C.739, C.743, C.774.

{49}{53}{54}{56}{70}{71} Л. Д. Рябев, Атомный проект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Т2, 1945-1954, Книга 1, М:Нанука·Физматлит, 1999, C.55, C.421-427, C.92, C.92, C.324, C.512.

{51}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Фонд Р-9401,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СССР 1946-1949 гг, оп 2, д 247, л.л.163.

{58}{59} Б. С. Горобец, Ядерный реванш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Красанд, 2014, C.127, C.124.

{64} М. Я. Важнов, А. П. Завенягин: страницы жизни, М: ПолиМЕдиа, 2002, C.75.

{66} В. П. Любин, Б. Хайц, Аденауэр и СССР: неизвестные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мир: Проблемы, мнения, дискуссии, события, 2006, 2(51), С.165.

作者簡介:王金玲,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5;中共韶关市委党校讲师,广东韶关,512029。

(责任编辑  张卫东)

猜你喜欢

核计划苏联
粒子加速器建设与苏联核计划
朗道团队与苏联核计划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20世纪70年代英迪拉·甘地政府时期的印度核政策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