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三代祖师庙会习俗
2022-04-05陈嘉美
□陈嘉美
罗源三代祖师信仰缘由
三代祖师,在罗源县亦称为三代公、三太公,而三代祖师究竟是谁,罗源本土说法不一。一说是三平祖师,姓杨,俗名义中,为唐代高僧,号广济大师,咸通年间吏部侍郎王讽与其结交并为其留下了墓志铭。其于三平山修行,得名于此。一说是宋代福建禅门临济宗高僧,俗家名为林,法号自超。十五岁乡人为其在家乡德化太湖山择址创建龙湖寺。自超大师为当地群众治病除魔等,造福四方,世人称他是三代佛(即毗舍浮佛)转世,故称其为“三代祖师”。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坐化于龙湖寺,寺即为祖庙。后三代祖师分炉遍布闽南各地。民间的太公、代公叫法相混,时间久后便也不辨是谁。
据称,清嘉庆年间三代祖师金身随闽南人迁徙至罗源县常熟乡方厝村,清末光绪年间,闽南裔人黄氏从方厝村将三代祖师金身请驻常熟乡临济即现今的起步镇中,后开始修建进水宫。每年正月十二日,人们都要到寺院举行祭祀祈福大典,用轿抬着祖师金身巡境,全村各户蔬果香供恭迎祖师圣驾,场面热闹非凡。
三代祖师“过火”游神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三代祖师的“过火”庙会活动一度停办。从1999年开始,每隔五年办一次,延续至今。
“过火”前的仪式是相当隆重、庄严、虔诚的,并且带有浓厚的佛道混合意味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正宗供三代祖师金身乘坐的轿有百年历史,三代祖师驾僮由本村善男代代相传,不过现代放松了老条件,通常雇人雇轿,“过火”的施法有关咒语、秘诀以及符法等也是由传人口口相传,少有文字记载。但“过火”独特神奇之魅力已与民俗相融,形成了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正月十三日当天,就会有游神队伍路过家家户户,民众也会摆好供品来供神享用,同时不断焚香等待队伍。轿夫们抬神轿上街时,会将神轿左右晃动,虽然是约定俗成之规矩,但其中寓意了三代祖师教民习武之意,这点还是较为贴合三平祖师的记载。在游神时还会有道士前往诵经,祈求万事平安。这些基本都是过火仪式的前奏,中心则是游神活动。而与此同时,在起步镇盘龙池山头,东、南、中、西、北烧炭起火,过中午时分便燃起了由信众自发赠送的约500篓木炭燃起的直径13~15米的圆形火堆,这就是“过火埕”。“过火埕”每年的高度不定,近年来越来越高,在2017年时信众们捐了约600篓木炭,据现场乡民称有40厘米左右的高度,而这样庞大的木炭堆积,燃烧时可达二三百度高温。等到游神队伍来临,约下午时分,就有法师轮番诵咒语、施法术、判火路,当火埕里的木炭烧得通红时,撒上盐米,放火炮36响,祖师金身引领60多个群众踏火而过,众人抬着佛轿、香火炉等,直接赤脚踩过火埕,因为相传火能辟邪,所以用赤脚踩火,意在驱邪消灾。乡人们以此去晦辟邪,祈求生活平安幸福的做法,围观群众一般反应十分热烈,且也由于观众一年比一年多,2017年时有3万多人,对于罗源县这个常住总人口不过20万上下的小县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过火仪式中的咒语、法术及判火路的符水符法,都是融合了道家五行之说,也有佛家心咒,且各法师各有单传法门而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无论从法师还是仪式的整体来看都还是颇有道教法事的意味。
罗源民间相关游神文化
唐天宝七载(748年),罗源起步镇就修建了道观——天庆观,比佛寺在此创建早了74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罗源起步镇历史上受道教文化影响较深。起步镇此名,据传因东汉人徐登采茅炼丹成仙而得。相传徐登少时牧牛山中,后离家上山采茅,结灶在罗喜洞炼丹,后羽化成仙,仍常为民解难,百姓故尊其为“徐真人”,且将其启程炼丹村落称“起步”。此传说附会上了在福建被奉为神灵、“以其术疗病”的徐真人。对于传说的真假不提,但传说故事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相对的历史文化观念十分明显,本地群众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较深。
除开三代祖师的过火庙会活动,在罗源起步镇还有许多类似的民俗活动,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元宵节的游神活动。这些游神活动或在宗教意义上较为不伦不类,因为混合了多种信仰文化,但总归为百姓们对民间神仙的一种信仰。
每年正月十五,起步镇都有舞龙和接神的游神活动。这一天从傍晚时分起,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忙碌。要去镇上土地庙上香、燃放鞭炮。在本家的大厅上摆好供桌并供上猪、鸡、鸭的头部,在家门口的路上摆桌,备酒与香火。到了夜晚,镇里路边全都是乡民们准备好的桌子以及等待迎神的群众。夜晚时分,舞龙和抬神轿的队伍从村头开始游行,旗子军和舞龙队伍首先开路。游神神灵众多,一般首位神灵是妈祖女神,接下来是观世音菩萨和仙童,然后是当地的庙王爷。
以上所有的迎神活动,神像前皆摆有香台,众人需看准时机,抢先争得上香,求取好运吉利,且每当神像经过,每家每户的供品桌前就要准备好的长鞭炮燃放。待到舞龙队伍由村头到村尾巡游过第一遍时,开始原路返回,这时要舞着龙进到每一户人家家中,绕大厅供品桌一周而出,居民们就要再次燃放鞭炮,以庆贺一年的好运开启。而在此期间,则早晚都要烧一次类似于道符的黄色条纸,为主管赐福的三官大帝之一的天官求福符纸。
除了这些节日庆祝活动,起步镇还有个老习俗——过十六。每一户家中的儿童,待长到虚岁十六岁时,家长会亲自求来本地相熟的法师,写符作法,小孩子跨过火炉后,家长将符纸一边燃烧一边在其头上挥舞,法事结束即代表孩子正式平安成年。如果说元宵迎神活动是佛道结合当地民间文化的特色产物的话,那么这个习俗就显然更具有道家的符咒文化意味。
罗源迎神活动背后的文化复杂多样,且这些神仙的形象不是单一的,拯救者和施舍者多交叉在一起,民间对他们的信仰只是追求灵验,而他们传承至今,只因其为某时代多数人所接受之时,就一跃进入了民间的神仙体系当中,以期家宅平安。民间对于现世生活寄寓的各种希望直接转移到神灵之上,达到“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满足人们的日常希冀。这些活动或多或少沾染了道、佛乃至少数民族神灵的影子,但基本上也还都是渗透着民间信仰祭祀当中一种潜在的“人间关怀”因素,无论是出于精神还是物质上的渴求。“求某得某”的神仙信仰公式才是本地民间信仰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