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约还是消费:节约教育的现实偏失与匡正

2022-04-05曾丽娟张正江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节约消费教育

曾丽娟 张正江

摘 要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物质与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消费经济已经形成、人民群众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时代,人们对为何要节约、如何节约等问题的认识并没有提高,由此带来人们对节约与消费关系认识不清、节约践行难落实等问题。节约本质在于节欲,节制贪欲,是人内在本质及合理需要的规定。只有厘清节约本质,澄清节约与消费、与享受美好生活的关系问题,新时代节约之德才有生长的土壤。由此,节约教育要充分重视节约理性教育,让学生掌握节约真知,培养节约智慧与节约能力。

关 键 词 节约;消费;节贪欲;节约本质;节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1-0009-04

①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与对策研究”(编号:18YJA880116)成果之一。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了重要指示,于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再次成为全社会共识。同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为各学校贯彻落实节约教育与宣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行动指引。今天的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相对丰裕,倡导合理消费,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但是在节约教育中,师生对节约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浅层的字面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真正知道为何要节约、如何节约。

(一)追求美好生活视阈下,节约还是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却越来越被弱化和边缘化,[1]人们对节约呈现出一种漠视态度。为了美好生活的需要,“善待自己、宠爱自己”“超前消费”“享受当下”成为时尚,隐密地弱化节约并鼓吹着消费。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中国储蓄率未来或进一步下降,且年轻一代储蓄率在明显下调,要警惕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2]在一些90后年轻人狂热消费的背后,出现的是“家底”单薄的隐忧。[3]从以往的人民“爱储蓄”到现今大众“尚消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所衍生的“隐性价值观”的转向。摆正节约与消费关系,需再审视节约教育,澄清节约本真为何。

(二)节约教育之失——理性节约教育被弱化

在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下,全国各学校制止餐饮浪费广泛开展。反观当前的节约教育,从“江西一女校长当面吃光学生剩饭”“河南教官手抓学生剩饭吃掉”“背诵餐歌打卡”“剩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这种形式化的不当教育,到制作手抄报、组织挑战赛、节约诗词朗读会、开讲座、征文比赛等创新形式的节约理论教育,[4]以及各种“一米菜园”教育实践活动,“一粒米到达餐桌需要多少劳动”主题教育活动,都在偏重进行节约的重要性宣传,却甚少关注节约是什么,节约本质为何以及节约为什么重要等问题,节约理性教育被弱化。

研究发现,学生大都充分肯定节约的价值,但反映在个人行为中却难践行节约。[5]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者对节约理解不深刻不透彻,缺乏节约领域的本体性知识;二是重实践轻理论,理论教导又多停留于字面意义上的阐释,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多直接指向物用、钱财的节约,肤浅地认为节约仅指向物,而非指向人;节约是因为钱和物不够用,所以才要节约。[6]这样的解释易让学生不自觉地将节约与抠门、小气、寒酸相联系,那么践行节约就与他们确立“身份”与“尊严”相违背。

(一)节约本质:节贪欲

中国古代不少典籍从“节欲”角度阐释节约,如孔子倡导安贫乐道,反对奢侈享乐,“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老子强调少私寡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可见,节约的本质是以俭克欲,节制欲望。

1. 节约是人内在本质的规定

节乎性也,节约是人的本性所在,是人内在本质的规定。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一切生物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进而寻求发展与幸福。然而,人的需求与欲望是非理性和无限性的,如果外因不断诱惑,人就想要更多的、更好的,一旦超过适当限度就转化成贪欲,那后果就严重了。因此节制为人所必需, 是人性的内在需要,“无节制,不成人”是人性定律。[8]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所以存心、养性,以保持人天赋的良心和理性,而节约恰是对欲望的命中,绝非禁欲或纵欲。节约其本质是节欲,就是强调在克制不当欲望,满足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消耗物质资料和货币使用上,当用则用且物尽其用,即“节而不奢,约而不费”。

2. 节约是合理需要的规定

个体需要除了有高低层次、类型上的区别外,还存在着满足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层次:(1)有待满足,处于满足个体基本需要程度的水平之下;(2)基本满足,个体所需得到基本满足;(3)充分满足,在基本满足上的更高层次追求;(4)过度满足,超出合理需要的浪费、挥霍。各种需要的基本满足和充分满足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但过度满足则是一种恶性的欲望膨胀。所谓君子“欲而不贪”,就是要将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设定在合理限度内。

需要与欲望的满足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发展、幸福,但欲望常充斥着无休止地非理性膨胀。现代人相比以往生活更安逸了,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下降趋势,就在于得之愈多求之愈多,求之越多愈求不得,造就了现代人的“非現实性贫困”。

(二)“节约”与“享受美好生活”的关系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消费经济的形成,一些现实问题对节约行动带来了冲击,混淆了人们的认识,节约教育理论必须对此进行澄清。

1.节约与贫富:无价值统一关系

节俭涉及的是个体对物质财富、物质欲望、物质生活的主观态度,而不是客观上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往短缺经济时代,节约、俭省成为维护个体生存需要的保障,工具性需要占据主导。现今时代相对富裕了,节约更应成为一种自觉之举。节约的直接表现结果是财物的留余,但并不完全是为了财物的留余而节约,其价值内核是立足于一种合理、健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真正着眼于人与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更不必说现实国情远没有让我们不行节约的资本。此外,个体间也存在贫富差距,但富贫是相对的,相对富裕的个人拥有自由支配钱财的权利,但没有任意挥霍的权利,相反财富愈多责任愈重。

2.节约与奢吝:欲望的中道,过与不及

奢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 “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9]。随着时代发展,奢侈词义也不断扩展,延伸出诸如“奢侈品”这样的词汇,带有了高端、高消费的涵义,呈现出中性色彩。但就节约问题上来说,奢侈一直是一个贬义词,是纵欲无度的体现。“吝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释为:“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 当用不用或当给舍不得给”[10],表现为对己对人的小气、冷漠,是对正常需要的压制性体现。由此奢侈、吝啬表现的就是欲望上的过与不及,而节约才是把控欲望的中道。进一步而言,挥霍是奢侈的进一步体现,表现为对资源的浪费,对财富的不合理调度,是对合经济性、合道德性的双重反叛。慷慨与吝啬相对,是给予他人的道德善意,是节约的进一步延伸,具有更高层次“节己不节人”的德性,所谓“俭而不裔”,即表现为不仅对自己节而有度,且善施于人。

3.节约与消费经济:以有效需求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谈及节约必涉消费,这是经济范畴的重要问题。以往批判节约有损经济的观点,主要反映在认为节约使得消费不足,损害经济,进而导致失业问题上,但早有研究驳斥了这一“节约悖论”,言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个人的过度节俭,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制度,富人储蓄倾向过高所致。[11]但近来,在党中央坚定实施扩内需战略下,这一言论又有“死灰复燃”之迹。事实上,扩内需战略强调的是以有效需求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12]非盲目扩需。行节约,鼓励居民进行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这恰与新时代以有效需求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核一致。

4.节约与美好生活:节约规制下的“需要”消费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诉求需诉诸消费,但消费与美好生活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要注意区分“需要”的消费与“欲望(贪欲)”的消费的不同。[13]只有“需要”的消费这种诉诸个体切实的生活所需才是应当的,才有助于完满个体生活。而诉诸“欲望(贪欲)”的消费则跳脱于生活之外,不仅是非经济、非理性的,更是非道德的。节约并不否定消费,而是强调要将消费真正落实到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上。由此需要将奢侈消费和享受消费加以区分。奢侈消费是花费大量财物获取非生活必需品,满足的是贪欲所追求的身份、地位、名利;而享受消费是立足于生活本身的完满,为个体发展所需进行的消费。因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消费,但需要的是节约规制下的真正的来自“需要”的消费。践行节约就是强调当用则用下的理性消费,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是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合乎人之本性需要和能够发展人的理念。

学校节约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节约实践行动中,但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节约理性教育,培育学生对于节约的真知并以此指导实践。

(一)培育节约真知

节约理性教育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直接的學科课程、思政课程、专题教育中开宗明义地向学生阐明“何为节约”“为何节约”等问题。但不同学龄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和要求。

1.根据学龄阶段,层次纵向深入

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认知能力有限,节约的理论教导可限于字面阐释上,节约即节省、节用,多指向物的教育。中学阶段,作为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要逐步让学生理解节约是指向物与人的统一,不仅指向外物的理性调配,更指向个人的精神品性,体现为如何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周遭环境的道德理性。大学阶段,学生认知发育完全,要明确向学生阐明节约所蕴含的节欲本质,是人成其为人的规定也是合理需要的规定,强调“以俭正德”的道德理性。

2.考虑现实需要,内容横向延伸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俭”有多方论述,要充分挖掘中国古典典籍中的教育资源,从经典中汲取能量,开展具有文化意蕴的节约教育。另一方面,在物质不断富足的当下,节约教育不应仅仅成为“节约面包”的教育,更应成为探讨如何创造面包、如何看待面包、如何使用面包,如何看待他人面包的教育。节约教育中应有机融合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生活观、生态观、幸福观等教育内容,以丰富其内涵。此外,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新奇、潮流事物的兴趣,将节约与垃圾分类活动、简单生活运动、乐活运动、极简思潮、“断舍离”活动等相结合,倡导“节约就是新潮流”的风尚。

3.立足节约本质,孕育节约智慧

当代学生群体与其说是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不如说是缺乏勤俭节约的智慧。“用到只剩一小截的铅笔该扔掉还是继续不方便地使用”“吃不了,不好吃的剩菜剩饭该如何处理”“往年使用过的书籍纸本该如何处置”“想要但超出消费能力的东西该不该买”“节水节电节气该如何进行”……这都需要学生具有节约理性、节约智慧。没有节约的智慧,就处理不了类似的事,长此以往节约意识自然就退化了。由此,学校节约教育不仅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更关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约契机,培养学生的节约理性、节约智慧。

(二)内化节约品质

“缺乏情感性是现代德育的机能性缺陷”[14],节约要实现从工具性需要转向本体性需要,实现学生从懂节约、守节约到信节约,必须重视情感的培养,内化节约品质。由此,节约教育不仅应该是行为教育,更应成为一种德性的精神品质教育。“以俭正德”“以俭修身”,节约本质决定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要在日常普通、平凡、细微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渗透“俭以养德”的意蕴,让学生逐步感知践行节约是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道德理性选择。进一步而言,节约常与勤劳、幸福、珍惜、艰苦奋斗、慷慨无私、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相联系,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要素,将节约与品质培养相链接,以涵养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不应简单宣扬“节约是美德”,更要明确“节约何以是美德”的问题,这不妨就从节约本质出发,从“俭以养德”开始,在全社会、各学校、各家庭形成“尊崇节约,以俭养德”的环境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节约品质。

(三)落实节约行动

学校应建立健全节约教育制度,将节约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对此,学校管理要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层面,大到学校管理,小到学生实践都要确立相应的节约制度规范,做到将节约品质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中,将节约行动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在节约目标体系中,要系统化分层、分类确立;在节约评价体系中,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比如在中小学,充分发挥学生守则养成作用,将学生现实行为表现记录在册,一周一整理,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总结。此外,还可以将节约行为表现纳入评优、评先、评奖活动中,激励学生践行节约。最后,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身作则,注重榜样典型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俊人.传统美德伦理的当代境遇与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3):137-146+159-160.

[2]周小川.年轻一代储蓄率下降有助扩大内需,担心借债过度消费[EB/OL].[2020-10-2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9696337.

[3]周中雨.90后"家底"薄超五成暂未开始储蓄[N].南方日报,2020-10-30(B08).

[4]沈学印.厉行节约理应从學生抓起[N].伊春日报,2020-12-29(003).

[5]陈文.大学生节约意识特征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45-46.

[6]俞晓婷.惜物以养德: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节俭智慧及其传承[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87-9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286.

[8]高德胜.节俭·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1):19-27.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1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23.

[11]吴晨映."节俭悖论"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40-43.

[12]坚持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N].长沙晚报,2020-11-06(001).

[13]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72.

[14]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04):7-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节约消费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节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