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04-04徐春富仇圣刚沈洁玲丁倩

系统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徐春富,仇圣刚,沈洁玲,丁倩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江都 225200

急性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神经内科常见且多发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流循环出现突发性障碍,导致缺血半暗带的形成及神经元坏死等,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的坏死与软化,从而使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及感觉障碍等症状[1]。急性脑梗死具有极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因此对于本病患者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2]。血管阻塞再通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其中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药物将血栓溶开,恢复颅内血流,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与供氧,从而减少血流中断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死亡,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继而降低其病死率与致残率[3-4]。阿替普酶属于一类纤溶酶原的激活剂,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5]。故本研究选择2017 年1 月—2022年6 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47~76 岁,平均(63.36±6.79)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4 h,平均(2.25±1.25)h。对 照 组,男26 例,女24 例;年 龄48~75 岁,平 均(63.53±6.62)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2~4 h,平均(2.33±1.19)h。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CT、MRI 等影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6];②患者发病时间在4 h 内;③患者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现象;④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出血症状者;②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组织损伤者;③合并脑部恶性肿瘤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⑥不同意参与或拒绝随访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吸氧、降压、降脂、降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神经营养与自由基清除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30 片)口服,首次剂量为300 mg,1 次/d,第2 天剂量降为100 mg,1 次/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再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注册证号S20020034;规格:50 mg)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剂量为0.9 mg/kg,且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融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首先静脉推注1/10 的总剂量,再将剩余药物进行静脉滴注,在1 h 内滴注完成。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在溶栓治疗24 h 后予脑部CT 检查,无颅内出血状况后再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剂量100 mg,1 次/d。两组均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比较。分别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h、1 d、7 d 和14 d 利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进行评估,总分42 分,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越佳。②两组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前、治疗1 h 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患者脑部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systolic peak velocity, Vp)、舒张末期流速(diastolic peak velocity, 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glow velocity, Vm)变化。③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牙龈出血、血尿、梗死灶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 h、1 d、7 d 和14 d 的NIHSS 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比较[(±s),分]

2.2 两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Vp、Vd、Vm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h 后,观察组患者Vp、Vd、Vm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表2 两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静脉溶栓治疗为目前临床恢复血管再通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流恢复治疗[7]。其主要通过静脉血管注射溶栓药物将血管内阻塞的血栓等进行溶解,从而将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挽救脑组织尚未死亡的细胞等[8]。阿替普酶属于新一代溶栓药物,主要成分为糖蛋白,该药物经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后,可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同时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纤溶酶则是体内一种生理存在的酶,其作用是维持体内血栓和血栓溶解的动态平衡,而阿替普酶通过激活纤维酶系统来限制血栓,并将已经形成的血栓纤维蛋白网切开、溶解[9-11]。同时该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系统性的纤溶亢进,故出血风险较小,药物安全性较高[12-13]。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6 h、1 d、7 d 和14 d 的NIHSS 评分分别为(12.06±1.25)分、(10.84±1.04)分、(7.86±0.83)分、(6.10±0.67)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原因主要在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够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快速再通脑部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神经元的缺血缺氧坏死,从而达到改善神经缺损功能的目的[14]。周季平等[15]的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6 h、24 h、7 d、14 d 后,患者NIHSS 评分分别为(12.14±2.61)分、(10.96±2.35)分、(7.92±1.88)分、(6.14±1.5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性良好。且本研究观察组在治疗1 h 后,患者Vp、Vd、Vm水 平 分别 为(65.63±6.66)、(51.83±5.22)、(58.64±5.92)c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考虑原因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将纤维酶原有效的转变为纤溶酶,并且与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地结合,从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不仅可迅速促使闭塞血管再通,还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恢复颅内血流动力学[16]。王大英等[17]的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其Vp、Vm、Vd水平 分别为(66.25±5.10)、(58.13±3.22)、(51.19±2.97)cm/s,均高于对照组(P<0.05),也进一步地证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促进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积极作用。且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与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安全性较高。王立鹤等[18]的研究中,观察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佐证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