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传导及F 波测定对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04-04龚梦茜王志赵良兵刘媛

系统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传导下肢神经

龚梦茜,王志,赵良兵,刘媛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睢宁 2212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神经内科中的主要疾病,属于糖尿病典型并发症之一。相关流行病学显示2 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约为8.4%~61.8%[1]。现阶段,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统一,可能与代谢、微血管病变等存在密切关联[2]。大多数患者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前已经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在诊断时已经处于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生存质量[3]。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但对于亚临床型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少,并且对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敏感性较低[4]。F 波作为晚潜伏期电位,可用于运动神经近端、远端检测,能弥补常规神经传导不能反映近端神经损伤情况的不足[5]。为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于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86 例患者,探究分析神经传导及F 波在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就诊的186 例患者,其中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2 型糖尿病患者共62 例,设为DPN组;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2 型糖尿病患者共62例,设为亚临床DPN 组;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健康者共62 名,设为对照组。DPN 组中,年龄43~72岁,平均(65.11±5.67)岁;男32 例、女30 例;糖尿病病程5~20 年,平均(9.33±1.69)年;平均DPN 病程(4.86±1.87)年。亚临床DPN 组中,年龄41~76 岁,平均(65.23±5.71)岁;男29 例、女33 例;糖尿病病程4~19 年,平均(9.36±1.71)年。对照组中,年龄45~74 岁,平均(65.33±5.64)岁;男28 名、女34 名。3 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DNP 组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6]中相关诊断标准;②DNP 组与亚临床DPN 组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7]中相关诊断标准;③受试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并发症者;②合并其他周围神经病变者;③入院资料缺失者。

1.3 方法

采用海神系列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注册证号:沪食药监械(准)字2011 第2210118 号,型号:NDI-092]作为电生理检测设备。(1)于餐后2 h 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①MCV检测:刺激患者膝部、踝部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以及肘部、腕部的正中神经、尺神经,用表面电极测量运动神经传导。②SCV 检测:刺激患者小指与中指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并刺激腓点腓肠神经,用表面电极测量感觉神经传导。(2)F 波检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胫后神经F 波进行检测,包括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正中神经刺激点为锁骨终点至C7棘突距离,胫后神经刺激点为股骨大转子至T12棘突距离。

1.4 观察指标

比较3 组周围神经传导数值、F 波数值以及亚临床DPN 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检测异常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3 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CV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SCV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临床DPN 组各神经MCV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s),m/s]

表1 3 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s),m/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3 组F 波检 查结果比较

DPN 组F 波异常率为79.03%(49/62),亚临床DPN 组为66.13%(41/62),对照组为61.29%(38/62),3 组F 波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3,P=0.045)。其中亚临床DPN 组F 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F 波检查结果对比[(±s),ms]

表2 3 组F 波检查结果对比[(±s),m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亚临床DPN 组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异常结果比较

亚临床DPN 组患者中上肢神经共检测248 条,异常63 条,下肢神经共检测186 条,异常72 条。上、下肢神经检测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亚临床DPN 组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异常率对比[n(%)]

2.4 亚临床DPN 组中MCV、SCV 检测异常结果比较

亚临床DPN 组患者中,共检测248 条神经的MCV,其中异常67 条;共检测186 条神经的SCV,其中异常68 条,MCV、SCV 检测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亚临床DPN 组MCV、SCV 检测异常率对比[n(%)]

3 讨论

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脱髓鞘改变的一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上下肢麻木、疼痛等,其早期症状表现并不明显,难以通过临床表现进行准确判断[8]。临床中可通过神经传导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判断,但单一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准确率低等不足,难以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早期诊断[9-10]。相关研究表明神经传导联合F波检测可提升诊断效能,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让早期诊断成为可能[11]。

本研究结果中,3 组MCV、SCV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亚临床DPN 的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中的健康就诊人员(P<0.05),这与王囡[12]的研究结果“亚临床DPN 组MCV、SCV 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健康者)(P<0.05)”相一致。说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以作为诊断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可靠参考指标,并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也可以为早期未表现出临床表现的糖尿病患者诊断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有力依据[13]。本研究结果中,亚临床DPN 组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38.71%)高于上肢(25.40%),SCV 异常率(36.56%)高于MCV(27.02%),表明SCV 和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对诊断亚临床DPN 更加敏感。这与高妍等[14]的研究结果“SCV 异 常 率(33.30%)高 于MCV(29.60%)(P<0.05)”相一致。这与神经解剖学中下肢神经行走更长、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高于运动传导速度的5%~10%特点相符,说明下肢神经传导敏感性高于上肢,且与运动神经相比,感觉神经的敏感性更高[15]。

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手段为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以往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在相关研究中表明,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只能用于检查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并不能有效检测近端神经的损伤情况[16]。而F 波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检测近端神经是否发生损伤,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17]。在本研究中,亚临床DPN 组的正中神经和脑后神经F 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F 波异常率(66.13%)高于对照组的61.29%(P<0.05),这与魏易琼等[18]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DPN)F 波异常率80.25%高于对照组(健康者)异常率(65.38%),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一致,显示出神经传导联合F 波检测异常率对于亚临床DPN 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神经传导联合F 波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检测价值,可尽早发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传导下肢神经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骨传导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神经”病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