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吉林省构建充分就业保障机制的思考

2022-04-04赵延芳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十四五吉林省农民工

文/赵延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十四五”时期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升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入研究强化吉林省“十四五”时期充分就业保障机制,对吉林省防范化解就业新挑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意义深远。

一、积极构建“十四五”时期吉林省充分就业保障机制

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促进吉林省“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紧密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系统思维应对当前、谋划长远,构建系统协调、互相联动的促进充分就业的保障机制。

●构建就业优先机制

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实现充分就业首先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就业优先的价值导向,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度层面加以落实。推动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各项政策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对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项目,及时给予财政资金、税费减免、创业信贷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助推新的就业增长点。强化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将“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强对就业重大决策的执行力。

2.建立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

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重大政策项目工程时,综合评价其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同步制定涉及劳动者就业的分流安置方案。建立产业规划就业评估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转型给就业带来影响的应对预案。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服务业是容纳就业最大的蓄水池,因此应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建立全省家政服务集群共享培育示范中心,打造家政服务品牌,加快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促进重点就业群体实现充分就业。

3.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

将全省大项目立项与促进就业相联动,将对就业的吸纳和提升能力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使项目建设更好地促进就业。在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项目立项过程中,坚持“招商引业”理念,使招商与促进就业相衔接,使“招商引资、招商引才”与“招商引业”协同推进,促进充分就业。健全促进就业激励机制,着力使新基建向能够带动就业的重点板块、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倾斜,鼓励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更好地开发就业岗位保民生。

●构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同机制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政府、高校、毕业生形成合力,构建促进就业协同机制。

1.政府以政策创新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加快建立毕业生见习机制。缺少实践经验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吉林省应加快建立毕业生见习机制。结合“六城联动”“1+6”产业体系建设,结合吉林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轨道客车、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人工智能等等,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单位储备库”。福州市对吸纳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单位,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60%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对见习人员在见习3个月内留用且留用率达50%以上的单位,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2倍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其做法值得借鉴。因此,吉林省也应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开发更多见习岗位,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制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奖励制度”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考核管理和使用实施办法”,让更多毕业生下基层。建立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新机制,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选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拓宽本土毕业生回流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为乡村振兴服务。

制定吸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完善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保障措施,完善社会保险补贴、落户迁移、安家补贴等支持措施。政府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缩小与在城市就业的收入差距。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为毕业生搭建发展事业的舞台,构建合理的村干部工资待遇和晋升体系,加大干部人才选拔向基层优秀高校毕业生倾斜力度,拓宽职务晋升渠道。完善返乡青年人才的学习培训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愿去基层或在基层干不久、留不住的问题,努力使高校毕业生能够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拓展政策性岗位,开发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新渠道。稳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规模,盘活事业单位存量编制。挖掘国有企业岗位,拿出更多新增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提高毕业生参军入伍征集比例,保证政策性岗位供给。落实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就业。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大量招收长春医学专科毕业生和大专护理毕业生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又能破解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痛点。

加快新基建建设,拓展就业岗位。在全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长春市辐射主导作用,在实施六城联动发展战略中,在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依托建设国际汽车城、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国际影都、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引导毕业生充实到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等现代服务业中,缓解就业压力。

2.高校应顺应时代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根据就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挂钩,建立“出口引导入口,就业培养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政府应建立定期公开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的长效机制,高校应紧盯就业形势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促进专业设置与吉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重点产业需求相匹配,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开设新经济、新业态、新就业所需专业及课程,邀请一汽集团、中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修正药业、海尔集团、京东集团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参与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实现供求匹配、同频共振。

在人才培养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在高校中的比例,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打通普通高校、高职和技工院校之间相对封闭的教学体制,增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学分比重,解决毕业生所学知识同社会需求脱节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

建立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教结合。建立高校与企业信息反馈系统,高校通过了解企业对大学生实际技能的需求,结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与京东集团、一汽集团、金赛药业等知名企业共办“订单班”“合作办学班”,实行人才定向培养和定向输送,有效促进就业。

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高校就业部门应直接对接吉林本地优质企业资源,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历实习实训的真实历练,增强就业竞争力,提早了解本地行业企业,增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粘合度”,打造就业合作链,扩大就业。

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调研中了解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步走”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创业教育新格局,值得学习借鉴。第一步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第二步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方法与创业能力培训;第三步是建立多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创业模拟训练;第四步是设立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及各类服务,帮助学生孵化创业项目。因此,高校应加快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设为必修课,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双创实践,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建务实高效的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应积极构建提升学生就业素养的全面就业指导体系,科学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并使之贯穿整个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就业指导服务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前置到高校新生“入学季”,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将就业指导与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结合起来,组织新生赴相关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特点、职业去向。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确立初步的职业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解决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更注重工作是否符合个人兴趣的“兴趣就业问题”,形成学业与职业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开展实战演练式指导,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和就业指导中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学校应定期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求职应聘模拟大赛、创业大赛、模拟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业化“零距离”就业指导,邀请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座谈,开展就业咨询和指导,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毕业生切实感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求职技巧,调整求职心态。

3.毕业生应确立正确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增强就业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1]可见转变就业观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当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择业追求薪资高、环境好、稳定的就业单位。而这样的单位吸纳就业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毕业生应认清就业形势,从社会需求出发,努力使个人能力素质与目标职业相匹配,实现理性就业。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确立先生存再发展,脚踏实地在基层岗位上锻炼提升能力,尔后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理想。转变“宁愿没事做,不去找工作”的心态。改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急于求成、追求安逸的就业观。以平视的心态客观理智看待职业的社会地位。有些毕业生由于职业偏见,盲目排斥到基层、乡镇和中小企业就业,目前乡村振兴急需农林人才,但调研中了解到,大学生学农不务农的现象非常突出,相当一部分农科生宁愿违约也不愿去乡镇工作,导致乡镇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招人难留人难,既造成乡村振兴面临的农技人员荒问题,又影响毕业生就业。

目前吉林省家政服务业转型升级,市场缺少年轻化、职业化家庭教师和家政服务人才。为此,有些大学开设了家政学专业。受职业偏见影响,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愿从事家政服务。因此,吉林省应加快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确立不重就业方式、只重实际创造价值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大对技能人才和灵活就业典型人物的宣传,在职业认同和身份认可上给予肯定,营造“职业无贵贱”的社会氛围,促使毕业生破除职业偏见,改变“盲就业”“慢就业”状态,接受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构建促进农民工就业机制

1.构建省际间劳动力协作机制,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构建与对口合作的浙江省、天津市的劳动力协作机制,根据浙江、天津等省市的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向农民工发布招聘信息,建立省际间劳动用工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省际间劳务协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向农民工发布招聘信息,开展线上招聘、远程面试,组织农民工有序安全到岗,精准输出,避免农村劳动力输出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将吉林省现有“吉林保安”“吉林家政”等劳务品牌做大,同时着力打造技能型劳务输出品牌,如“吉林汽修工”“吉菜厨师”等劳务品牌,以品牌效应打开、占领并拓展市场,逐步形成定向输出的稳定机制,促进农民工就业。

建立输出劳动力联系制度,搞好劳务输出跟踪管理和服务,帮助输出劳动力解决难题,使农村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留得下”,同时有利于用亲情、友情促进其他农村劳动力输出,缓解就业压力。

2.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岗位,稳定农民工就地就业

在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开发农民工就业岗位。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因此应找准产业与就业的结合点,促进农民工就业。吉林省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吉林省拥有梨树、榆树、农安等多个产粮大县的有利条件,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依托“吉林大米”品牌效应,积极开发胚芽米、速食饭等具有高附加值有营养的方便食品,培育农民工就业增长极。

立足乡村振兴,深入挖掘吉林土特产品的产业价值,对吉林人参、鹿茸、灵芝、林蛙等名优特产品进行深度全产业链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展就业链,吸纳农民工就近就业。

多渠道开发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提出:构建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十四五”时期政府应积极引导未能输出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重组,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特色文化体验等等,促进农民工就业。

●构建就业困难人员促进就业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2]因此应充分发挥“产业 + 就业”的扶贫功能,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围绕拉长产业链、价值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既能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又能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同时,政府应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公益性岗位开发方向,优先对贫困劳动力就业进行托底安置。政府根据需求,弹性延长女职工产假,既有利于落实三孩政策,解决女职工哺乳抚育问题,又能增加公益岗位数量,安置困难人员就业。在全省乡村振兴建设中,结合各地实际开发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治安协管等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改善民生福祉。

●构建以新就业形态促进灵活就业机制

新就业形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商品或服务,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非雇佣的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既能吸纳高技能人才,又能接收体力劳动者,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灵活性强的优势。因此,应挖掘新就业形态潜力,促进劳动者灵活就业。

1.发展直播电商,拓展灵活就业新渠道

加大对直播电商的政策扶持力度,将互联网线上商城等纳入全省“双创”体系,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借助吉林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抓住直播经济风口发展直播电商,发挥直播既能带货又能带“岗”的作用,促进灵活就业。

当前,直播电商人才缺口大,专业能力欠缺,应充分发挥吉林省具有深厚电影文化根基、同时拥有吉林艺术学院和东北师大艺术系等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为吉林省特色产品与文化代言的直播人才。推动吉林主导产业与直播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品外销,大规模带动就业。省会长春作为全国绿色农业有机示范市,将粮食种植、加工生产、销售、运输等全产业链都与直播融合,让消费者体验吉林大米绿色种植生产的全过程,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灵活就业。

2.政府加大服务企业力度,探索“共享员工”模式

广东东莞市税务部门通过税收大数据,对同类企业用工和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根据匹配结果,税务部门联合人社部门主动为有富余员工的企业和员工紧缺的企业牵线,帮助企业通过“共享员工”方式,既解决企业急需熟练工的用工难题,也使闲置员工的企业减轻用工成本压力。吉林省也应学习东莞这一先进做法,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库,搭建灵活用工平台,加强用工余缺信息收集与共享,引导企业间开展“共享员工”。创新构建“企业对企业”的共享员工新模式,引导员工富余企业向用工短缺企业派遣员工,促进灵活就业。

3.完善适应灵活就业需求的就业服务模式

搭建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库和线上线下求职招聘平台,动态发布灵活就业供求信息,实现灵活就业人员与岗位供求双方精准匹配及时对接。当前,全面实施的三孩生育政策,将有更多育儿妈妈无法全日制就业。全省各就业服务部门应联合家政服务企业创建面向育儿妈妈群体的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广泛发动企业在某些特定岗位,为育儿妈妈提供可以兼顾工作和接送小孩上下学的“朝九晚四”工作岗位,打造面向育儿妈妈群体的灵活就业新模式,促进灵活就业,惠及民生。

●构建创业带动就业机制

1.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配套体系

加大地方财政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政府应成立面向大学生的吉林科技创业基金,扶持高校毕业生开展科技创业活动。建立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创业载体,使之与勤工助学、实习、兼职等联系起来。重点向大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区域地缘优势和特色的项目,放大就业倍增效应。

2.进一步优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扶持政策

将留学归国人员全面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引导,帮助解决海归群体对国内经济形势和创业政策不了解所导致的信息断层问题,引导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对符合全省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力度。对非主观原因导致所创办高科技企业失败的,延长其在创业园区内的孵化期,助其创业成功,带动更多就业。

3.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

以快手、抖音直播等方式,向农民工宣传吉林省创业政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返乡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历程宣传报道力度,树立创业先进典型,培育返乡创业带头人,提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政府应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状况登记,依据其现已掌握的专业技术特点,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免费提供与其已有技术相关的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组织创业专家给予技术性指导,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农民工围绕农产品流通,农业种植养殖及深加工等领域创办领办农业企业。针对返乡的青年农民工对农业生产、养殖种植不感兴趣的现状,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鼓励返乡农民工依托吉林省农业农村资源,创立网店、微店,通过电子商务直播直销进行电商创业,加大吉林省农产品网上销售力度,拓展农产品市场,带动就业,促进农村新产业发展。

●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

1.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实现就业精准化

目前一些省市不断强化“数字就业”平台建设,长沙联动“长沙人社”“长沙就业”等全市20个人社网络平台,密集发布企业空缺岗位信息,引导企业入驻“湘就业”平台发布岗位,向省内贫困劳动力发送重点企业岗位推荐短信。吉林省也应着力打造“数字就业”平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就业创业服务全过程中,通过分类标签构建大数据库,实现就业人员和就业岗位、人员与项目对接。开发完善“吉林数字就业地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域的岗位和劳动力信息的融合分析与动态收集,分类引导就业供给和需求,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传播和流动,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精准匹配。

2.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全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设立就业服务站,设立农民工输出联络员,实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输出意愿、培训意愿、转移就业情况等信息,同时向农民介绍企业用工信息和就业帮扶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农民工转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组织农村劳动力集中输出。健全就业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设置人社服务专员对一汽集团、欧亚集团、修正药业等大企业进行用工监察,全面了解企业劳动力就业失业基本情况,系统开展大数据分析,及时对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做好服务保障。

二、“十四五”时期推动吉林省充分就业保障机制良好运行的对策措施

●改革创新,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

1.暖企、稳岗、减负政策持续发力

继续强化中央和省市暖企、稳岗、减负政策的落实,整体打包社保补贴、初创补贴、创业补贴、以工代训等多项优惠政策,持续推动政策落实。不断完善稳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企业的补贴力度,使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活下来”。政府在公开采购中向新成立的企业和中小企业倾斜,通过“输血供氧”使中小企业增强生机“活起来”。引导一汽集团、欧亚集团等大企业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增加毕业生招聘指标。同时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稳定就业岗位。

2.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

政府应发挥好银企之间的桥梁作用,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建立“银企对接融资服务群”,企业在有需求时随时与银行咨询、洽谈。政府协调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设计金融产品,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建立社会共享信息交流平台,专门负责小微企业融资的数据征信服务。创新担保方式,推广专利权、商标权等各类权力抵质押融资,扩大知识产权等抵质押贷款覆盖面。支持民营企业以设备厂房等进行融资,加大对科研生产型企业的厂房设备融资信用额度,建立续贷转贷沟通机制。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扩大就业。

3.激发汽车新消费,助力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岗位

汽车产业可以带动和促进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等相关行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通过有条件减免购置税、降低消费税税率等政策降低购车成本,切实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利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窗口期,加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体系的构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拓展就业新空间

数字经济既是技术密集型经济,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经济。既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又能覆盖农民工就业。可见,发展数字经济是扩大就业增量,推动充分就业保障机制运行的重要举措。

1.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加快推动实体经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重点、难点和关键都在制造业。因此吉林省应加快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基础,促进一汽集团、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深化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发挥大企业“一龙带百小”的促进就业的联动效应。为此,政府应加快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的因转型能力不强不会转、转型成本偏高不能转、转型阵痛期过长不敢转的问题,保障“十四五”充分就业各项促进机制的良好运行。

2.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充分利用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均已初见成效的有利条件,发展智慧农业。在构建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过程中,抓住机遇,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相融合,推进农业产销模式流程再造,吸引更多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多岗位。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就业新突破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实现充分就业应探索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随着疫情爆发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健康产业进入公众强需求时代。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人民币,其中所蕴含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契机不计其数。发展大健康产业符合吉林自身的比较优势,符合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因此应抓住全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长辽梅通白”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机遇,加快发展具有吉林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带动就业。

1.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生物医药产业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吉林省具有强大的医药产业基础优势,拥有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吉林省拥有长白山人参、鹿茸、刺五加等丰富的药材资源,同时还拥有吉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东北师大遗传与细胞研究所、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等医药科研机构的强大研发优势,因此,吉林省应立足生物医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升级,扩大就业。同时,积极延伸大健康产业链条,培育医药物流、医药批发、医药电商、医疗服务等新兴业态,全面促进就业。

2.加强中药材的种植和研发

充分发挥吉林省中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余年居全国首位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努力探索生物技术与现代中药的融合创新。引导农民种植中药,鼓励各县市建设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努力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等规范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综合发展体系,更好地带动农民工就业。

同时,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产品研发与应用,积极发展健康食品产业,食品生产对人员素质要求不高,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利于促进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就业。

3.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吉林省应以“互联网+护理”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使之逐步从机构延伸到社区、家庭,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社会对健康管理师、育婴师、护理师等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人才缺口加大使其收入增高,既能很好地满足年轻人高质量就业的需求,又能为医科、卫校等大中专毕业生找到新的就业突破口,推动吉林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面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职业技能培训是”十四五”时期缓解吉林省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充分就业的关键举措。

1.强化劳动者数字化技能培训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零售、新消费持续高涨,使数字经济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物联网安装调试、无人机驾驶、电子竞技的用工缺口都是百万级的。劳动者数字化技能的缺失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就业瓶颈。因此应大规模开展数字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开展数字化技能人才培训,应发挥社会机构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培育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院校拥有数字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员的办学优势,加快数字化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聚合全省智能制造和数字化龙头企业,打造吉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库,组建全省数字化职业培训联盟,提升数字技能实训能力。建设全省数字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技能人才参加数字化培训,满足企业“机器换人”后数字信息和智能设备的操作运维需要。积极组织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机构,面向社会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数字工匠的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提升“数字工匠”技能。

同时,充分发挥吉林艺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培训优势,积极开展“直播带货公益培训”,满足直播经济兴起带来的新职业人才需求,将短视频制作、流媒体运营、新媒体营销等热门“新职业”纳入培训范畴,组织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和返乡的青年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参加培训,使其掌握直播带货的技能和技巧,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组织开展开办店铺、市场分析、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创业培训。积极推行电子“培训券”制度,打消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愿为劳动技能培训买单的顾虑,调动企业和劳动者参加数字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推动吉林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促进以创业带就业。

2.大力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助推技能人才培养

当前,吉林省人才市场上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严重,出现高级蓝领人才不足、生产岗位技能人才难求的现象。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应针对高校毕业生因缺乏实践能力和农民工技能低下,不符合企业招聘需求和企业在职工人无法胜任产业转型需要的现状,采取新型学徒制的模式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转岗转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

吉林省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应以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和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为导向,尊重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运用企校双师的教学模式,由企业选拔技能大师担任学徒导师,充分发挥工厂“案例教学”模式,向学徒讲授实操技能和生产经验,并亲自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积极打造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长春工业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培训院校选择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做学徒指导教师,使学徒在培训中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衔接,为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制约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学矛盾问题,也就是企业难以承受学徒长时间脱产或半脱产学习造成岗位空缺问题,这也导致一些企业对新型学徒制培训不积极,而选择观望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过程中,结合企业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推动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选择优秀的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和电子简报的形式开设“微课堂”,把理论培训内容化整为零传递给学徒,学徒工作时间在企业进行岗位训练,业余时间在线上学习理论。线下集中讲授理论难点及学员疑点。由导师带领学徒,针对实操较难实施的问题进行实操训练,有效缓解工学矛盾。积极推进大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的作用,提高培训效果。

积极组织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的完整培训体系。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执着坚守的敬业精神,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青年人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3.全面加强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决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幅提升农民工求职成功率,实现就业扩容提质。

加强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紧缺职业技能需求调查,引导各类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对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创新方法,开发“吉林省农民全员培训电视点播系统”,让农民可以在家免费收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草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劳动力,采取“订单”“定岗”“定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培训,依托各地产业、资源优势培育农技工品牌。松原市的做法值得全省各市州推广学习,松原创建了家庭服务业创新产业园,集中开展家庭服务技能培训,实现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和技能鉴定一站式服务,全力打造“松原月嫂”“松原护工”等家庭服务品牌,大力推广农技工品牌培训;针对多数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后很难下地干活的状况,实施转岗和创业培训。组织开展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乡村旅游、康养医护、养老育婴、家政餐饮、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转岗技能。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探索建立“互联网+创业培训”新模式,加大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组织开展开办店铺、市场分析、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创业培训。进行手机应用和互联网应用技能的培训,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推动吉林省“十四五”充分就业保障机制良好运行,促进吉林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十四五吉林省农民工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