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推动路径
2022-04-04郑子健阮晓菁
文/郑子健 阮晓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保障,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保证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点,是农村工作得以进行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直面农村中的纷繁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坚实的堡垒作用。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党的政策目标和农村实际需求相衔接,肩负起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力量及推进社会治理等职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政治保障。
●团结农民群众,凝聚乡村振兴建设力量
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截至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1]。广大农民群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农民群众的纽带桥梁,是团结组织群众共同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关键。
●治理农村社会,改善乡村振兴建设环境
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社会的治理不应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落实到农村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要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是基础。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带领亿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农民的前途命运,也深刻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发展格局。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一方面,传统民俗、优秀农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农村陋习、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得到了遏制,形成了乡风文明和民风淳朴的农村社会环境,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塑形铸魂。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来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提升。农村党组织应以“五个振兴”为目标导向,搭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之桥,以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农村发展跨上新台阶。
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资源不足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
一是农村社会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得以实施的依靠和保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对农村社会进行治理的关键。2021年中央组织部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8942个城市街道、2.9693万个乡镇、11.3268万个社区(居委会)、49.1748万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9%。[2]由此可见,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覆盖率较高。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党员数量不足、党员干部素质不高、党员老龄化、党组织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一些党员进城务工经商,在生产生活上脱离了村庄,联系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能力下滑,难以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万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3]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治理主体匮乏、农村精英缺失、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特别是一些年轻党员的组织关系随着工作或者求学离开农村,造成在农村的党员老龄化严重,基层党组织缺乏生机活力,有心无力。
二是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行政力量,其建设的成效始终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4]。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展开需要资金的支撑,但基层党组织可支配的经济资源较少,服务群众的效果往往较差。一方面,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限于自身地理条件。沿海城市与周边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达,形式多样。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村种植粮食等作物作为自身经济来源,农村集体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积极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动力,这也变相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同时,疫情对农村原有的经济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作物面临销售不畅市场经济衔接困难,农民增收难以稳定持久。
●工作方式方法陈旧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乡村效果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了乡村振兴。工作任务的转变决定了工作方式的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将主要精力转向壮大集体经济和对乡村的全面统筹治理。但在实际情况中,多数村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还未转变,对以往的治理方式方法形成了路径依赖,乡村治理缺乏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村基层治理存在行政化、官僚化现象,一些村干部的工作方式也与行政机构趋同,带有明显的行政体制运行模式,出现行政化倾向。[5]二是多元协同治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自治组织、在村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其共同目标是让乡村振兴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多方主体参与农村具体事务,往往导致乡村治理主体混乱,甚至出现“提供对策意见的人多,落实对策意见的人少”的结构倒置现象。
●党群关系不密切动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根基
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将无法开展。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告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切勿死灰复燃。”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农村党组织在其过程中成长了许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例如,一些地区在脱贫攻坚中急于求成,发展农村产业不顾农民实际需求,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做法,为了指标而“脱贫”,本质上还是犯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错误。
●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数字化治理手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城镇网民规模为7.8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804万,占网民整体的72.4%;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1.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12月提升1.7个百分点。一方面,农村网民数量增多,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逐步增加,促进了农民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改变,带来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观念和乡村生活的持续变化。但是另一方面,这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例如,网络购物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问题频发,农民群众在进行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被欺骗,遭受财产损失。乡村社会迎来数字化时代,信息已有了多样动态的传播形式,信息传播迟缓和受阻现象得到了克服,但是受限于农村群众自身素质水平等因素,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难以对信息加以甄别,农村群众面临着信息危害的威胁。在数字化环境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受限于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缺少数字化治理的载体,导致工作出现被动的局面。此外,农村党员干部数字化素质不高,中老年党员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存在不会用等问题。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推动路径
●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进人才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乡村治理,首要条件就是党员素质要够高,党组织自身的能力要过硬,否则就难以承担引领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农村党员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抓好“关键少数”发挥“领头羊”作用,还要对所有党员加强教育管理。要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强政治教育以坚定信念,加强素质教育以预防腐败,加强组织教育以凝聚力量,加强科技教育以提升本领。[7]党组织中的老龄党员相较于年轻党员,对农村环境更为了解,他们熟悉村情民意,能够更好地做村民工作,因此要关心他们,注重发挥其余热。针对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才到农村,积极建设好外部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环境,培养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应当注重挖掘农村自身人才资源,发展乡村振兴的中坚骨干成为积极分子,吸纳优秀的人才,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养、干事能力,使其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可以依靠的力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清正廉洁,确保党员忠诚担当,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优良,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群众中的公信力。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致富作用,筑牢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发展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前提,乡村治理的成效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比,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奠定物质基础。[8]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当前农业生产环境,仅仅依靠党员对农民的非持续性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对于农村内生性经济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组织内党员的经济发展能力,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发家致富共同发展。对于组织外的乡村致富能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协助乡村致富能人不断进步,将其吸纳进入党员队伍,增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带动力,从而实现带动群众致富的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应当详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成因,清楚经济工作的瓶颈所在,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资源,打通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渠道。对于农村外生性经济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发挥农村与农村、农村与企业、农村与高校等多方协同发展的“催化剂”作用。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共享农村之间的发展资源和“田秀才”“土专家”,帮助农户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个体农户的竞争力;帮助农村对接企业共享产业、项目信息,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扩大农村社会经济容纳能力,为农户提供更多致富机会;引导高校与农村开展深度合作,设立产学研基地,为高校提供科研实践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科学有序发展。
●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理念,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治理理念,健全治理体系以完善农村治理的运行机制。农村治理的主体已呈现多元化,在多元主体共治基础上更需要突出党的领导地位作用,“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是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政社协同”功能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变传统的治理理念,将多元组织纳入农村社会治理框架中,将“零碎化治理”转变为“聚合型治理”,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在多元协调治理机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领导功能,纵向上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确保各个在村组织“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各组织自身建设打造“钢筋铁骨”;横向上对各类组织协调统筹,搭建多样化治理平台,发挥每个组织的优势,避免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主导权的现象。在多元组织构成的乡村治理权力结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其他治理组织依法享有自己的治理地位和治理功能,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组织是互栖共生关系而非庇护依附关系。[9]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协调”功能转向“统领”功能,成为乡村治理的新趋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让党员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主体,推动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弥补治理场域的空白地带,以“实际在场”“持续在场”改变“无效在场”的现象,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体系,完成由“协调型”向“统合型”党组织的角色转变。[10]
●厚植农村群众基础,发挥群众优势,建设乡村振兴事业
乡村振兴事业能够取得成功,必须获得广大农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应当从尊重农村群众实际需求着手,从农村群众角度出发,急群众之所急,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调动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发挥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聪明才智,提高村民自治活力。其次,应当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一支作风优良、理想信念坚定的党员干部队伍对乡村振兴事业来说极其重要。应当杜绝基层党员干部重形式轻实际、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积极向农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让农村群众理解党的主张。基层党员干部还应当虚心向农村群众学智慧,走进农家,干农家活,学农家话,从实际交往中了解农村群众的需求,解决农村群众的难处,获得农村群众的支持。再次,基层党组织应担负起教育引导农村群众的责任,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让农村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在满足农村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让其精神富足。同时,还应当切合实际向农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通过提高农民自治活力和道德水平,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有序发展。
●加快农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动力
数字化服务给农村群众的观念和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持续变化,也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树立数字化工作的理念,把握数字化发展给党组织带来的挑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增强数字化理念意识,熟练使用数字化设备,运用好数字化知识。上级政府和党组织应当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高效治理。由于农村地域大、人口多,农村事务繁杂,同时伴随党员流动性强的现状,以往的农村治理效率低下,决策缺乏科学性。借助信息化平台,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实时关注农村动态,及时处理村民诉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利用信息化平台,纵向上加强与上级党组织的沟通,减少决策传递延迟,帮助上级党组织更快更好地了解基层,提升对基层的精准治理;横向上搭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农村合作组织等组织之间的联系平台,为农村群众争取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