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多向度与不确定性
2022-04-04辛泊平
作者简介:辛泊平,7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与诗相遇》,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诗选刊》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雷蒙德·卡佛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叫《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是一篇开放性的小说,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似乎一直都在寻找爱,都在期待爱,也都在努力地实现着爱,但他们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表达,却总是在错位的状态中。即使在他们面对面的时候,在读者的期待中,他们马上就要实现情感交集的时候,却又突然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岔而再一次形同陌路。在小说中,卡佛没有为爱情设定一个方向,他只是写出了爱情的一种游离状态,写出了爱情的不可预知性。相对于我们习惯的“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种打破常规的结尾让许多人难以接受。然而,这也正是卡佛的意义。因为,他以冷峻的笔触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爱情的不确定性和虚幻性。梁爽的小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也属于卡佛这一谱系。
小说从一场车祸开始,通过林冠男和于红不同的视角,写出了一段始于浪漫却无法终于浪漫的爱情。在人物设定上,两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按照世俗的标准,林冠男绝对属于精品男,他是大学教授,有自己的工作室,有崇拜自己的学生,可谓事业有成、风光无限。然而,他并不执着于物质上的满足与享乐,他向往的是自足、自洽的精神生活,正如他对爱情的期许。“在他们那个时代,相亲是多数人通往婚姻殿堂的必经之路。”但他没有,还在少年时期,他就和周围的世界有一种自觉的疏离感,“不是有意不合群,而是能真正合拍的人太少”,他有一个超越年龄的信念,那就是“他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人,或男或女,或长或幼,和他一样,在陌生地域的某个角落,正等待着他的呼唤和寻找,同时也正在呼唤和寻找着他……”所以,他的爱情也应该不同寻常,也应该有一种“偶然神秘、玄机以及无限的可能”。在他的生命意志里,世俗的常规动作是无聊的、乏味的,他需要的是那种充满可能的灵魂相遇。
所以,林冠男选择了这样的爱情寻找——“他像往常一样打开QQ邮箱,无意中发现页面的左下角增加了漂流瓶的功能。点击进入,是一片旷阔蔚蓝的水域,他的心底蓦然泛起一种诗意。他想起中世纪的人们即是通过漂流瓶穿越广阔的海洋,开启一种有限却罗曼蒂克的交流……”他要超越庸常,启动浪漫的爱情按钮,于是,没有指定收件人,他抛下了情感的漂流瓶。他等待的,恰恰是那种红尘中最不确定但也最浪漫的怦然心动与一见倾心。他等到了诗意的“我一直在等你,你终于来了”的回复。这个回复来自于红。两个相信奇迹的人等来了奇迹,他们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如果按照尘世的理解,两个超越尘世的人,他们的相遇肯定是天造地设的相遇,是我们常说的“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爱情绝唱;它类似于我们口口相传的爱情传说,也将被人传说。然而,爱情故事并非是童话里落难公主最终遇到了心爱的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团圆结局。在世俗的意义上,他们的相遇与结合不过是爱情的开始。接下来的日子,如何让爱情在尘世中展开,如何在油烟中让爱情保持鲜亮,如何守护他们最初的战栗与感动,这才是真实的爱情常态,这才是爱情的必经之路。然而,在这个见证爱情成色与品质的过程中,这两个人并没有实现持久的心灵共振与情感同步。林冠男失望了,因为他看到了于红身上的世故与俗气,看到了她身上真实的物质属性,看到了她和他在不同频道上的生命追求。他需要的是灵魂上的高度契合,而不是尘世的高度认同。而于红却正好相反,她可以淡然面对“量子科学”与生命的关联,却对她获得的证书异常兴奋。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看似普通的日常交流,让两个人不同的精神属性和灵魂追求显现出来。他们虽然没有说出来,但都感受到了这无所不在的差异和隔阂。让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选择尝试着去和解,而是在自己的理解空间里维护着执拗的自我与尊严。
史铁生在《我的丁一之旅》中反复強调,人与人的不同大于人与动物的不同。没有人可以完全认识一个人,完全理解一个人,除非一个人完全放弃自我。这并非人类的秘密,而是理性思维下的伦理常识。然而,林冠男和于红都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两个人的关系。他们开始冷淡彼此,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经营这早已变味的爱情。他们无法指责谁,两个人都有责任。他们都以为自己遇见了爱情,但没有想到,他们只是遇见了虚幻中的爱情;他们都以为爱情是浪漫的,但没有想到,浪漫只是爱情的前奏曲。尘世中的爱情必须得到尘世的检验,让人梦萦魂牵的爱情永远存在于传说中。对于林冠男来说,他过分强调精神世界而轻视物质世界,这是他的偏执;对于于红来说,她过于在乎尘世的肯定而忽略精神活动,这是她的局限。所以,他们必定在错位的状态下走得越来越远。
终于,林冠男提出了离婚的请求,而于红也并没有拒绝,她只是提出了一个合乎人情世故的请求——让丈夫带着自己再回趟老家看看父母(又是一个尘世的虚荣,但在世人的理解范畴中)。只是,这趟旅程并没有带着两个人走向爱情的终点,而是发生了转折。他们出了车祸,林冠男的眼睛看不见了。按照常理,这绝对是一个悲剧,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家庭。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是毁灭爱情的灾难竟然拯救了爱情。看不见眼前一切的林冠男,竟然再次感受到了他们最初相遇时的心动与温暖;已经绝望的于红,也仿佛再次感受到了久违的生命回应与灵魂相依。在那一刻,他们打破了隔阂,再一次拥抱在一起。而此时,没有纯物质,也没有纯精神,只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呈现、相互打开、相互重合。也可以这样说,精神世界里的林冠男接受了物质世界里的于红,物质世界里的于红也接受了精神世界里的林冠男。她是他的眼睛,他是她的灵魂,两个人互为彼此,相互映照。
我们无法用常识和经验去解释这一切,因为这是一种超越常识与经验的情感存在。没有人能准确地解释爱情,因为它的多向度和不确定性。林冠男和于红的故事只是爱情的一种状态,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可能中的可能,看到了反常中的正常。在情感的天平上,没有一个砝码是无用的,哪怕这个砝码只是最不起眼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让情感的天平倾斜。人无法超越尘世,虽然精神可以再造一个空间,但那个空间也必须容得下人间烟火。伦理中的爱情也必须这样。鲁迅在《伤逝》中曾经说过,爱情必须有所附丽。世间没有真空的爱情,真实的爱情并不是相遇的那一瞬,它应该是一个长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它不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用身心去经营。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指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爱的艺术》)是能力就可以培养,是艺术就需要参与。
这篇小说的题目借用了顾城《一代人》中的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的下一句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隐喻,既是对两个人真实境况的描述,也是对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找平衡的生命状态的一种留影。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但他们对生命意义及情感需求的期待与诉求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必然的前提,两个人从相遇到疏离再到互为彼此的人生历程才有了可信的理由。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两人的关系还可能会出现裂痕,出现波折,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基于对生命多义性与情感多向度的理解上,他们应该能找到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