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发展格局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
2022-04-04萨仁高娃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给我国钢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分析了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新发展格局下钢铁企业转型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补足短板,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疏通堵点,强化资源保障能力;筑牢根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钢铁企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1-0107-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1.1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着眼于我国长久发展、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也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和不稳定风险的情况下,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下,机遇与挑战并存,钢铁行业作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传统产业,应充分利用战略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补足短板、疏通赌点、筑牢根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为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
1 钢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发展机遇
第一,对内持续拉动内需。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强大的内需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国家提出支持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在内的“两新一重”建设,使国内钢材需求仍将在高位保持一段时间;同时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新西部大开发、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合作一体化建设,将带动建筑、机械、汽车、能源、家电、铁道、集装箱等行业的用钢需求,为钢铁行业描绘了美好的市场预期。
第二,对外不断深化合作。2020年11月15日,我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十国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RCEP条约。RCEP的签署,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特别是对于我国钢铁行业而言,既能促使其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构筑安全和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有助于提高原料供应保障水平;又能通过激烈的国际竞争,倒逼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1.2 风险挑战
第一,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这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钢铁行业原料供应链不稳定、产业集中度偏低等短板也尤为凸显,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第二,资源保障问题凸显。我国每年铁矿石进口量达10亿吨以上,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70%以上,2020年铁矿石进口量创历史新高,铁矿石价格更是创8年来的新高,国际铁矿石供给已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并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焦炭价格也出现“十连涨”,一度飙升到3000元/吨,我国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大幅度增加。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定价话语权,高价矿困境成为影响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安全的“掣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设尤为迫切。
第三,去产能成果亟须维护。近几年来,我国钢铁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大量落后产能和僵尸产能,行业的生产经营环境逐步得到净化,企业竞争逐步趋于公平,为优质产能腾挪了大量空间。但是,随着钢铁行业效益好转,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新增产能的冲动仍然存在,“地条钢”死灰复燃的苗头仍需警惕,合规企业产能释放过快的压力依然不小,巩固去产能成果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四,生态环境约束趋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重申了中国对《巴黎协定》的立场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量约18%,是除发电外,整个工业生产活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因此,加快低碳转型、降低碳排放,钢铁行业责无旁贷。
2 新发展格局下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
2.1 补足短板,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我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已经成为阻碍钢铁行業高质量发展的主因,需从补足短板、增强综合实力方向发力,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结构升级,推进智能制造。
第一,优化产业布局。钢铁企业要以区域市场需求空间和资源环境容量为双底线,基于能否充分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来考虑整个产业布局的均衡性。国务院办公厅曾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首先,抓紧设沿海钢铁基地;其次,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综上所述,就是应打破地区间在资源、生产、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方面的体制障碍,推动资源在更广空间(区域)、更大深度(产业链)、更宽范围(所有制)内由市场作用进行配置。同时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变原来“东多西少”的产业布局,消除企业分布畸形问题。
第二,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企业应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战略整合步伐。通过开展产业链横向整合,缓解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使钢铁产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通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控股、参股、合作”等资本运作方式,推动集约化产能提升、市场化联合重组。打造不同层级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加快结构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镀层板、冷轧薄板带、热轧薄板带、电工钢和无缝钢管等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些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势必将拉动高性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拓展钢铁行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中的需求空间。钢铁企业应抓住这一市场红利,通过加大对“高、精、尖、深、专”产品的研发投入,为结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强化标准引领,建立健全质量分级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培育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通过强化对标赶超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指标与产品质量,尤其是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第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智能钢铁,是钢铁行业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离全产业链、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应加快智能制造步伐,推动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决策支持五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质量管控、生产协同、能源及环境管控、物流仓储、营销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使钢铁企业实现质量成本最优、资金高效利用、物流高效协同、环境安全友好。
2.2 疏通堵点,强化资源保障能力
第一,强化国内供给能力。我国铁矿资源丰富,选矿技术稳步提升,业内专家也提出应鼓励国产矿开发和增产,减少在成立新矿山和扩大矿山规模时需要进行的审批环节;注重保护环境,在开发铁矿项目时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杜绝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注重以绿色方式开发和运营矿山;应在政策上降低国产矿税负,提升国产矿竞争力。增强国内铁矿的供给能力,能有效降低钢铁企业对国际铁矿供给商的依赖性,同时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及相关产品进出口价格的议价权。
第二,有效盘活外部资源。我国钢铁企业应充分利用RCEP协定的签署和逐步落实的契机,增强自身国际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在统筹已有海外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在海外建立长期、高效、稳定可靠的铁矿石基地。整理和合并海外市场的铁矿所有权,利用权益投资、加大沟通合作、产品报销等方式增加在境外市场的份额,同时通过学习和利用国际先进的铁矿开发系统,安排和设置交易优质焦煤及辅料的方式,降低铁矿石、焦煤等原料成本,进一步增强我国钢铁企业的话语权与议价权。
第三,强化铁素供给能力。我国从2021年1月1日起将符合《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的产品不再纳入固体废物的范围,并重新开放合规废钢铁的进口。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最大限度挖掘国际和国内再生钢铁原料对铁矿石的部分替代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国际国内市场的铁素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铁矿石国际价格的上涨,降低钢铁企业的原料成本。再生钢铁原料的提取精炼,与铁矿石处理相比,不仅可以节约原料成本,减少二氧化碳、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推动废钢铁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我国钢铁企业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政策,强化铁素回收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原料成本。
第四,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作为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达到60%。国内钢铁企业若想获得更全面、更长效的发展,必须着力维护市场秩序,谋求更公平、稳定的交易规则。首先,应协调好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作用,在输入铁矿石的主要港口,成立国家级和区域级的交易场所来专门负责进行铁矿石现货的买卖工作,根据期货市场价格,同时整理和分析现货市场对于铁矿石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现存数量,从而制定出以不同类别为核心的价格,其类别主要有层级、品种、规格;其次,制定专业的发布制度,确保公示的信息和价格更加权威和准确,鼓励行业领先企业认真仔细地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搭建起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以现货影响期货,进而影响具体价格,公开透明、稳定有效的铁矿石期货和现货价格系统,从而帮助中国境内生产和开发钢铁的公司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2.3 筑牢根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第一,优化能源工艺结构。钢铁企业应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产品结构、成本构成、能耗及排放指标,实现能源结构、工艺流程和工艺流程的低碳转型。应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大投入进行非化石能源替代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储能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应优化现有燃料产能结构,开展高比例球团矿冶炼、降低高炉燃料比冶炼、提高转炉废钢比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此外,应在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直接还原铁、氢冶金等工艺改革上下足工夫,降低冶炼过程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创新。2019年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围绕“以氢代煤”技术启动了多个颇具前景的研发项目,包括河钢集团计划建设的全球首例120万吨规模氢冶金示范工程、宝武集团的“核能制氢”技术、酒钢集团探索“煤基氢冶金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全国钢铁企业应密切跟踪钢铁行业及相关产业链的降碳策略和技术进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尤其要积极研发源头氮氧化物控制、低温 SCR 等超低排放技术,以及氢冶金、碳捕集等先进低碳技术,强化钢铁企业低碳化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
第三,持续推进环保升级。“十四五”期间,开发和生产铁矿的公司需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处理方面,预计2025年年底,全国80%的钢铁企业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国内钢铁企业正在不断完善已有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同时,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目前部分企业正围绕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自主開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
第四,推进碳交易市场化。为更好监督和推进我国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环保部门和钢铁产业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钢铁行业的全国碳交易市场规范:一方面让优势企业获得将减排能力变现的渠道;另一方面增加在环保方面投入不够的企业的运行成本。相关部门也可以研究出台一系列约束碳排放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依此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形成用碳控钢的法治化、市场化长效机制,鼓励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同时,推动钢铁行业的产能升级。
3 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钢铁企业应牢牢抓住时代赋予国家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补短板、优结构、促转型、强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张龙强:碳达峰 碳中和——开启低碳钢铁新征程[N].世界金属导报,2021-02-15.
[2]刘航.关于控制中国钢产量的几点思考[N].中国冶金报,2021-03-18(4).
[3]何文波:推动钢铁和铁矿石产业链可持续健康发展[EB/OL].(2019-09-29).https://www.mycoal.cn/news/157446.html.
[4]邹红,李静.关于钢铁企业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考[J].山东冶金,2021(2).
[5]周维富.我国钢铁工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20(11).
[6]骆铁军.2021年钢铁行业展望及“十四五”应关注的问题[N].中国冶金报,2020-12-22.
[7]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新发展格局下RCEP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EB/OL].(2021-02-07).http://www.mpi1972.cn/xwzx/tpxw_449/202102/t20210207_95264.html.
[作者简介]萨仁高娃(1984—),女,蒙古族,青海海晏人,本科,研究方向:碳排放、碳中和背景下公司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