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国离宫
2022-04-04张敏慧
张敏慧
铜鞮是沁县古县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之一。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诸侯兼并争霸日趋激烈,列国王室贵族奢靡风气日盛,当时集中地反映在城郭宫室的营建上。晋国由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其宫室建筑代表了当时列国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晋国见于文献记载而留有名字的宫室,首推当今沁县南境濒临白玉河的铜鞮宫和新绛西南境汾、浍二河汇流处的虒祁宫。
铜鞮宫是晋平公修筑的一处别宫,规模宏大,连绵数里。铜鞮宫遗址位于沁县南22.5公里处南池乡古城村与沙圪道村之间,北靠召则岭,南依杨安山,坐落于两河间的台地上,白玉河自西向东流贯其北,待贤河北来环绕其南。铜鞮宫东南城保存最好,遗存高6米,底宽10 余米,略呈圆柱状,夯土层尚可辨识者高65厘米,计10层,每层厚6.5厘米。夯土层中有夹砂灰陶鬲足及陶片。这座城角遗址,传奇般地经历2500多年,成为铜鞮宫迄今最为显著的标识。
最早记载铜鞮的文献,是以离宫的名字出现的。铜鞮称县之前,“铜鞮”二字在典籍中多次出现。《左传·成公九年》(前582年)记载:“是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执诸铜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记载: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朝聘,子产坏晋馆垣,晋平公派士文伯来责问子产,子产曰“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从中可知,当时铜鞮宫不仅影响甚远,而且建造规模也是十分宏大的。
春秋时期,铜鞮作为晋国东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晋国完成其霸业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晋杜预注:“铜鞮,晋别县,在上党。”铜鞮宫的命名取意于所在的铜鞮城,铜鞮城则出于其濒临的铜鞮河,铜鞮河则又出于古来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所聚居之地,正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所说“鞮,北狄西戎号也”。今晋东南古来正是赤狄、白狄等群狄的故乡。
虽然我们已经看不到铜鞮宫的面貌,但是在1955年长治市分水岭12号墓出土的一块鎏金残铜匜片上,仿佛看到它的雄丽之姿:鎏金残铜匜上镌刻着一幅贵族居住的图案,有动物鸟兽,有人来人往,有上下两层的楼宇,庑殿式屋顶,屋柱上方硕大,已具后世斗拱的雏形,是春秋时晋国贵族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虽然是残片,仅凭一斑,也足以让我们产生全貌的联想。
晋国的公族、卿士、大夫,都以自己隶属或居住都邑、食邑、封邑(县)之名,铸造有自己的货币。考古学家和古币研究者从目前出土的周代各种钱币中,辨认出晋国各地铸造的钱币200余种,其中,“同是”币,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考古专家认定,始铸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其与典籍记载的鞮置县史实互为印证,应为当初的“铜鞮”币。铜鞮置县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省铜鞮入州”,纵贯历史1882年。尽管历代隶属关系有变,城址、治所多变,但铜鞮名称一直沿用未变。
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年),晋悼公将铜鞮封为羊舌赤食邑。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晋大夫羊舌赤之邑,时号赤曰铜鞮伯华。”
羊舌赤是晋公室贵族,其始祖伯桥为晋武公之庶子,其祖父为羊舌大夫,做过军尉;父亲羊舌职做过中军尉之佐,周灵王二年(前570年)殉职。羊舌职有子四人:羊舌赤为其长子,字伯华,代父秩为佐中军尉,其食采于铜鞮,故又称铜鞮伯华,其余三子均有采邑。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晋大夫魏献子灭羊舌氏族,分羊舌氏之田为铜鞮、平阳(临汾)、杨氏(洪洞)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铜鞮从此设县,成为中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县份之一,其境西与平阳、杨氏接壤,北连梗阳(清徐)、马首(寿阳),东达曲梁(《左傳》认证为河北广平即今永年县,清《潞州志》记为潞城石梁),南据耆黎故地(即高平北界黎侯岭一带)。
铜鞮城历经沧桑,数度迁址。据《汉书》载,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带兵大战铜鞮,击破韩王信的军队,斩其大将王喜,析铜鞮为四县,即铜鞮、襄垣、涅县、谷远县,建铜鞮县城于今沁县古城村。唐武德六年(623年),铜鞮城移于今沁县故县镇。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入沁州,其名沿用近1900年,从其置县至2019年已2533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称县的地域之一。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威胜军铜鞮县……铜鞮城在县南一十五里,本晋铜鞮宫。”宋代铜鞮县治即今沁县治,春秋晋铜鞮宫及其所在的铜鞮城,在今沁县南22.5公里处。
2001年6月23日,新华社通稿发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谢鸿喜考证报告,确认代表我国春秋时期建筑最高水平的晋国铜鞮宫位于沁县南22.5公里的南池乡古城村与沙圪道村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1′15″,北纬36°35′00″,海拔939米左右。铜鞮宫北垣因河水冲刷而不存,东南两面墙体夯层依稀可辨。东南城角保存最为完好,遗存高6米,底宽10余米,略呈圆柱状,夯土层清晰可见。东南西三边护城河尚存。据勘测,这个城南北长700多米,东西长1500多米,周长4400多米,与《左传》所载“铜鞮之宫数里”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