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土地
2022-04-04白柱明
白柱明
2020年五一期间,离石区信义镇高家庄村迎来了两位来自忻州市保德县的远方客人。两位来客是抗战时期带领官兵在吕梁山交城、文水、离石、方山、临县一带浴血奋战、抵御日军的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教导员高日升烈士的侄子高先生和侄媳尚女士。
高先生携妻专程踏寻80多年前二伯父高日升和他带领的190余名官兵战斗、生活和为国捐躯的红土地,既为告慰三营某加强连全体英烈,缅怀因丧子悲恸诀别溺亡的祖母,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交代的一桩遗愿——“找到你二伯的殉难地,让他魂归故里”。
来离石之前,高先生查找过相关山西牺盟会、山西新军的诸多史料。
1936年,在觊觎华北的日本侵略者日益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委派薄一波、徐向前、程子华、南汉宸、谷景生、裴丽生等赶赴山西,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经过反复磋商,成立了中共统一战线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一年后,牺盟会会员迅速发展到300万人,牺盟会大力发动群众,改组改造山西各级旧政权,并与一批中共派来的老红军一道训练了大量军政干部,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进行了充分准备。
全面抗战开始后,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山西牺盟会主要负责人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和牺盟会,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提出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以增强抗日力量。1937 年8 月1 日,作为山西新军部队主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正式成立。与此同时,由山西产业工人、城市手工业者、农民、旧军人等组成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山西政治保卫旅等隶属于山西新军系统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组建。
牺盟会派出大量骨干力量进入山西新军,八路军也委派一批老红军加入牺盟会,进而成为山西新军的各级指战员,山西新军实际上成为我党领导下的除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又一支正规抗日武装力量。
新军成立后,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斗争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晋西南、晋西北、晋东南、晋中等地区,与八路军部队密切配合,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1938年3月,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在临县成立。1939年7月,改编为独立第7旅和203旅。1940 年2 月,决死第二纵队和决死第四纵队在晋西北重建,与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新军工卫207 旅等,隶属于山西新军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共计兵员约1.2 万人,统一受八路军第120 师暨晋绥军区指挥。
1935年,高日升进入太原并州中学读书,其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坚定投身革命信念。12月,在太原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抗日游行。“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抗日烽火四起,高日升投笔从戎,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高日升毅然参加了青年抗敌决死队。在之后四年多时间里,随决死四纵队十八团、十九团转战晋西北,先后担任十八团、十九团营教导员。1941年春,为了避开群众,带领全连官兵涉入险境,被日军包围在离东县千树沟,全连官兵为国捐躯。
当年由于消息闭塞,家里人对高日升生前战斗与牺牲情况所获信息不多,只有一位岢岚籍战士捎回口信:离东县柳坪墕战斗中,高日升所率全连官兵集体阵亡。牺牲时间及战斗情况没有详情。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高日升家人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经过高先生多年查找,三营烈士殉难地柳坪墕是当年离东县一区龙石头村的一个地名。
这次离石之行,几经周折,在高家庄村支部书记刘吉平的帮助下,高先生夫妇最终找到距龙石头村不远的高家庄村90岁高龄的雒宏祥老人。当年年仅10岁的雒宏祥在村里接连牺牲两名情报员之后,被村公所挑选为村上的情报员,曾多次赤裸着身子,把情报夹在胳肢窝底下为队伍传送情报,得到三营高营长(实际为营教导员)、马连长等官兵的喜爱。
短暂的交流后,雒宏祥老人回忆起当年那场悲壮而惨烈的战斗。
1941年,清明节过后没几天,正在高家庄村准备吃过午饭后转战的全连战士刚刚端起碗就得到侦察员的报告,一队日军从贾悟村方向沿河谷而来,已近村口。高日升迅速组织队伍向东面的马槽里方向撤退。队伍走到马槽里村口时,发现又有一队日军从东面袭来。在遭遇前后夹击的情况下,高日升带领战士们退回到附近的三岔路口。为尽快摆脱敌人,原计划将队伍撤向北面山沟里,可是一旦把敌人引向北山,沿沟青石坡、龙石头等七个村子里的200多名群众将面临极大危险。关键时刻,高日升带领全连战士放弃向北,选择进入南面地势狭窄的千树沟。本想疾速爬上山坡,从东侧与之相连的千树梁撤向安全地带,但日军早有预谋,战士们进入千树沟没走多远,再次发现又有一路日军从附近山顶上包抄过来。
山上的日军直扑下来,没多久,三路日军便将全连战士团团包围,千树沟里顿时枪声大作、炮火连天,三营战士奋起突围,战斗直打到第二天拂晓,最终190多名勇士除一人突围外,全都壮烈牺牲。
天亮后枪声逐渐消失了,千树沟里早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泯灭人性的日军依然将千树沟紧围起来,附近村民难以靠近,万分悲痛。
第四天,等日軍撤走后群众进到沟来,强忍着泪水和仇恨将烈士就地掩埋,日军残杀中国军人的仇恨如铁砣压在离东军民的心头……据当地群众回忆,在千树沟战斗牺牲的烈士当中,年龄最大的是营教导员高日升,当年他仅24岁,其余官兵只有20岁出头。由于当地民政部门缺少三营烈士名册,如今,80多年前这群为国抛洒热血的青春男儿都已成为共和国的无名英雄,他们矫健的身影或许只保留在周围村子里仅有的几位耄耋老人脑海中了。
那天,高先生夫妇站在高出地面两米、方圆约30余平方米的烈士坟茔前,神色凝重,久久无语,思潮翻滚……良久环坟茔缓步绕行、瞻仰。此刻,千树沟山谷间,东西土崖耸立,杂树丛生,脚下清泉和着鸟鸣,在谷底低吟呜咽,但见大土包上长出十多株高大的榆树和几十棵小树,树皮皲裂,枝丫伸向四周,坟茔西侧一股较细的泉水从沟掌深处流出,泉水旁边露出褐红色的黏土,宛如是被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雒宏祥老人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讲述着八十年前他所熟知的三营队伍中的人和事,特别提到三營组织的车家墕羊道梁战斗、马槽里伏击战、沙蓬圪垯战斗以及远在吴城驿沟上丰村战斗都大获全胜,那时老人情绪激动,双目炯炯有神。当讲到日军撤走后,乡亲们掩埋烈士所见的惨烈情景时,老人顿时泪水盈眶、哽咽难语。
高先生夫妇蹲下身来,在坟茔上掬起一包红土,打算将土带回保德,希冀伯父的魂魄随这抷红土回到家乡。随后,在村支书刘吉平的陪同下,一同来到马槽里村前的土坝上,在雒宏祥老人的指导下,用望远镜眺望北山上的下柳坪墕——那里是当年三营官兵垦荒种田的地方,如今山坡上已长满了荒草。听说当年部队驻扎在上柳坪墕,那里有十一孔土窑洞,三营官兵曾在此驻扎过两年多时间。于是,高先生与刘吉平动身从马槽里村山坡上向上走,打算到上柳坪墕去看看,收集可能留存的史料及遗物。
杜家庄、高家庄是两个地域较大的相邻的村子,近年经过数次行政村合并,目前已纳入贾悟村。山上实行退耕还林多年,长满了沙棘、马榆等灌木,通常仅有牧羊、牧牛的村民上山,以至于刘吉平书记都不知去上柳坪墕的路如何走。等爬上一道高坡,一条深沟出现在他们面前,恰好一位村民在附近放牛,在村民的指点下,方知走错了路。当天时间已经不早了,他们只得下山返回。
此行高先生虽然未找到柳坪墕部队驻地,略带几分遗憾回到了保德,但欣慰的是他找到了三营烈士殉难地,实现了带着红土让伯父魂归故里的心愿。然而,高先生心头依然牵挂着长眠于离石山坳的190多名英烈。80多年过去了,虽然亲人们泣血盼归,政府部门积极寻找,但随着时光流逝,见证历史的老者相继离世,英烈的光辉事迹不久将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抑或会被后人所遗忘。
2021年恰逢保德县重新修志,为弥补缺憾,县史志办计划收集充实史料,佐证史实。高先生打算为同二伯父一起战死疆场的英烈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萌生了再到离石杜家庄走访查询史料的打算。
12月3日,高先生再次启程来离,这次在离石区政协、区史志办、晋绥兵民博物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信义镇党委政府和贾悟村村支两委的共同协助下,从完善史料、收集整理红色文化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查询走访。
3日下午,高先生一行来到吕梁市区晋绥兵民博物馆查找山西新军史料。4日,深入当地走访了三位老人,接着由刘吉平和另一名村民当向导,跨过冰河,踩着背坡上的积雪,钻入稠密的沙棘林,沿山路直上柳坪墕,最终在一处向阳的山脊背后找到一排废弃多年的土窑洞。大家进到每一孔坍塌得仅剩一半的土窑里,在其中两孔相互连通的窑洞墙壁上,见到两处用毛笔书写的抗战“诗作”,虽然年代久远,部分墙壁泥皮脱落,但仍有数行字迹比较清晰,其中一处靠近灶台的东墙上从右向左用繁体字书写着:
□□□□柳坪墕,
□□□□开荒山。
生产组长有计划,
今年能打万石粮。
有穿有吃能抗战,
明年抗战定成功。
前方部队来练兵,
后方部队来生产。
□方工作来急了,
明年赶走日本鬼。
以上几条大任务,
个个一心要加油。
咱打鬼子表决心,
□□□□□□□。
一九 年七月廿(卅)号流(留)
西面墙壁上也留有字迹,由于靠近窑口,窑口坍塌后,墙壁经雨淋日晒,字迹已不好辨认,难以诵读成句,其意不明。
从以上遗墨可以看出,这些遗留在荒山野岭上的抗战宣传标语,可能出自一位三营官兵之手,其中蕴含着三营战士战斗、生产、生活和学习的真实历史场景,展示了官兵的革命热情以及抗战到底的决心和英勇杀敌的革命英雄气概。
东侧墙壁上留有数行用树枝刻写的繁体字,从文字所反映的内容看,书写于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南下解放大西北之前。联系此前千树沟战斗烈士死难情况,可以推测是一位三营其他连队的同志南下前,专程来此凭吊战友、告别烈士时所写。走访中,听71岁的刘江玉老人讲,千树沟战斗中,曾有一名战士受伤后逃出重围,当晚翻过千树梁藏身在不远处的杏树沟,有幸存活下来,后来随队伍离开了当地。如此看来土墙上用树枝刻下的文字也许是这名战士所写,也可能是部队上另外派人前来告别长眠于此的战友,抑或后来又有部队在此驻扎,都不得而知。这段文字书写自上而下、从左至右,大意如下:
挺进挺进□□向西安,向大关中平元(原)上大进军,那李(里)贫苦老柏大(百姓),年未(你们)在守这(受着)在南(灾难)合(和)苦,任明(人民)解放军去解放他们。上起刺刀,云两(勇敢)全(前)进。调是(挑起)海(害)民的国民党还(反)东(动)排(派)。间(减)周(租)间(减)是(息),合里(理)副旦(负担),保主(证)贫苦还生(翻身)。挺进,挺向柏(北)、向大西安、大关中平元(原)上大进军。
见到以上文字的那一刻,大家兴奋异常,断定这里就是十九团三营高日升所在连队的驻地,红色遗址就在此处。
踏寻红土地,告慰众英烈。4日,阳光灿烂,出发前离石城里冬寒料峭,但大山深处的杜家庄却暖若春日。我们在窑洞前环顾四周,湛蓝的天空下,群峦叠嶂,远山蜿蜒,骨脊山雄伟挺拔直刺苍穹,玉林山样貌出众奇峰险峻,南面山坡上松柏翠绿,即便在萧瑟的冬天里,眼前景色依然美不胜收,令人遐想:战争年代,柳坪墕背靠骨脊山,居高临下,四周沟壑纵横,山高林密,进可攻,退可守,战斗间隙战士们开荒种地、生产自足,柳坪墕不愧为难得的革命根据地!
目之所及,近处落去叶子的一棵棵榆树枝头寄生着一簇簇色泽微黄的无名小果子,极像秋后的沙棘果,虽然经历霜雪砥砺,却依然晶莹透亮,灿若春天枝头盛开的鲜花,为冬日寂寥的山梁增添了几分生机。试想:这些透着生命气息的小鲜果,以顽强的生命力长存如此,不正象征着烈士不朽之英灵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眷恋吗?
下山后,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同走进千树沟,将鲜花摆放在烈士坟茔前,向长眠在这里的英烈鞠躬致敬。此情此景不由触发了我的神思:长眠千树沟的190多位英烈,尽管他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8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时刻,这群热血男儿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领导下,毅然与山西旧军队决裂,奋勇走向民族抗日前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参加了我党领导的百团大战。一年后,当这支队伍面临生死抉择时,他们再次选择保护群众,将危险置于己身,涉入险境,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再现了崇高的愛民情怀,他们不愧为民族的脊梁、人民的子弟兵。
踏寻红土地,让参与其中的全体人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一同见证了先辈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光辉史实,弥补了离石乃至吕梁百团大战的史料空白。缅怀先烈,我辈当自觉践行为民宗旨,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血脉。
愿先烈英灵永存,红色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