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思考

2022-04-04常利兵

文史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上海文艺出版社谈话命题

常利兵

我一直对知识分子有很高的期待,因为他们在社会思潮的演进和更迭中往往扮演着知识创造者的角色。而知识的创造除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分工领域中有所体现外,如何在知识创造的主体性上打开一种新的可能,或许更具有根本意义。由人类学家项飚和媒体人吴琦合作完成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飚谈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和琢磨的著作。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提出了“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一命题,在我看来,其深刻意涵就体现在如何为知识创造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鲜活案例。首先,“把自己作为方法”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学会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关系去思考和实践,也只有在彼此生成的关系中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意义有在地化的理解。正如作者在书中强调的,“这本书的目标之一正是把(自我)这个概念从利己主义的泥沼中解救出来,揭示出原本就附着其上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关系。这本书更具体、更内在的对话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人,比如学者、艺术家、学生,以及从事其他职业但一直保持读书和思考习惯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因为我们谈话的线索之一始终是知识如何更有效地介入社会……”。

其次,這一命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人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主体性力量,而且,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反思性的能力则是凸显这一主体性力量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人能否真正“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核心体现。很显然,一个不懂得认真思考的人,就很难确立起自我的主体性地位,没有主体性的个体,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往往会处于弱势状态和被动的位置,也就很难以能动性去理解和叙述自我与他者的经验世界,更遑论知识的创造了。

在培养和塑造自我的主体性力量的同时,“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它能不断促使自我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去精确地把握住现实,在“想清楚究竟我能做什么,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什么”的基础上,去创造生活当中的种种可能性。倘若如此,那么“……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可能发生”。

猜你喜欢

上海文艺出版社谈话命题
“匹夫之勇”和“君子之勇”
青春期的迷茫
个人奇迹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一碗油盐饭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