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冷链食品进口对策研究
2022-04-04任希丽孙含
任希丽 孙含
摘 要:文章利用2016—2021年数据,对冷链食品进口额、进口结构、来源国别结构、沿海省份进口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存在进口额下降、进口来源国分布太集中、物流运输及信息溯源困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执行紧急预防措施、促进差异化冷链食品进口、加强监管与宣传、协调贸易政策、提高冷链物流运输信息化程度、加强冷链食品信息溯源技术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疫情防控;冷链食品;食品进口
中图分类号:F75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1-0155-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1.155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冷链食品进口问题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冷链食品指加工、储备、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处于低温环境中的易变质食品。本文所研究的冷链食品包括鲜(冷、冻)牛肉、猪肉、羊肉、马、驴肉、骡肉、鱼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蔬菜、水果、坚果、海草等。2020年中国食品进口总额10915.93千万美元,冷链食品进口额4380.02千万美元,冷链食品进口额在食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40.13%。冷链食品出口额1937.67千万美元,贸易逆差达到2442.35千万美元。全球冷链食品贸易额为22237.39千万美元,中国占比19.7%,在全球冷链食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冷链食品进口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冷链食品进口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促进冷链食品安全进口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中国冷链食品进口贸易现状
1.1 冷鏈食品进口额变化情况
2016—2020年冷链食品进口情况见表1,从中可以看到,2016年冷链食品进口总额为1877.33千万美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17.41%, 2017年冷链食品进口总额为1937.33千万美元,增长率降至3.20%; 2018年和2019年冷链食品进口额增长速度较快,2019年增长率最高达到45.12%,2020年增长率明显下降,降为24.4%。2018年以后,冷链食品进出口贸易呈现逆差状态,且贸易逆差额大幅增加。
1.2 冷链食品进口结构
本文利用中国各类冷链食品进口额在冷链食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考察冷链食品进口结构。中国国内市场对肉类的进口需求明显大于对蔬菜的进口需求,例如就2020年月度数据来看,鲜冷藏胡萝卜、芜菁及类似食用根茎在1、3、4、5、6月均有少量进口;葱属蔬菜只有在1、2月有进口,进口额为0.003百万美元和0.01百万美元;鲜冷芥菜类蔬菜和鲜冷黄瓜只在1月份有少量进口。
2020—2021年主要冷链食品进口情况[1],比重处于前三位的食品始终是冻猪肉、冻牛肉和冻甲壳动物。2020年1月到2021年4月,冻猪肉、冻牛肉和冻甲壳动物进口额在冷链食品总进口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7.52%、22.61%、13.41%,这三类食品所占比重总和达到63.54%。就变化趋势来看,冻牛肉进口额在冷链食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波动幅度较大,2020年3月最高达到28.04%,2020年5月最低达到17.82%。冻猪肉和冻甲壳动物进口额在冷链食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波动幅度相对比较平缓。冻猪肉所占比重基本介于25%~30%,冻甲壳动物所占比重基本介于10%~15%。
1.3 冷链食品进口来源国别(地区)分析
主要以进口冷链食品冻猪肉、冻牛肉和冻甲壳动物为例,分析一下冷链食品进口来源国别情况。就冻猪肉进口情况来看,进口来源国从原来的阿根廷、奥地利、巴西、智利、丹麦、芬兰、墨西哥等17个国家增加到2020年的20个国家。中国冻猪肉进口主要来源国是西班牙、美国、巴西、德国和丹麦等。2020年中国从这五个国家进口冻猪肉的金额在冻猪肉总进口额中所占比重达到69.28%[1]。
就冻牛肉进口情况来看,进口来源国从2019年的23个国家增加到2020年的27个国家,其中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以及俄罗斯是新增的进口来源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和新西兰一直位于进口来源国的前五位。2020年中国从这五个国家进口冻牛肉的金额在冻牛肉总进口额中所占比重高达92.97%,其中,从巴西进口的金额为417.53千万美元,占总体的42.73%,从阿根廷进口金额为207.54千万美元,占总体的21.24%,这两个国家占比达到63.97%。另外,相较于2019年,2020年我国从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荷兰、新西兰以及乌拉圭的进口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哈萨克斯坦降低率为57.47%,是七个国家中进口额降低率最高的国家,其次是荷兰和乌拉圭,降低率分别为39.96%和23.41%[2]。
1.4 沿海省份冷链食品进口情况
2019—2020年中国沿海省份冷链食品进口情况[3],在11大沿海省份中,上海市、山东省、天津市和广东省的进口额一直位于前四位。2019年,冻猪肉、冻牛肉和冻甲壳动物三大类冷链食品的进口总额达1280.77千万美元,其中上海市进口额为395.80千万美元,占比30.9%,山东省进口额达226.88千万美元,占比17.71%,天津市进口额达160.79千万美元,占比12.55%,广东省进口额达133.45千万美元,占比10.42%,这四个省份占比高达71.45%。海南省在两年内进口额和比重都是最低的,在2019年的进口额仅为0.87千万美元,比重为0.07%,在2020年的进口额为2.28千万美元,比重为0.1%。2020年,11个沿海省份的三大类冷链食品进口额度为2207.90千万美元,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72.02%,其中上海市进口额为593.46千万美元,占比26.88%,天津市进口额达410.89千万美元,占比18.61%,广东省进口额达401.91千万美元,占比18.20%,山东省进口额达341.08千万美元,占比15.45%,这四个省份占比高达79.14%。
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冷链食品进口存在的问题
2.1 冷链食品进口额下降
自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零星出现冷链食品外包装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事件,中国各级政府对冷链食品进口监管力度加大。2020年中国冷链食品进口增长率由2019年的45.12%降至24.4%,贸易逆差由1560.92千万美元扩大至2442.35千万美元。就2020年月度数据来看,上半年冷链食品进口额度为2239.70千万美元,下半年冷链食品进口额1978.73千万美元,呈现明显下降。由于国内供给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进口额急剧减少会导致国内市场冷链食品供不应求,进而推动价格上涨,降低消费者福利水平[4]。
2.2 冷链食品进口来源国别(地区)集中
冻猪肉、冻牛肉和冻甲壳动物等主要冷链食品的进口来源国都非常集中,例如2020年中国从西班牙、美国、巴西、德国和丹麦五个国家进口冻猪肉的金额在冻猪肉总进口额中所占比重达到69.28%;从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和新西兰五个国家进口冻牛肉的金额在冻牛肉总进口额中所占比重高达92.97%;从厄瓜多尔、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俄罗斯联邦和越南七个国家进口冻甲壳动物的金额在冻甲壳动物总进口额中所占比重高达73.96%。中国冷链食品对这些国家依赖度过高,将导致中国冷链食品市场供给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进而影响食品市场价格稳定和消费者福利水平,比如一旦中国与进口来源国发生贸易摩擦或者这些国家冷链食品供给减少,这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外部冲击将对我国食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5]。
2.3 物流运输及信息溯源问题
冷链食品国际运输相对国内运输来说,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更复杂、链条更长、涉及的环节及工作人员更多,不确定性、不可控制性和风险程度更高。目前,冷链物流在国际和国内的运输环节都较为分散,物流运输的包装、存储、装运、销售以及处理等环节都存在一定不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物流运输作为冷链食品进口的重要环节,冷链物流运输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溯源问题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冷链进口食品物流环节繁多,对相关食品进行信息管理和追溯更加困难,中国目前信息追溯技术与能力仍旧不足。信息追溯需要借助编码,追溯编码需要涵盖加工制造、存储、装运和销售四个环节,我国目前在各个环节之间追溯信息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精准度仍旧不够。各省市和地区对冷链信息溯源又有着不同的标准和理解,如此不兼容的状态,对信息溯源的流转更是一种阻碍。因此,推动全国互联互通互享信息溯源平台建设,构建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化的溯源平台和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促进冷链食品进口的对策
3.1 严格执行紧急预防措施
在保障国内冷链食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要严格执行紧急预防措施。各级政府和疾控中心,要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印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指导意见的通知》执行防疫,监督相关生产经营者做好防护措施,提高其防护意识。能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应急措施,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观察和检测,并实施封闭管理。对相关存储和装运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和监控,对相关商品涉及的车辆及场所进行封锁,对已售出食品进行全面追溯。
3.2 促进差异化冷链食品进口,加强监管与宣传,促进消费
通过对中国冷链食品进口结构的分析,发现进口的冷链食品种类较少,主要进口冻猪肉、冻牛肉、冻甲壳动物等食品,这些食品差异化程度较小。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应鼓励企业加大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差异化食品和高质量食品的进口。
促进冷链食品进口,对于满足国内需求、避免国内物价大幅波动、促进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加强对冷链食品进口的监管,加大对冷链食品外包装核酸检测力度,加强环境监管,从源头规避和降低风险;加大对防疫知识的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按要求消毒,做好防护措施。
3.3 协调贸易政策,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对中国主要冷链食品进口来源国别(地区)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冷链食品进口来源国过于集中,不利于应对风险。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及贸易摩擦频发背景下,中国应该加强与现有的冷链食品进口来源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协调,扩大贸易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冲击。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各国都是有好处的,各个国家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双方或多方协议,或者成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降低关税或禁止使用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促进贸易合作,避免世界各国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相互威胁、相互报复,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另外,中国还需要积极开拓其他国际市场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比如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
3.4 提高冷链物流运输信息化程度,加强冷链食品信息溯源技术创新
信息化时代,冷链物流运输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大数据,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更广阔结实的信息网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冷链物流运输提供更安全快捷且准确的方向。建设无人智慧物流园区,在冷链食品进口运输的各个环节,提高机械设备、智能机器人的使用率,替代非熟练劳动力,减少人与冷链食品密切接触的机会,保护从业人员安全。相关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与冷链物流平台,做好信息连接,提供更全面确切的信息,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冷链技术信息溯源的技术人才优势。学习国外先进的冷链食品信息溯源技术,并根据国内物流运输需要进行“自有化”改进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国内物流市场的需要。利用物联网和二维码等技术手段,打造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为消费者了解食品进口信息提供途径,并在第一时间对相关被污染的冷链食品进行检测控制。在信息溯源中,溯源编码所使用的纸类标签存在大的弊端,除了开发计算机溯源技术,在信息编码方面也要加强材料技术方面的开发,制造不怕低温潮湿环境的材料,以便编码标签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蔡凯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的文献综述[J].对外经贸,2021(2):6-10.
[2]方巧云.进口食品多样化与消费者福利增长:机理与事实[J].经济论坛,2019(3):91-94.
[3]王传斌.关于进口食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的法律思考[J].海关与经贸研究,2021(3):55-64.
[4]朱晶,张瑞,张瑞华,等.新冠肺炎疫情下进口限制措施对农业贸易的影响与思考[J].世界农业,2021(5):4-15.
[5]朱京安,王海龙.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应对[J].中国经贸,2020(3):29-36.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价值链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CJL04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基于不同市场结构的异质企业技术创新对山东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DJJJ07);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20RWE005)。
[作者简介]任希丽(198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经济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孙含(1998—),女,汉族,河北定州人,经济学本科,就读于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