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扶持绿色工业发展
2022-04-04智鸿
智鸿
摘 要:在2021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财务政策,推动绿色工业,构建发展的新格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碳中和的工作,保护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是当前工业发展中所要考虑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扶持绿色工业发展、完善生态文明财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财政职能;绿色工业;生态保护;经济发展
绿色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主攻点和增长极。我国财务政策大力支持绿色工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并且,通过财政部门的积极发挥作用,从政策、财力等方面全面的整合资源。面对绿色工业发展的新态势,从原有的粗放性产业,向高科技、碳中和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作为导向,重点在绿色工业规模重组建设,推动新的特色化、生态化的改造升级。
一、发挥财政职能扶持绿色工业发展的提出
现如今,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出现了逐步增高的良好状态,但是,在此过程中,工业为人类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埋下了关于发展和生存的一些潜在威胁。尤其是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当中,因为工业危害环境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因此而受到影响。所以,能够看见的是,工业革命背后,环境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态。而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比方说,在我国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便是与工业化呈现出相伴而生的状态。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視,这与工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行绿色工业发展,既是为了有效解决工业为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是为人们获得更为理想的生存空间带来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绿色工业,具体指的便是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为基底,对现代工业进行优化与改革,从而确保经济和生态这两个系统能够保持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搭建起极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一体化工业模式。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绿色工业的发展
绿色工作是建设与保护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引导财政部门推出扶持政策,增强工业的生态环保意识。近年来,治理生态环境的工作备受国家和人们的重视,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作为工业发展的宗旨。但在部门工业中财力实力来说,财力十分有限,需要通过中央和财政部门投入的预算内专项资金,与一般性移动支付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的检验、人才聘用和培养等等实施的专项管理,才能更好的加强建设与保护的投入力度,使得绿色工业落户生根。因此,财政部门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不断的优化财务政策,形成走绿色产业聚集的发展一路。通过担保资金,为绿色工业提供融资担保等手段,为绿色工业提供技术改造的资金。传统工业受到技术、人力以及环境条件的限制,导致投入和产出率都低,经历国家几年时间的改革,结合绿色工业的优势和特点,着力于重点工业的支持。积极发挥筹集资金的杠杆作用,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工业的发展,快增企业的注册资金,放大担保的额度,完善生产基础设施。深度的推进金融公司与企业的合作,最大限度的满足绿色工业的快速发展。帮助绿色工业解决临时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资金链的不断裂,确保生产不受阻碍。
三、围绕加快绿色工业的转型以及升级的目标,突出财政支持重点
(一)支持绿色附加值产业发展
工业经济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经过工业多年发展的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产业链。但是工业发展伴随着生态 破坏的问题,大气、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传统的工业在产业的变化上要增加绿色产业附加值。将传统的经济模式,从高减排、高耗能模式转化为低减排、低耗能的模式。在财政部门支持下,积极推动工业进行转型,采用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和技术。生产绿色有机产品,提升强有力的培育机制,将绿色产业链不断的延伸,提升附加值。大规模的利用绿色技术,形成推动绿色经济的战略目的。强调技术含量、环境破坏小的经济发展方式,驱动绿色工业的发展。
(二)支持战略性绿色产业优先发展
传统工业要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坚持绿色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的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制造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大大提升工业生产以及产品材料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力。努力和研发和构建绿色资源规划体系,统筹安排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同时,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功能进行质量安全的保障,合理的确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节约资源型、更好开发和利用的模式,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以战略性为导向,推动资源优势的转变,以先进的新兴产业升级和优化,打造特色工业,落实生态保护的要求。在工业规划、建设、运营的全部过程中,树立新兴产业科技领域,构建绿色工业建设的格局。财政部门制定完善的财政制度,实行绿色资源支持的政策,优先向新兴产业发展配置资源,创新金融支撑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研发出支持绿色信贷产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
(三)支持传统工业提升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如何看待传统工业的运营,需要提出哪些对工业运行平稳的政策。工业经济总体上呈增长势态,结构需要持续的优化,提升传统工业的发展潜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发展,全面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的新格局,提高高质量生产,扎实的做好保护生态的工作。全面落实低碳减排的任务,努力的保持传统工业的经济运营。统筹推进传统工业降低成本的各项工作任务,财政需要落实各项优惠企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传统工业创新工作,提升融资服务,为传统工业打造一个优化营销的环境。推动传统工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升级已是迫在眉睫,进一步为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规划了道路。为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潜力,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结合产业实际情况,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症施策,自觉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的平衡,减少物料的消耗。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得产业生产技术和设备装置进行现代的技术的升级,实现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进而提升产品质量。
(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为了真正实现绿色工作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结合。要加快产业和产品的优化结构,从单向经济模式逐步的转成循环经济管理的模式,使得工业生产真正的成为生态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使得资源能够再生、循环的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财政部门要大力的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工业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从“十一五”以来,国家环保政策彻底的落实,走节能减排,增加环保效益的发展,是绿色工业坚持的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以符合国家环保经济政策为前提,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费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结合国家财政政策,使得绿色工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得到了大力的扶持。依托各类科技创新技术,针对绿色工业的产业特点,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活动,带动产业创新能力,减缓工业生产的经营资金的压力。财政部门近期发布了,允许企业提前享受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季度的优惠。通过这样的优惠政策,让绿色工业提前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并且政策效应也超出了预期,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支持绿色工业的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工业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发芽出更多的高精尖的工业产品。
(六)加快乡镇绿色工业发展步伐
传统的乡镇工业思维方式是粗放型,污染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使得在农村工业集中区成为污染严重区域。但是,发展工业是促进乡镇经济,乡镇经济的结构中工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乡镇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在乡镇工业缺乏所需原料和能源,尤其是与当地政府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传统的工业与大工业之间的联系出现断裂,因此,改造传统乡镇工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行绿色工业化的进程中,乡镇工业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保理念的基础上,也要推行乡村工业经济效益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乡村的工业发展也是提升乡镇发展水平,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乡镇绿色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集约型的方向发展,更加依赖科技和创新。乡村绿色工业要依照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的思路,整合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推动乡村工业形态更高级、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引导乡镇工业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瞄准工业全产业链开发。乡镇工业绿色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推行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加强绿色工业的自我发展和融资能力。
(七)大力支持清洁生产发展
污染预防战略可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被称为清洁生产,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通过提高绿色资源的减量化,提高再利用率、将其资源化。清洁生产将传统工业的发展空间进行拓展,并成为绿色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清洁生产层面,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为其提供支持力量。同时,也建立了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用于支持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展开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等,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展等。对于循环经济方面,中央财政也将设立专项资金并提供支持力量,积极支持城市矿山示范等,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完善財政支持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
(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模式
当前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运营压力太大,融资成本过高。急需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探索应急贷款和融资机制中,财政部门引导金融机构专注本业,积极的支持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主动的对绿色工业的创新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信贷的长效机制。积极的推进绿色工业的生产秩序,恢复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将我国经济金融形成良性循环。在财政机制上,实现协同联动机制,吸引各方金融配套系统,共同的发力,全力的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直接财政支持是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性的财力支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例如,财政补贴,投资基金等等。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进行补贴,进而会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益率。加强中小企业的生产中供给能力。
另一方面,间接财政支持在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引导各个企业决策者的行为。促进企业发展战略性目的,间接的得到财政支持,例如,财政优惠政策等等。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根据绿色的中小企业政策目标,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通过公正性、透明性的财税政策,让各个绿色中小企业尝到财政的红利。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增加企业的生产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提供开发活动资金,得到政府的一定支持。从创新实践上看,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更为重要,其中的融资服务。投资保险等政策都是必要的。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活力,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形势。使得中小企业作为新型环保经济的后备力量,推动人民的绿色生活,实现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
(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要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的规划,围绕着低碳环保的业务领域,把握外部环境带来的深层危机。中小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的力量,着力于长远目标。加强与财政部门的交流,得到政策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财政资金的支持研发的绿色项目当中。减少中小企业的盲目发展,提升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设计、制造、运输等等环节中,实行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制,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努力的协调环保效益,保障工业的日常运行。
(三)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与技术革新。对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力度,掌握重大科技专项,提高绿色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财税制度,加快生产、学习、研究一体化进程,推动创新发展,逐渐向企业方向集聚。现阶段,要重视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开展工作,发展节能建筑、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为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以及高效利用提供保障;加大发展新材料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力度,建立绿色化、智能化的制造业,实现制造业体系智能化运行,为绿色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五、落实绿色工业相关税费减免政策,提升企业竞争力
面对绿色经济的运行中的新情况,我国财政部门已经出台了减税减费的政策,进一步的增加了企业创新科技的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政策。实现阶段性的减缓缴税措施,主力绿色工业的经营困难,提升绿色经济市场的核心。环保企业的税收优化政策,是加快工业节能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联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战略性的任务。推动了工业发展优势,借助绿色金融,大力的降低了工业能耗,降低成本。通过生态保护的意识的加强,各个工业企业充分的认识到了绿色发展道路的前瞻性。也充分的认识到了金融支持,对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转型,发挥财务政策的导向作用和综合金融市场的优势。共同的创新出一个新布局、新的组织结构的绿色工业发展机制,推动陈城融合,实施能源的改造利用,鼓励企业开展能源循环经济。从生产的源头消减废水、废气以及废物固体的减排,推动废钢铁等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环境保护税、成品油消费税、煤炭资源税等,开征碳税,限制工业能源的消耗。加强开发性的金融支持,切实的发挥了国内开发银行的绿色信贷作用。依照国家的重要战略规划,坚持整体可控风险的原则,支持工业节能,推动补齐绿色发展的短板,给予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完善配套财政支持政策,实现综合应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鼓励中小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的绿色发展,加强绿色信贷项目的配套优惠政策,设立专项的资金奖励等等全方面政策支持。 对符合生态保护领域的项目,要按照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完成统计报送的工作,落实贷款的发放和支付,督促工业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克服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依照金融政策的建议,协调解决绿色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财政职能支持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工业低碳减排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工业治理中的重要杠杆作用,增加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财务政策对绿色工业的结构调整,安排优先预算。帮助工业整合环境资源,重点扶持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培养高端人才,保障绿色工业有长期资金的周转,做到金融、环保、经济共同协调的发展,促进绿色工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关于财税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2.
[2]楼继伟.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推动创业创新[J].商业会计,2015, 000(021):3-4.
[3]谭志民.發挥财政保障职能力促高质量转型发展[J].山西财税, 2020(4):2.
[4]张勤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J].中国财政,2016, 000(007):31-32.
[5]孙飞.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研究[D].沈阳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