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唱与传统文化教育
2022-04-03赵雪晖程瑜
赵雪晖 程瑜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 3号),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做了明确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传统教育的法宝之一就是诵读经典。
通过古谱传播诗词经典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等各种形式进行创作,这里的唱并非歌唱,而是吟诵,因为汉语本身就有声调,只是语言的声调和音乐的旋律节奏并不等同。对古谱诗词进行译介和传唱,能为古代乐谱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项目培训,在历时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中,从古谱诗词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四个方面,对古谱诗词的传唱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古谱诗词是用中国古代的记谱法记载的诗词和乐曲,其中包括诗谱、词谱和曲谱。中国古代记谱法的种类繁多,甚至一种乐器就有一种记谱法,其中包括声曲折、宫调谱、俗字谱、工尺谱、减字谱等,这些古代乐谱与五线谱和简谱最大的不同,即古谱诗词是将汉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充分融合到一起,追求情感、语感、乐感、美感的和谐表现,有时容易和吟诵混淆,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古谱诗词具有特定的音高和节奏,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项目在学校的试行
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十位古谱诗词传承人之一,笔者深感责任重大,项目结束后就着手筹备古谱诗词的传承和推广。2018年,笔者成功获得烟台市牟平区青少年古谱诗词传唱项目资助,以牟平丰金国学学校为试点开展古谱诗词培训工作,该项目还获得了2020年烟台团市委组织的第二届烟台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以及网络评选金奖;2019年又在山东省文化厅重点课题“音乐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研究”中引入曲谱诗词传唱,在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疗愈的研究中首次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项目的教学资料主要来自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魏氏乐谱》和《碎金词谱》中的诗词(1768年,《魏氏乐谱》5卷在日本印行,收录诗词曲谱217首;1844年,谢元淮编成《碎金词谱》14卷和《碎金续谱》6卷,收录诗词曲谱800多首),曲谱主要采用工尺谱进行翻译研究,基本上保留了古谱的原貌,将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无声乐谱变成了鲜活的有声音乐。
开宗明义《孔子颂》
吟诵、琴歌、工尺谱的对比教学
吟诵调、琴歌弹唱和古谱诗词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同一首诗词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用吟诵方式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此诗在琴谱、工尺谱以及古代乐舞中的其他演绎形式。
1.琴歌《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有琴歌、工尺谱两个版本,分别体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流传较广、为大家熟知的乐曲是夏一峰传谱、查阜西演奏的琴歌《阳关三叠》(如图),采用的是减字谱,传谱者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处理并融合了自己对原谱的理解,使整个乐曲情感非常丰满,更接近艺术歌曲的特点,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完整性。
2.工尺谱《阳关曲》
《魏氏乐谱》中此诗名为《阳关曲》,属于典型的边唱边舞的代乐舞,从谱面上即能清晰地感受到乐曲的节奏感很强,一唱三和,体现出古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愫。与琴歌《阳关三叠》的曲风存在较大差异,相形之下《阳关曲》的音乐别有一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与诗作表达的情绪也非常契合。在表演过程中可加入舞蹈,伴随打击乐器进行唱和,能更好地传达出此曲的韵味。这种形式还能对一些有不良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唱歌和打击乐演奏都能将学生内心不能言说的潜在心理郁结进行宣泄;另一方面音乐能够产生愉悦情绪的多巴胺,从而起到很好的调节不良情绪的作用;再一方面,学生通过集体的唱、合、奏、舞等形式,能够产生良性的人际互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好地缓冲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最终达到疗愈身心的目的。
3.吟诵调《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还可以用吟诵方式来呈现这首诗。依靠汉语的音调来表达诗歌的情感,不拘泥于某种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的限制,其适用面更广,与各地区的方言声调结合更加紧密。吟诵调朴实自然、不假雕琢,与前二者相比,表演性要弱,但即兴性则更强。吟诵、琴歌、古谱都是古诗词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唯美的音调,但风格各异,可以多管齐下、对比教学。让学生认知到三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但均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命脉。
传承工作初见成效
经典文化的感染力
在最初推广古谱诗词的过程中,业内许多人士担心,针对普通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推广古谱诗词难度较大,因为无论从古谱翻译到学习,还是对古诗词的演唱到理解都非常艰涩难懂,非音乐专业学生很难掌握。然而,无论在高职院校还是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初次上课时,很多学生课间都在打闹嬉戏,甚至交头接耳,可是学完一首古谱并能演唱之后,学生们反而能够自觉地安静下来,用一种严肃崇敬的状态进行演唱,这的确让人始料未及。学生逐渐对学习古谱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仅出现不愿下课的情况,下课之后又会问老师什么时候还能再上这门课。那些所谓“艰涩难懂、难以推行”的担忧,在血浓于水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染下都已烟消云散。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教师本身教授的水平高,而是古谱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及流淌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情结扣动了学生们的心弦,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安静下来并继续学习下去。
项目组的其他工作
在项目推广的同时,笔者还承担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工尺谱的翻译和演唱,待学生毕业工作之后,就能将古谱诗词顺利推广到幼儿园,实现了经典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无缝链接。在没有任何音像制品的古代,古人很难直接领略古代乐曲的真实面貌,很多场景需要通过诗文去揣摩、去想象。而当这些沉寂在古籍中的乐谱跃然纸上,却能引领我们初步探知古人的情感生活。音乐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歌唱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古谱诗词的传唱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并因此带动了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古谱诗词的学习当中。
林语堂先生说:“诗歌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教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唱古谱诗词,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就会教授幼儿园的孩子们学唱古谱诗词,以此方式进行代际传播;教授中小学生学唱古谱诗词,他们长大之后,又会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放射式传播;通过教授社区居民吟唱古诗词进行区域传播……以全方位多视角的传播方式将古诗词用唱、吟、诵、奏、舞五位一体融合贯通的形式进行传承,力求让更多的国人将属于我们的“宗教”重新复原,让吟诵和古谱诗词等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泽民.《工尺谱入门》[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12
[2]钱仁康.《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9
[3]漆明镜.《魏氏乐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4]孙玄龄 刘东升.《中国古代歌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3
[5]《古谱诗词传承与当代诗词文化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综述(上)》杨赛
[6] 王乙婷.继雅开新,给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古谱诗词歌曲创作的点滴经验[J].歌唱艺术,2019(05):52-5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山东省文化厅重点课题“音乐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研究”立项号:ZD20190608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