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数字化”助推山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2022-04-03孙金晓

文化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山东智能化

孙金晓

根据“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我国现阶段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战略任务是从定量目标向定性目标转变,即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逐渐转变为文化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而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文化产业融合科技技能,已成为势不可当的趋势,是目前发展的新动力引擎。

山东文化产业借助其明显的地理优势,在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逐渐出现总量偏少,缺乏一定的规模性、技术性、创新性等问题,因此应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借助“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科技手段,提高文化质量,提升文化产业中的融合科技能力,促进文化产业推陈出新,以实现其有效转型的目标。

“智能化+”融合科技创新,推动山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借助由智能技术实现的智能化售后、客服、决策分析等,对其所处的智能化环境、网络、数据进行处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形成多元化、娱乐化、交互化的智慧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消费的心理认同感,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忠诚度、满意度和黏度,实现有形和无形文化产品的流通和传播。

智能科技助推“O2O”模式,让文化“活起来”

通过对智能科技的应用,助推山东文化产业实现“O2O”,即“线上+线下”的双重文化体验新模式。

在线上,通过智能化穿戴设备,如眼镜、手表、手环等,及智能化非穿戴设备,如手机、家居等各类App、小程序的相互结合,利用高科技的跨界融合,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和沉浸式的消费场景,优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在线下,将智能化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连接消费者、文化产品、消费场景,建立智慧互动模型,在虚拟和现实融合的前提下,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参与度,引导消费者形成新型文化产品消费观,促进文化消费的智能化转型;还可进一步结合山东目前的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美术馆等大型文化传播场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以实现各类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交流和互补。

对于山东某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址,如泸溪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尧王城遗址等,也可借助智能化设施设备进行虚拟复原,运用现场勘察的地貌、环境、人文,对该文化遗址进行智能化复原,再现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孟子、孙子等古代杰出思想家的故里,可借助VR等技术“复活”以上思想家,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更加充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儒家故事“山东篇”,逐步在阿联酋、新西兰、德国等地设立“孔子故乡”文化交流中心,积极推动山东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技术加强宣传,挑起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责任。

对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可借助LED环幕技术,打造身临其境之感,让消费者更好地体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领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传承中华文化国泰民安、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优秀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应用智能化设备,可使山东传统戏剧焕发新的光彩。山东文化资源丰富,齐鲁大地历史文化悠久,有高亢奔放、舒展明亮的山东梆子,优美动听、自然顺口的吕剧,清新质朴、风趣生动的柳腔,融合了剪纸与戏曲的泰山皮影戏等,但是往往因为其戏曲文化的内容、传播渠道、剧目、听众较为单一,导致消费者对其现象和行为的了解不够全面,甚至产生文化误解现象。因此,应借助对线上、线下等智能科技的应用,融入时代元素,结合目前的热点时事,以戏曲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消费者感兴趣的点为切入点,利用节日庆典、大型活动或新型媒体,扩大戏曲文化的传播力和受众群体规模。

摒弃低俗、媚俗文化,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应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精神,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1 ]。随着新型智能化设施设备的發展和完善,以及文博文创、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型文化链条的不断延伸,文化产业应在智能化的前提下,积极传播优质文化,对于崇外、媚俗的文化意识,应及时加以摒弃,进行正面引导,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图书、影视、音像等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但其中夹杂的低俗、媚俗文化降低了整个文化产业的质量,媚俗作品中所写的无病呻吟、不健康的、堕落的爱情观、婚姻观,置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于不顾,降低了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污染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可利用新型的智能化科技手段和技术,引导文化生产机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提升大众的文化品味,使其积极、健康地发展。

运用智能化新科技,践行绿色低碳文化

文化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务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2 ]。传统文化所使用的载体,大多是报纸、杂志、图书、影院等形式,导致树木等不可再生资源被大量消耗,大量时间被浪费,由此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而智能化新科技的出现,带动了博物馆智能化展示、VR、高清影音、电子图书、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型文化载体的出现与发展,使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从原先单一、耗能的现状,向绿色、低碳、循环的目标发展,实现了文化消费的绿色升级,更好地践行了低碳文化,提高了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

创新运营模式,构建“数字化”的文化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数据资源与传统的四大生产要素并列,正式将数字资源列为新型生产要素。由此可见,以数字资源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文化与科技进一步融合的重中之重。大数据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影响[ 3 ]。通过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创新运营模式,构建“数字化”文化产业新业态。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与传承的基础上,建立全要素的文化治理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4 ],在数据量、处理速度、多样性三个方面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实现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消费升级[ 5 ]。

弘扬时代主旋律,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首先对山东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升级和数字转化,通过在线展览、在线利用等方式,提高对文化的储存、交流与传播。

其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文化资源进行“活态传承”。一是将所处现实世界的各种文化记忆等,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数据设备,向数字空间转移,建立文化的“元宇宙”;二是对于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与分析,将其进行数字转化,从多个维度、多个方位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将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深度融合。

最后,可以将大量保存于档案馆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数字化实现对档案内容的分析和处理,对大量分散、不完整的档案数据进行识别、关联和聚合,对档案内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中提炼、归纳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数据信息,纠正对传统文化、史料的片面、主观解读,对扭曲事实、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之风予以遏制,还原历史真相,培育尊重史实、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再发现。

沂蒙文化作为山东红色文化的代表,其精神内核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是一致的,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红色传统文化以沂蒙革命老区为基础,利用数字升级和转化,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的“军民鱼水情”,深刻体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发展具有鲜明沂蒙精神文化的文创产品、影视基地、旅游景区等,对其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转化为商业符号,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

通过数字分析,实现文化精准推送

对网络平台、智能终端、云端等进行深度挖掘,从中获取与文化产品相关的消费者数据,包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次数和消费级别,以及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籍贯、学历、工作等特征指标,精确捕捉相关数据内容,從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等方面构建消费者画像,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推荐个性化、多元化、移动化、丰富化的文化产品,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通过多维信息整合,推荐与其志趣相投的文化产品。

对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营销往往采取“广撒网”的形式,利用电视、网站等多媒体平台,采取统一的广告投放方式和内容,由于投放的精准度较低,无法做到精准投放,导致文化产业的高成本运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持,可以分析海量用户数据,锁定目标群体客户,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进一步弱化客户对广告的抵触情绪,用此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客户对文化的认可度,降低广告的投放成本,使客户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提高文化产品的运营效率。

利用消费者数据信息,通过对其“电影票房量、杂志销量、订阅量、电视剧上星率、微博点赞量、话题量、热搜榜”等具有明显消费偏好特征的指标,提取文化产品在某一消费群体中的话题量、讨论热度、正负面评论等数据,进行相关的聚类、分类、关联规则、相关度等数据算法分析,考察文化产品的有效性、参与度、传播率等指标,深入研究消费者产生的消费反馈,在测度该文化产品具有的社会价值和人群影响力时,促进其创意设计、有效利用、精准投放,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黏性,避免文化产业结构失衡,进一步指导文化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更准确地确定目标用户,抢占市场先机。

通过对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校、研究所、出版社、网站等开放平台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研究,实现公共文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文化生产机构的数据融合,结合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挖掘以上机构存在的文化产业潜在增长点,在保证文化产品高质量、高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其与传播渠道的适配性,提高传播效率,促进相关机构在出台文化产业政策时,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行性。

文化互通,促进山东各区域文化的平衡发展

在5G时代背景下,应促进文化产业向新模式转化,大大提升其传播效果,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6 ]。数字平台助推文化产品信息流通,为消费者提供大众化、细分领域的文化服务,使山东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需求与供给以较低成本实现精准配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各级文化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贯通山东省内各级市、县、乡等的文化阻碍,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通,激发、挖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尽量消除地区带来的文化供需不对称问题,促进山东的文化产业在各区域平衡、协调、充分发展,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借助山东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和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播。山东作为沿海地区,海岸线、岛屿、海底等景观丰富,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的成功举办,以及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的召开,给青岛及沿线的沿海城市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利用深厚的海洋文化资源和5G时代的数字资源,充分挖掘海洋文化,打造“啤酒之城”“帆船之都”“国家影视文化创新示范基地”等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沿海城市海洋文化的知名度,与内陆地区的儒家文化等相辅相成,并通过对文化交流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打破距离和时空限制,借助VR、球幕电影等技术,提高海外用户对山东乃至我国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借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出海速度,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海洋文化的传播。

因此,通过运用智能化科技与数字化资源,双管齐下促进山东的文化产业朝着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型的目标发展,真正实现文化产品与智能化科技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的更新率和传播率,构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实现山东省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鹏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守正创新之道[J].人民论坛,2021(11):104-106.

[2]刘光宇,孙天圭,许玥姮.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智囊,2021(03):24-31.

[3]Ning Zhai,Yu Zhai.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2020,2(08):122-130.

[4]徐拥军.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中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整合[J].求索,2021(03):126-134.

[5]崔波.以数据资源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21(03):31-35.

[6]辛路娟.5G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跨界发展发展[J].今古文创,2021(08):78-7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年项目“‘智能化’+‘数字化’助推山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2021Q0708011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山东智能化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