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03刘盈霞
刘盈霞
摘 要:情境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其特点是具体可感,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可以促进学生进入情境而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了解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应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进入具体语境,了解和掌握词汇、句段、语篇布局等语用知识,更好地体验语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升语用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文章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实物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与文本及作者进行有效对话,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认识到单纯靠理论说教式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发挥的作用有限,效果不理想。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被动记忆知识,久而久之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学生缺乏互动,只是被动听讲,机械练习,对于语篇思想感情缺乏深刻体验,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灌输,应用情境教学法激活语文课堂和学生思维,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认知。
一、应用情境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1.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很难对于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深切体验,不能与作者和文本进行近距离对话。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具象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作者的角度去体验蕴含于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理解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用技能,以及对人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
2. 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情境教学法契合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例如,游戏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广泛参与,表演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互动,实物情境可以给学生更直观和深切的体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饶有趣味地进行观察和表演等活动。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创设实物情境
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也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并不感兴趣。因为理论说教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说说实物具有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再结合学生的体验,更好地学习文本。如果教师通过理论的形式告知学生文本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会不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不能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除了学习文本朴实的语言风格,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花生外在与内在的特点提炼文本主旨,接受情感教育。于是,教师将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抓住花生的特点,表面坑坑洼洼,并不光滑,没有高挂于枝头的梨子、桃子、苹果那样光鲜亮丽,其果壳颜色多为黄白色,也有黄褐色、褐色或黄色的。教师再让学生从实用功能上认识花生,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它的果实却受到人们的欢迎,是一种非常好的油料作物。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理解了花生外表虽然并不光鲜,但是很实用,对人们的生活也很有用。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花生表面并不漂亮,而“父亲”却非常喜爱花生,并要求孩子们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有的学生说,花生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它有很多好处;有的学生说:父亲要求孩子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就是不追求外表的时尚,而是朴实无华;有的学生说:花生表面上并不体面,但是用自己的果实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追求外表的光鲜,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人做一些事;还有的学生说:做人就要踏踏实实,不能只从外表方面追求体面,而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低调的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由此看来,通过创设实物情境,学生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不仅对文本语言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2.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更喜欢新颖别致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游戏融入情境教学,满足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角色扮演活动便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进入角色,体验语篇人物的情感。
例如,教材中《父爱之舟》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父爱的深沉情感”的主题。课文中有几处动人的场景描写非常注重细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父亲亲手为“我”糊了一个万花筒;“我”在客栈半夜被臭虫咬醒,父亲要加钱换个较好的房间,而“我”坚持不换。这些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浓浓的父子深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教师只采用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那么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是要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因此,仅靠理论的说教强制性地让学生理解父亲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情感,学生不会产生内心体验,也不会深刻理解父爱,更不会被父爱所感动。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父亲”和“孩子”,选择课文中父亲与“我”的生活场景,展现父子的对话。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站在父亲和“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在角色扮演中把情境具象化,让学生进入“父亲”的内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父爱的伟大。这样,提炼文本主旨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3. 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对课文的解析,主观性地给课文贴标签式地进行主题的总结与归纳,但是学生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不能适当地提出问题,缺乏问题驱动的语文课堂通常缺乏活力,学生的思维不能用问题激活,也会缺乏探究目标的指向。而结合具体情境,学生会对问题有所思考,进而产生探究动力,理解字里行间渗透的内涵。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催化剂,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更深层次。
例如,教材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叙述了父亲与母亲对孩子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母亲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孩子写的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从诗的本身出发,其评价是“糟糕透了”。针对课文情节,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孩子写的诗的评价,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男孩,怎么处理、看待这些评价?学生纷纷从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发表意见。课文中体现的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态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开展了小组互动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表看法。另外,教师还组织了以“‘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哪个更好”为题的探究活动,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辩论,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文本主旨。从语用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通过具体情境,对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有更深刻的理解,通常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理解与内化,提高学习效率;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现象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深入感知与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玉.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中的应用[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4).
[2]李艳.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