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对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2-04-02徐立彬宋昊洋王亚琦

关键词:阜阳运动量师范大学

徐立彬,宋昊洋,王亚琦

(阜阳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美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与管理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其俱乐部类型分为3 类: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及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设立单项目俱乐部,把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体育赛事活动[1-3]。许彩明等(2017)在对俱乐部教学改革开展的作用研究中指出,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只有在解决资源约束、优化俱乐部设计、设置目标分层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收到预期效果[4]。阜阳师范大学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5],在《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推行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6],2019 年起正式实行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开设各单项俱乐部,打破院系、班级限制,根据兴趣、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管理,目前亟需检验实施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健康,而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已得到广泛证实。安丰学等(2020)指出,参与运动的时间长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7];刘洪全(2007)指出,大学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和满足感[8]。Zohra Goudih 等(2018)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定期的体育活动和社交互动,可能会对受到负面情绪困扰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9];Kathleen Mikkelsen 等(2017)研究表明,仅仅20-40 分钟的有氧运动就可以改善几个小时的焦虑情绪[10];Kroshus Emily 等(2016)研究表明,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水平,抑郁、酗酒等会增加受伤风险[11]。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但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尚缺乏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通过追踪监测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两年来大学生运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一方面为了检验改革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其它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改革提供实证证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阜阳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一和大二共3224名大学生。其中女生2201 名,男生1023 名;大一学生1626 名,大二学生1598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同时登录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论文,借鉴前人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由日本桥本公雄制定、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12]。该量表从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运动量最高分为100 分、最低分为0 分,具有较高的信度(0.82)。运动量评定标准为:≤19分为小运动量;20-42 分为中等运动量;≥43 分为大运动量[13]。

运用《问卷星》软件将上述量表制作成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 级计分法,依次记1~5 分。通过各年级《体育俱乐部》QQ 群和《阜师大体育俱乐部》微信公众号发放问卷调查,共回收3324 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3224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6.9%。

1.2.3 心理测量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4],并通过问卷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该量表包含90 个条目,代表心理症状9 个维度: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根据Derogatis 等人的研究结果,各条目的效度系数为0.77-0.90,P <0.01。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 级评分,1-5 级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15]。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和SPSS26.0 对以上采集到的运动量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运动量等级分析

2.1.1 大学生运动量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总体来看(见表1),阜阳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量等级依次为:小运动量>中等运动量>大运动量,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一般采用中小运动量等级。经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结果显示:1)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运动量等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运动量等级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中等运动量、大运动量2 个等级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在小运动量等级上女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大学生。

表1 大学生运动量总体情况分析(chi-square test)

2.1.2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1)男生的运动量显著大于女生;2)大二学生的运动量大于大一学生,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表2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差异分析(T-test)

2.2 大学生心理症状等级分析

2.2.1 大学生心理症状总体情况分析

对阜阳师范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进行单样本T检验(见表3),结果显示:阜阳师范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6 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2008),说明这6 个方面的心理健康优于全国大学生总体水平。

表3 大学生SCL-90 各因子与全国常模差异分析(T-test)

2.2.2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心理症状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见表4),结果显示:1)女生的SCL-90 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大一和大二年级SCL-90 因子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阜阳师范大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

表4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SCL-90 各因子差异分析(T-test)

2.3 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2.3.1 不同运动量等级大学生心理症状差异分析

对不同运动量等级大学生心理症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阜阳师范大学生小运动量、中等运动量及大运动量的SCL-90 各因子得分,呈现中等运动量<小运动量<大运动量的变化规律,且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重要因子差异显著,说明中小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应。

表5 不同运动量等级大学生SCL-90 各因子差异分析(ANOVO)

2.3.2 大学生运动量等级与心理症状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不同运动量等级与SCL-90 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见表6),结果显示:1)小运动量组大学生的运动量与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等4个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2)中等运动量组大学生的运动量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 个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3)大运动量组大学生的运动量与强迫、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4 个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症状总体上呈现中等偏高的负向相关,

表6 大学生运动量等级与SCL-90 各因子相关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即运动量越大心理症状越低,中小运动量等级表现的尤为明显。

3 讨论分析

3.1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对大学生运动量的影响

由2.1.1 的研究结果可知,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大学生中小运动量等级占总体的82.48%,较实施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该校是皖北片一所老牌师范类高校,男女生比例接近1:2,加之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所以中小运动量等级符合本研究预期结果,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16-17]。可见此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采用中小运动量,基本达到了俱乐部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由2.1.2 的研究结果可知,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男生的运动量显著大于女生,大二学生的运动量大于大一学生,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原因可能是在大一、大二期间都有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导致运动量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大学期间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对技术动作易于模仿的运动项目会产生感性认识。该校大学生体育活动运动量平均值为24.61 分,达到了中等运动量的水平,但距离大运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要进一步合理安排自身体育活动运动量;大一、大二年级运动量平均值分别为23.83 分和25.39 分,原因可能是大一期间运动技能较差,不太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自身体能、身体素质不了解,无法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运动处方,技术动作不标准以及仍未发现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男生、女生运动量平均值分别为41.35 分和16.82 分差距极其显著,原因可能是女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不愿流汗、怕累、懒惰,喜欢柔韧性的项目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时长、运动频率、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方面决定了体育运动的效果,通过体育俱乐部进行适量的运动量安排,才能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运动量太小,效果不明显,运动量太大,会产生副作用,还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发生运动损伤。

3.2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2.2.1 的研究结果可知,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大学生的心理症状低于全国常模,较实施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症状较低。该校践行的是体育俱乐部教学“一二三四”模式,即每周参加1 次俱乐部课程学习、每周参加2次俱乐部锻炼、每学期参加3 次俱乐部活动、在校学习期间参加4 次运动竞赛。相较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活动时间增多,内容也丰富多彩,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

由2.2.2 的研究结果可知,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方面的症状较低。原因可能是女生比同龄男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心理敏感易波动,生活学习认真,时刻能感知到压力,导致心理负担不断增大,因此女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更复杂。

3.3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实施以来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由2.3.1 的研究结果可知,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大学生小运动量、中等运动量及大运动量的SCL-90 各因子得分,呈现为中等运动量<小运动量<大运动量,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人际敏感等方面中小运动量等级的症状较低。说明中小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应,以往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降低焦虑、抑郁水平[18],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说明该校实施俱乐部教学改革过程中安排的运动量比较适合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

由2.3.2 的研究结果可知,阜阳师范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大学生不同运动量等级与心理症状总体上呈现中等偏高的负向相关,即运动量越大心理症状越低,心理越健康,中小运动量等级表现的尤为明显。说明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健康的灵魂总是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是通过不同运动量带来不同的生理变化,从而改善情绪状态、自尊,降低压力和焦虑水平等[19-2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学体育俱乐部改革应根据不同性别、年级、兴趣制定适应不同运动量等级、身体素质、运动负荷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运动习惯。应进一步加强对于体育俱乐部改革的宣传力度,提供对学生选择俱乐部及后续参与的相关服务,突出学生选择主体性,满足个性发展,培养运动特长,增加社会体育活动实践。由于男、女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因此体育俱乐部改革应重点关注女大学生,根据女性生理状况和自身特点,推荐既能防止生理、心理疲劳又能达到适度运动量、运动负荷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克服其对运动的心理障碍。

4.2 建议

经过近几年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大学生的运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改革效果初显,但仍远远不达预期,这与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不足有密切关系,建议今后进一步深化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具体措施是尽快制定大三大四学生继续进行体育俱乐部锻炼活动方案,构建高等教育所有阶段的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模式,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阜阳运动量师范大学
大树的日常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关于把阜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