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塔底补强管断裂原因分析及修复

2022-04-02耿焕然

石油化工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室温奥氏体断口

耿焕然

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 102502

国内某乙烯装置脱甲烷塔按GB150 设计,并依据JB4710 制造、检验及验收。其材质为0Gr18Ni9(标准化学成分见表1),规格Φ1900/ Φ2400/ Φ3500×63350,设计压力0.8MPa,设计温度- 145℃,属一类压力容器。工艺流程中,该塔主要用途是在低温条件下将C1从烃中分离出来。在投入运行,打通流程降温至- 70℃时,塔底47#管口锻制补强管突然断裂,造成烃类泄漏,装置被迫停车。为使装置安全运行,急需对该设备锻制补强管进行分析、评定,在理论和实际许可的条件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补。

表1 0Gr18Ni9 标准化学成分一览表 %

1 缺陷性质及成因分析

该脱甲烷塔为新制设备,使用前全部焊缝经100%无损检验,均未发现超标缺陷,且设备承受了常温下的压力试验及沉降试验,符合制造及验收标准要求[1]。其在常温、有压条件下无任何破坏迹象,而在无压低温条件下突然断裂,说明材料在抗低温性能上存在问题。因此,从材质损伤分析入手,逐步揭示锻制补强管断裂的原因。

1.1 材质分析

锻制补强管是由0Gr18Ni9 奥氏体不锈钢棒料锻造而成。在锻制补强管棒料中取Φ80、Φ70 及Φ120 三种规格及断裂补强管作为试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查、力学性能试验及断口分析[1],来评价材质损伤程度。

1.1.1 化学成分

不锈钢棒料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可以看出,该批材料化学成分与厂家提供的质保书中所列化学成分严重不符,与GB1220 国家标准规定的0Gr18Ni9 不锈钢的化学成分也完全不符。C、Mn 含量严重超标,而Cr、Ni 含量明显不足。

碳在奥氏体不锈钢中是强烈形成并稳定奥氏体,且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碳形成奥氏体的能力约为镍的30 倍。碳是一种间隙元素,通过固溶强化可显著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但是,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碳常常被视为有害元素。因为在焊后或敏化温度下,碳可与钢中的铬形成高铬的Cr23C6型碳化物,从而导致晶粒局部贫铬现象。当铬含量小于13%时,该部位金属即由钝化状态转化为活化状态,使钢的耐蚀性能下降。对该锻件而言,奥氏体不可能固溶于如此高含量的碳,势必在晶界等附近形成碳化物,从而使材料的耐蚀性能严重下降。

在奥氏体不锈钢中,铬是促进钢钝化并使钢保持稳定钝态的元素,而且可提高马氏体转变温度,以及奥氏体的稳定性。若铬含量不足,会使钢耐腐蚀性能及奥氏体组织的稳定性下降。

镍是奥氏体不锈钢中重要的金属元素,主要作用是形成并稳定奥氏体,并显著降低σ 相形成的倾向。同时,可降低马氏体转变温度,甚至可以不出现γ- M 相变,提高奥氏体不锈钢抗应力腐蚀能力及低温下优良的力学性能。

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锰是比较弱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但具有强烈稳定奥氏体的作用。锰含量增加,奥氏体不锈钢中低温下会出现脆性转变。同时,锰在消除硫的有害作用时,会形成MnS,而MnS 常常导致铬镍奥氏体不锈钢耐氯化物腐蚀能力下降。此外,锰含量增加,会使钢的热倾向性明显提高,致使晶粒粗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锰一般被控制在2%以下。

根据实测断裂补强管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该奥氏体不锈钢锻件的铬当量为14.17,镍当量为13.63。由Schaeffler 图可知,该锻件处于奥氏体区,但距马氏体区相当接近。在这一区域内,奥氏体组织极不稳定,稍有变形,就会产生大量形变马氏体。对断裂补强管正常部位及裂纹发生部位进行金相检查,均在金相磨面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马氏体。采用磁性极强的磁铁测试,开裂的补强管不具有丝毫磁性。分析认为,显微组织中显示的马氏体是在磨制金相试样时,由于磨削变形使其在表面层极薄范围内产生的变形马氏体,整体试样仍为单一奥氏体组织。

从表2 可以看出,该不锈钢锻件碳含量显著偏高,是标准含量的2~3 倍,铬、镍含量明显不足,致使钢的耐腐蚀性能下降,强度增高。而锰含量又明显超标,超过标准成分4 倍之多,造成奥氏体不锈钢产生严重的过热倾向,晶粒粗大,严重影响材料的低温冲击韧性,因而在低温下材料变脆。

表2 不锈钢棒料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wt%

综上所述,锻制奥氏体不锈钢补强管单一奥氏体组织极不稳定,强度增加;在低温下,出现脆性转变,致使晶粒粗大、碳化物析出,导致材料耐腐蚀性能下降[2]。

1.1.2 组织结构

观察棒材室温和- 70℃下冲击及室温拉抻试样显微组织(图1—图4)可以发现,不锈钢棒料晶粒极不均匀,晶粒异常粗大,并且在粗大晶粒边界有少量小晶粒。按YB/ T5148- 2016 标准评定[3],大部分晶粒评为1~2 级,个别大晶粒评为00 级。表明室温拉伸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塑性变形,其显微组织出现了大量变形马氏体。

图1 不锈钢棒材室温显微组织(×50)

图2 - 70℃冲击试样显微组织(×50)

图3 不锈钢室温冲击试验显微组织(×50)

图4 不锈钢棒料室温拉抻试样显微组织(×50)

1.1.3 力学性能

表3 为不锈钢棒料在高温、室温及低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数据,由表可知,试料抗拉强度偏高,而伸长率及断面收缩率等韧性指标在低温时偏低。这是由于碳、锰含量偏高,固溶强化之结果。

表3 不同温度状态下不锈钢棒料力学性能数据

1.1.4 冲击韧性及断口分析

夏比冲击试料尺寸为10mm×10mm×50mm,缺口为V 型。试料的夏比冲击韧性随温度变化曲线见图5。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结构,一般情况下在- 196℃以内其韧性随温度变化很小。而从图5 可以看到,该奥氏体不锈钢脆性转变温度在- 50~- 60℃,在设计温度- 145℃时,该材料已经完全转变为脆性材料。

图5 试料的夏比冲击韧性随温度变化曲线

图6 显示了不同温度下冲击及室温拉伸试料断口的宏观形貌,由图可以看出,- 70℃冲击试样断口呈闪晶状,晶粒异常粗大,断口毗邻部位金属塑性变形不明显。室温及室温以上各温度下,冲击试样断口基本呈纤维状,断口附近金属发生了显著塑性变形;室温拉伸试样断口部位虽然出现了颈缩,但晶粒粗大,杯锥状不明显。

图6 不同温度下冲击及拉伸试料断口宏观形貌

图7 为试样在室温及- 70℃冲击及室温拉伸断口微观形貌,断口宏观观察到的粗大的闪晶区具有解理或准解理断裂特征(图7a、b);在室温下,纤维断口或闪晶之间的纤维区,其微观形貌为细小的韧窝断口(图7c)。

图7 试料在室温及- 70℃冲击及室温拉伸断口微观形貌

通过材质性能分析,锻制补强管的化学成分不符合现行GB1220- 92 标准要求。其组织基本正常,但在微小变形下既产生大量形变马氏体,强度指标偏高,韧性储备偏低,在- 50~- 60℃时出现脆性转变,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1.2 锻制补强管裂纹分析

1.2.1 裂纹分布及特征

图8 为断裂补强管侧面宏观形貌,图9 为断裂补强管断面宏观形貌。由图可见,裂纹出现在锻制补强管与工艺弯头焊缝附近补强管一侧,距熔合线约5mm 锻制补强管变截面部位,基本上已经完全断裂。

图8 断裂补强管侧面宏观形貌

图9 断裂补强管断面宏观形貌

图10 和图11 为裂纹部位金相照片。从裂纹发生部位显微组织看,金相组织为奥氏体+富铬碳化物。裂纹有多个成核区,基本上沿碳化物析出的晶界发展,个别部位还呈现树状分枝,有些碳化物边界已出现点状腐蚀坑。

图10 裂纹放大形貌(×50)

图11 裂纹部位显微组织(×200)

1.2.2 裂纹断口

由图8 和图9 断裂锻制补强管裂纹的宏观形貌可以看出,断裂表面基本与补强管轴线垂直,断口较为粗糙,断口毗邻部位金属未发现明显塑性变形,断口表面发生锈蚀,呈棕黄色。

微观观察结果表明,裂纹是典型的沿晶断裂特征。而能谱分析结果(图12、图13)表明,断口原始表面除基体金属Fe、Cr、Mn、Ni 外,尚有少量S、Cl 等元素。

图12 断裂补强管裂纹断口表面能量X射线谱图

图13 开裂补强管裂纹断口表面能量X射线谱图

表4 列出了三个不同部位原始断裂表面能谱分析结果。值得指出的是,能谱成分分析是一种微区分析,其基体成分与微观成分有较大区别,这与微区范围内成分偏析或析出有关。

表4 锻制补强管断口表面能谱分析结果 wt%

1.2.3 裂纹性质及成因

(1)材质因素:该锻制不锈钢补强管化学成分完全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锰含量严重超标,铬、镍含量明显不足。即使不在450~850℃的不锈钢敏化区内,碳化物也会从晶界析出,造成晶界附近铬含量不足。能量线谱分析显示,个别微观部位铬含量只有5%左右,晶界附近金属处于活性状态[4]。同时,锰含量严重超标,促使晶粒粗大,材料在- 50~- 60℃附近由韧性材料转化为脆性材料。

(2)环境因素:设备安装在5~6 月份进行,正处于雨季,虽然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但不可能完全保证雨水不进入塔内。试压时,也是用水作为试验介质。此外,该管口为液位计测量的下口,存在低点袋状,不利于完全排尽残留水分。残留水分在较长时间自然蒸发,使该部位氯离子局部浓缩、聚集,从而提高了氯离子浓度。

(3)成因分析:锻制不锈钢补强管断裂处位于结构突变部位,装配应力、焊接残余应力、管路降温收缩应力均会形成拉应力。同时,该部位存在较高浓度的氯离子。氯离子是奥氏体钢应力腐蚀的敏感介质,而该材料本身又处于活性状态。因此,分析认为该处裂纹首先是由氯离子应力腐蚀产生,而材料脆化加速了裂纹的扩展,最终导致开裂。裂纹形态及断口分析都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

2 修复

锻制补强管与工艺弯头基本上完全断开,其锻制补强管材质完全不符合GB1220 标准的要求,根据《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该材料必须更换。但由于检修期极为紧张,没有时间将塔内物料进行置换,因此塔内不具备动火条件。经过反复论证,决定采用外部包补的方法修复该设备。图14 为外部包补方法示意图。

图14 外部包补方法示意图

首先将原补强管用管刀切除50mm,重新加工合格材质的锻件,将其套入原补强管外部,采用角接接头形式与塔下封头连接,采用对接焊接接头形式与弯头连接。焊接采用手工氩弧焊焊接,焊丝采用H0Cr21Ni10,层间温度在100~120℃左右。焊接完成后,角焊缝用PT 检查,对接焊缝用RT 检查。

修复后,经PT、RT 检查,质量合格。装置开车后,未发生任何问题。到目前为止,该塔已安全运行6000h,证明修复工作是有效的。

3 结论

(1)锻制补强管断裂是由于材质不合格引起的,材质出现了脆性转变,必须更换。

(2)裂纹产生是由氯离子引起的应力腐蚀裂纹,材料脆化进一步加速了裂纹发展,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断裂。

(3)修复采用外部包补方法。建议下次全检时,按设计图样,予以更换。若无条件更换,对该部位重点进行检查。

(4)奥氏体不锈钢对氯离子引起的晶间腐蚀或应力腐蚀特别敏感,建议检修期及下次水压试验时,要特别防护,严禁氯离子长时间留于容器内。

猜你喜欢

室温奥氏体断口
电子元器件导线的断裂失效与原因分析
超临界水中新型奥氏体耐热钢HR80耐腐蚀性能研究
126 kV三断口串联真空断路器电容和断口分压的量化研究
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钢等温转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4CrNiMo6钢过热过烧断口研究*
室温过高加剧低血压?不准确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药品保存细解读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high-nitroge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its constitutive model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的室温磷光传感应用的研究进展